王丽萍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兰州 730070)
《论语》中“君子”品质对构建现代公德意识的启示
王丽萍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兰州 730070)
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现代公德意识是社会公德的抽象,是人们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和理解。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中的“君子”具有内省修己、别于小人、胸怀天下等优秀的品质。虽然“君子”之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于现代社会公德建设还是有一定的启示。
现代公德意识;君子;启示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年 9月 20日)社会公德是一种基础性的、普遍性的、全民性的行为规范,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非常广泛的。
公德意识就是人们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和理解,是在人们对公共生活准则的认识、理解和提高的基础上通过群体修养和个体磨练所形成的稳固的看法和观念,是社会公德的抽象,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中公共道德规范的认同与自觉用以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意识。现代公德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和理解。社会公德及公德意识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反映人们公共生活的共同需要,规范和调节公共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系,为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现代公德意识具体包括主人翁意识、平等意识、权利和义务意识。现代公德意识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现代公德意识具有普适性。社会公德意识反映全社会利益,符合社会全体成员需要,因而是普适的。
其次,社会公德意识具有较强的自我完善机制。由于现代公德意识的全民性,人们极易形成统一的道德标准,在对善恶的评价及善恶的矛盾斗争中,实现社会公德意识的内在自我完善。
再次,现代公德意识具有更强的协调性和制约性。伴随着社会结构转型,现代公共领域的构建,社会成员与公共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而在这种特殊转型期各种道德观念共生,现代公德意识在调整转型期的社会道德关系方面相对具有更强的协调性和制约性。
最后,现代公德意识的相对稳定性。现代公德意识既维护了社会整体利益,又不妨碍到公民个人利益,从而使现代公德意识的存在具有相对稳定性。
社会公德作为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一种基础性的、普遍性的、全民性的行为规范,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非常广泛的。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在公共领域与陌生人交往、相处的机会越来越多,那套适用于熟人圈的道德规范,已不足以指导和调节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在公共场合,个体缺乏公德,又无熟人监督,时常行为失检,且肆无忌惮。加强公德建设,遂成时代的需要。
“君子”思想,几千年来深深植根于中华各民族的心灵深处,“君子”一词在这部体现孔子思想精华的《论语》中共出现一百零七次,几乎篇篇有“君子”。《论语》中的“君子”一词少数情况下指的是有“位”之人,而非道德层面之“君子”。本文仅将“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对其品质予以阐释,以探讨其对现代公德意识构建的作用。
“仁”是《论语》思想的核心,是“君子”的本质。“仁”在孔子的伦理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仁者爱人。《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本,“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惟仁者,能爱人,能恶人。”“巧言令色,鲜矣仁。”
“仁”要如何才能实现呢?“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阳货》)。“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颜渊》)要通过“礼 ”来实现“仁 ”。礼就是节制,“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颜渊 》)然而,“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学而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在学习的时候要勤于思考,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子张》)君子要以礼来约束自己,“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君子”应当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作“躬行君子”(《述而)),不能只停留在言论上。因为“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先进》)在吃、住方面君子不做过高要求,但工作方面却要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论语》中“小人”一词共出现 24次,敬君子、贬小人即孔子进行道德批判的出发点,君子的美德在与小人对比中多方面地展现出来。
“君子”胸怀天下,念念不忘道德,而“小人”终日关心的只是个人得失与眼前利益。“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仁”是君子的品质,小人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
君子追求道、义,小人一心看重私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君子上达 ,小人下达。”(《宪问 》)由于二者对待“义与利”的态度的差别,导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即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讲求团结;小人则相互勾结,盲从。如果不遵循道、义的要求,“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一旦遵循了道、义,则“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阳货》)。
君子有宽广的胸怀,泰然自若;小人则很张扬,表现出处处骄傲,心胸狭窄。“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述而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卫灵公》)与君子相处和与小人相处,情形会很不一样:“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路》)君子不可以用小事去考验他,却可以承当重大任务;小人你不可以承当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去考验他。“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
君子除具备以上品质外,还应具备其他一些良好品质。
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孔子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君子不器”(《为政》)。在孔子看来,君子不应该像一个器皿一样把自己束缚起来,应志向无限远大,建功立业。
直面错误,积极改正。“君子”其上有“圣人”、“贤人”,君子也是人,也可能犯错误,但“君子……过勿惮改”(《学而》),苟有过,“就有道而正焉 ”(《学而))。且“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
孔子还特意提出君子的“三愆 ”、“三畏 ”、“三戒 ”、“九思”。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
孔子把人格分为小人、士、善人、成人、贤人、君子、圣人等不同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格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并且人人均可修养为君子。“君子”所具有的以仁为本、勤思好学、品德高尚、遵循道义、胸怀宽广、坦荡自若等正是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公民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非常广泛。
虽然《论语》之“君子”提出的有些要求容易使人觉得遥不可及,有些要求具有一定的封建思想烙印,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它仍带给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一种对社会和民族的责任。君子品格与现代公德意识的全民性、自我完善性、协调性与制约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相吻合。概括起来说,《论语》中的“君子”对于现代公德的启示包括:
在当前社会转型加速进行的情况下,城乡差距、地区差异、收入差别等现象比比皆是。不同的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因差异过大而产生观念、心理和利益上的冲突。倡导仁爱思想,有助于在每个人内心树立起码的处世情怀,形成社会的协调发展。
孔子塑造的君子品质里,侧重于道义的追求,而不是追求短暂的个人私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每一个个体都演化成“经济人”,都在为了个人的利益而理性地思考,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于精神层面的塑造,也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这对于构建现代公德意识也造成不利的影响。
创新是个人和组织发展的不竭动力。君子的学、思,正是对于个人的学习精神的鞭策和创新精神的鼓励。现代公德意识的构建中,也要倡导个体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要鼓励个体和组织的求新求变思想,只有顺势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总之,加强公德建设,构建公德意识,必须要从当前的社会背景和我国的文化传统出发,确立开阔的研究视野,吸收一切合理的、被实践证明有效的、对我国公德建设和公德意识的构建有益的东西,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下不断扬弃、创新,重塑“君子”品质,使“君子”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其历史的和现实的价值,从而探索出适应新时代特色的社会公德体系,提高公民整体公德意识。
[1]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96.
[2]赵又春.我读论语 [M].长沙:岳鹿书社,2005.
[3]李泽厚.论语今读 [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G02
A
1674-6341(2010)02-0140-02
2010-03-03
王丽萍 (1980-),女,河北易县人,硕士研究生,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李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