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梭罗思想中的文化相对主义及其现实意义

2010-08-15 00:45:45
关键词:梭罗荒野主义

任 冰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 150080)

解读梭罗思想中的文化相对主义及其现实意义

任 冰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 150080)

随着当代全球化态势的日益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文化全球化”的问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形成了谈论文化间关系的几种话语形式,“文化相对主义”就是其中的一种。梭罗这位 19世纪的超验主义文学家对于文化的态度带有明显的文化相对主义倾向。梭罗正是在反思美国文化的过程中,通过吸取不同文化的精华来寻求灵感,试图找到一条适合美国发展的精神文化之路。梭罗思想中的文化相对主义,其中不乏现代意义,对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当今文化仍有启示。而他吸取了多种文化后形成的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塑造也有很大的影响。

梭罗;文化相对主义;印第安文化;东方文化;清教思想

1 引言

随着当代全球化态势的日益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文化全球化”的问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形成了谈论文化间关系的几种话语形式,“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是由出生于德国犹太家庭的弗朗兹·鲍亚士 (Franz Boas)提出的,该理论建立于鲍亚士多方的学术研究之上,有着坚实的第一手实践材料作为支柱并且日后由他的学生赫斯科维茨作了进一步发挥和完善)就是其中的一种。最初的文化相对主义,是对“欧洲文化中心论”(所谓“欧洲文化中心论”,是一种与文化相对主义正好相反的“文化普遍主义”或者“文化绝对主义”的理论。欧洲人曾经认为,世界上只能有一种文化 (文明),那就是欧洲文化 (文明),其余地方都是“野蛮”区域,它们只有被欧洲同化,才能有文化 (文明),不然就会一直处在野蛮之中)在理论逻辑上的蒙昧观念进行的纠正。到了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文化相对主义思潮在英国兴起,其主要观点是认为土著地区有其独特的文化特性。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梅尔维尔·赫斯科维奇说,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以寻求理解和和平共处为目的,而不去评判甚至摧毁那些不与自己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因为任何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因此没有一种单一的价值量标准可以用来衡量所有的社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民族文化没有高低之分。“文化相对主义者声称一种价值观总是由某一特定的文化所创造,他们提出这一观点的宗旨就在于倡导在对待他文化的价值观的时候,应提倡一种尊重和宽容的态度。”文化相对主义思潮的出现和扩展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文化相对主义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它又是以文化的历史和现实为理解对象的,因此明显地具有文化反思的性质。

梭罗这位 19世纪的超验主义文学家对于文化的态度带有明显的文化相对主义倾向。在他的眼中,东西方民族的巨大差异体现在一静一动上。西方人缺乏东方人的静,而东方人缺乏西方人的注重实际,因而优势互补才是最好的。作为一个 19世纪的西方人,梭罗并没有采取沙文主义或民族中心主义,他采取的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对于各种文化进行包容,兼容并蓄;对于文化间的差异采取优势互补的态度。用一种全新的、非我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对自己进行批判,重建自我,促进发展。梭罗正是在反思美国文化的过程中,通过吸取不同文化的精华来寻求灵感,试图找到一条适合美国发展的精神文化之路。梭罗思想中的文化相对主义,其中不乏现代意义,对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当今文化仍有启示。而他吸取了多种文化后形成的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塑造也有很大的影响。

2 梭罗对东方文化的传承

梭罗所处的时代正是美国超验主义(超验主义的思想可以说是东西方文化思想交流的产物,它是受到了 18世纪末的新教派——唯一神教派的启发并在反对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哲学基础来自于新柏拉图主义和德国的唯心主义以及东方的神秘主义)盛行的时代。作为超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梭罗深受超验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哈佛求学期间,梭罗就从图书馆借阅了大量的关于西方哲学、宗教、文学、自然科学等书籍,同时也阅读了一些有关东方文化的法译本,并对东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后来在超验主义者主办的杂志《日晷》上多次发表摘自《四书》英译本或源自佛经、《吠陀》、《摩奴法典》等东方典籍的警句格言。在《河上一周记》中,梭罗盛赞《薄伽梵歌》、《摩奴法典》,并几次引用孔孟语录。

梭罗认为了解并有选择地吸收东方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对个人道德完善和思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813年他在《日晷》杂志上分两期专门介绍孔子和《四书》,认为儒家思想对当时的美国大有裨益。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忠告当时的美国人,“大多数的奢侈品,及许多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无疑妨碍人的修为。最明智的人不图奢侈安逸,生活得甚至比穷人还俭朴。中国、印度、波斯和希腊古代哲学家都是同一类人,他们外表一贫如洗,内心富有无比。”他提倡生活节俭,说:“如果一个人能自信地朝梦想的方向前进,努力地过他想要的生活,那么他就会获得平日里意想不到的成功。他的生活越简单,宇宙的法则就越不复杂,孤独不再是孤独,贫穷不再是贫穷,软弱不再是软弱。”换言之,梭罗认为物质生活的富足并不等于精神生活的富足,对个人来说,“金钱愈多,德行便愈少”。追逐金钱和积累财富会使个人最终沦为积累财富的“工具的工具”,这是“愚蠢的生活”。因而梭罗说:“我们的生命在琐碎中消耗了。简单,简单,再简单!”这种提倡简朴生活的模式契合儒家修身养性、安贫乐道的思想。孔子在《论语》中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注重精神追求,重视道德修养。他说:“德之不修……是吾忧也。”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也有类似的思想:“不要给我爱,不要给我金钱,也不要给我名誉,请给我真理。”儒家思想对于梭罗简单生活模式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梭罗指出这种修身养性、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能使人们从物质生活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从而有追求精神生活的自由,这是对美国当时物质主义生活的一种对抗与反拨,也表现出其积极的入世情怀。他还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一个人一年只需工作六个星期就足够支付他一切生活的开销,可以利用其余的时间追求精神、道德的完善。因此,梭罗倡导归隐自然并在自然中修身养性,过一种安贫乐道生活,他也以此在美国文化的建构过程中不断地发出自己独特的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声音。文化互动不是单向的借鉴或影响,而是双向的输入与输出。梭罗有选择地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有关修身养性、安贫乐道的观点,形成自己简朴的生活模式,对抗当时盛行的物质主义,并在思想价值观上显出他独特的影响与意义。

梭罗对东方哲学的态度更可以看出他的文化相对主义态度。他认为东方哲学探讨的主题比西方哲学所探讨的更为崇高。在他眼中,“与东方哲学家相比,可以说现代欧洲还未产生一名哲学家。”而面对东西方哲学的差异,梭罗的态度是“我们可以容忍各种哲学、原子论者、神灵论者、无神论者、有神论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留基伯、毕达哥拉斯、佐罗阿司托和孔子。是这些人的哲学观,而非他们之间的交流吸引了我们。在他们及他们的评论者间有着没完没了的争执。而如果只是去比较他们的差异,就大错特错了。他们的哲学都能将我们带入一个圣洁的天堂……任何发自内心的思想都是不可抵挡的……在他们那些晦涩的理论中隐含着一个至高的真理”。所以梭罗认为最值得一做的是“将中国、印度、波斯、希伯来以及其他一些民族的圣典经文汇集在一起印成整个人类的圣典”,这样的结合和比较将有利于开阔人们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梭罗对于不同民族特性并没有优劣之分,而是主张动静共存,相得益彰。

3 梭罗对印第安文化的崇拜

梭罗一生对印第安文化颇为着迷,曾多次考察印第安人的居住地,对他们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甚是尊敬。曾在他日记中说过:“对我来说,印第安人的魅力在于自由、从容地处于大自然之间。他是大自然的居民,而不是客人,穿戴也来自大自然,宽松而得体。而文明人则有造房而居的习惯。他的房屋是一座监狱,他住在里面感到的是压抑和拘束,并没有受庇护和受保护的感觉。”梭罗吸收了印第安文化中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的自然观。“归纳起来,梭罗的观点是:自然界哺育了人类,人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人应当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亲密无间、和睦相处。”在《瓦尔登湖》中,他曾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照我过去的看法,大自然与我同步发展,和我一起生长。我的生命即是陶醉。我还记得在我各种感觉都非常灵敏的青年时代,我充满活力,难以表达的满足感驻于我的体内;不管是疲惫不堪还是身心清爽都保持愉快的心情。大地是最令人陶醉的乐器,而我是它发出的乐音的听众。如此甜蜜的印象、如此的迷醉,只需一阵微风便可在我们身上唤起!我还记得我是多么的惊喜!”梭罗还相信自然界存在着一种神圣的道德力量,它渗透在大自然的每一件事物中。自然能增进人的道德,因为自然的简朴、纯洁和美是衡量我们道德自然的参照点。他说:“湖泊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他主张在与自然的交融中认识自然。与其他浪漫主义作家不同,梭罗对自然的态度不是在书斋中而是在与自然的亲切对话和交融中获得的。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多的林中生活中,他观察水鸟、大雁、狐狸、野花、树木等各种动植物,有一次他观察一只土拨鼠:“它比松鼠个儿大,行动显得笨拙,而且是穴居。它呆在那儿,颜色和习性在干树叶、枯草和灌木之中是那么使得其所。在过去了的冬天它睡得很沉,享用着它生长的土地。我觉得能从它那里学到一些智慧。它的祖先住在这里的时间比我们的祖先早。它比我更能完全适应这里的环境。印第安人曾用豆叶喂养它,但它没有豆叶也能生长。”对于梭罗而言动物也是有灵性的,并且和人一样聪明。梭罗学习了印第安人对动物的态度。某些印第安人与他们的动物朋友间就像兄弟,甚至说着同一种语言。他们与自然有着一种情同手足的关系。

透过梭罗的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吸收了印第安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他的文字使我们领悟到,自然既是人类存在的家园,又是人类精神的家园。人只有生活在自然中,与自然时时沟通,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然而,人类的工业化进程,使得人与自然的联系日益疏远了。人们用高楼和城市把自己与自然隔开来,在为富裕的物质生活而忙碌中反而精神消沉起来,使自己迷失在前进的路途中。这种时候阅读梭罗的作品能给人的心灵带来安慰。

4 梭罗对清教思想之理想主义的继承

从 1620年第一批逃往荷兰的英国分离派清教徒 (16世纪,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1483—1546)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远离大陆的岛国—英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 16世纪中叶确立了属于新教范畴的英国国教—安立甘宗,而且国教内部的宗教群体也进一步分化,因为“虽然在同一面新教旗帜下,但一些人满足有限的改革,另一些人则要求彻底的改革”。后者认为国教保留了太多天主教的痕迹。他们越来越多地吸收了加尔文有关神学和教会制度的理论,下决心要净化英国国教,因而得名“清教徒”(Puritans)乘坐“五月花”号轮船到达北美新大陆,梦想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开始,清教主义就在北美扎根生长,对北美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具有美国特色的清教主义神学思想和清教伦理观。尽管早期清教徒们在新大陆建立宗教王国的梦想早已破灭,清教主义的宗教狂热到 18世纪初也逐渐冷却下来,但是清教主义的文化基因不仅被一代又一代美国人传承下来,而且形成了具有鲜明而独特的美国精神和文化。“在美国的文化中一直存在由清教主义所分化出来的两种思想趋势—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前者是由虔诚的清教神学家乔纳森·爱德华兹倡导,经过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而最终形成了美国文化中的理想主义趋向。而后者以清教思想中一些注意实际的观点为源头,成就了弗兰克林所提倡的机会主义哲学,并且最终形成了具有浓厚功利主义色彩的美国世俗商业文化氛围。”梭罗深受清教思想的影响,但他强调了清教思想中的理想主义侧面,把富兰克林式的务实主义一面淡化到最低限。

清教理想主义最鲜明且最具有美国特色的表现是他们的“西部观念”。自从早期的清教徒由腐朽的欧洲向西移民到美洲新大陆开始,西部观念就开始在北美产生了。他们认为“事实上,自从基督教根植于人类以来,事物发展的常规方向总是由东向西的……我们救世主的预言家马太在 24:27里已经指出了福音的这种行程”。不仅如此,早期清教徒的理想主义精神和美国的现实环境结合起来—新大陆地域辽阔,土地肥沃,人烟稀少—进一步加深了普通民众中“西部观念”的形成。对美国人来说,西部意味着理想中的福地、自由的疆土、逃避家庭和债主的避风港等等。虽然西部的生活条件艰苦,但是恬静简单的田园生活和纯朴的西部人给人带来了内心的喜悦。北美的清教徒把西部看做是上帝给人类带来的光芒,他们期待着“天堂之光”在黑暗中和西部荒野的啸声中降临,加速“末日的降临”,以便美洲的荣耀能够从头开始。与东部的工业文明比起来,西部的大自然仿佛是一股力量,是美德的源泉。梭罗以西部的活力,对照东部文明生活的死气沉沉。他在日记中曾说过:“要想产生一种新的文学、新的风格和新的建筑等等,我们必须仰仗于西部。那里土生土长产生的语言,比这里多得多;那是希腊文里才有的好词,而且数量惊人。好就好在这些词语必不可少和富有表现力……假如要分析希腊文的词,总是无比的简洁、准确和富有诗意;许多西部的词语也是如此,现在印出来都像是乡野用语和口头俚语,而下一代人会把它们当做真正的美国语言和言语规范加以珍视和普遍使用。”

他热爱并歌颂西部的荒野,他写道:“我们所谓的荒野,其实是一个比我们的文明更高级的文明。”因此他歌颂荒野,留下了“在荒野中保留着一个世界”的名言。文明人可以从荒野中找回在文明社会中失落的东西:一种敬畏生命的谦卑态度。健全的社会需要在文明与荒野之间达成一种平衡。梭罗对荒野价值的发现,使他超越了同代的超验主义作家,成为当代美国自然文学追踪的对象。这种思想观念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并且打破了人们对荒野的陈旧观念。走向荒野不是走向原始和过去,不是历史的倒退。相反,荒野意味着前途和希望。他归纳道:“我们走向东方去理解历史,研究文学艺术,追溯人类的足迹;我们走向西部,则是充满进去和冒险精神,走进未来。”“对于我来说,希望与未来不在草坪和耕地中,也不在城镇中,而在那不受人类影响的、颤动着的沼泽里。”荒野中蕴藏着一种尚未被唤醒的生机和活力。荒野也意味着健康和美好。他在日记中说过:“在某个时候过一回原始的荒野生活很有益,借此终于知道了什么是生活必需品以及社会以何种方式进行供给。”梭罗认为,生活中最有活力的东西也是最有野性的东西。最接近野性的东西,也就是最接近善与美的东西。梭罗的作品使人类对理想的追求植根于读者心中,并且集中体现了作家对精神美的追求,即在西部荒野中追寻一种不同于现实的理想生活与精神世界,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一种精神的美,在他看来,这种美好的精神正是美国精神的体现。梭罗吸收了清教思想中的理想主义,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美国文化的建构过程起到一定的作用。

5 结语

任何时代的文化都是在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人类文化异常稳定,表现为一种累积和延续;另一方面,人类文化又富有弹性,它必须适应改变了的环境。文化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结构,在其行进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扬弃,不断接受新的或外来的文化中的精华。从这个角度来说,梭罗思想中的文化相对主义倾向超越了他的时代,具有现代性。

今天,重读梭罗的作品对于我们认识和评价自身,找回我们在工业社会中丧失的自我,寻求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他的作品为我们理解自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原则。他的回归自然、生活俭朴的号召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强烈的响应。他对各族文化采取的文化相对主义态度不仅在欧美有意义,在世界范围内也同样有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的发展,梭罗的训示会愈发显出其超越时空的特征。

[1][美 ]梭罗.瓦尔登湖 [M].田颖 ,朱春飞 ,编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17,285,63,57,289,72,163,110.

[2]程虹.寻归荒野[M].北京:三联书店,2001:119.

[3][美 ]梭罗.梭罗日记 [M].朱子仪,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19,32,37,39.

[4][宋 ]朱熹.四书集注 [M].长沙:岳麓书社,1995:134,138.

[5]常耀信.美国文学研究评论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93.

[6]王颖.十九世纪另类美国作家研究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73.

[7]朱振武.美国小说本土化的多元因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8]姚君伟.文化相对主义:赛珍珠的中西文化观 [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23.

[9]柴惠庭.英国清教 [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56.

[10]罗康隆.文化相对主义述评 [J].贵州民族研究,2005,(4):61.

[11]王庆奖,何跃.论西部观念与美利坚民族的使命 [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2]郭湛.文化的相对性与文化相对主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3):5.

[13]李鹏程.文化与相对主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6):2.

[14]王颖.H.D.Thoreau: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Mer2 rimack Rivers,Charles Scribner’s Sons,1921:99,109,39.

[15]H.D.Thoreau:“Ktaadn”,The Maine Woods,The Library ofAmerica,1985:645.

B82

A

1674-6341(2010)02-0134-03

2010-01-30

任冰 (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美国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增华

猜你喜欢
梭罗荒野主义
我们一直是要好的朋友
小品文选刊(2024年2期)2024-03-03 13:12:39
新写意主义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9:00:16
荒野求生
近光灯主义
200
新少年(2017年11期)2017-12-07 16:09:46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荒野求生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02: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