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0-08-15 00:45:45郑琳琳
关键词:生产力特色科学

郑琳琳

(渤海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锦州 121013)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郑琳琳

(渤海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锦州 1210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集中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体坚持了哪些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我们党怎样坚持了这些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1 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人类的利益服务。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说到底就是为广大的中国人民的利益服务。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标准之一,并进一步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深刻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

2 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在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以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之后在他们的著作中,又把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列宁精辟地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显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视为改造社会和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手段。也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出发,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不丢老祖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的基础地位。邓小平理论把发展生产力明确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个代表,就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更加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所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就是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3 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方法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方法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历史唯物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块理论基石之一,唯物史观的确立,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除出去了,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这样一条道路已经找到了。”[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他们的思想方法是“置于现实基础上”的,并且要“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4],突出了“具体情况”和“现存条件”在理论“阐明和发挥”上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依据上述的基本思想方法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此基础上,列宁进一步分析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1)都要历史地,(2)都要联系其他原理,(3)都要联系具体的历史经验加以考察。”[5]这些话都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即如毛泽东同志说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方法,主要表现为:在理论上,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并作出了完整的表述。1978年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高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邓小平这一讲话,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思想路线,从而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二大修改的党章,依据邓小平的思想,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完整的表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如果没有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始终如一的坚持,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今日的快速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立足于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实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发展,这正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原理。总之,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结合实际经验所制定的指导方针与理论结晶无一不是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为最基本的思想方法。

4 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并对共产主义社会作了这样的概括:“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3]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社会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人民群众的解放和社会状况的根本改善之后,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的社会[1],即一个共同富裕并且以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社会。对此,《共产党宣言》中早已有精辟的论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邓小平同志从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原则出发,总结我国的历史经验教训,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为了加快中国的发展,但这种发展的目的是很明确的——“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6],以共同富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和原则,是我们国家得以迅速发展的理论根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实质只有上升到人的发展高度,才有根本性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制定了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无论是共同富裕思想,还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无一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奋斗目标的追求,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列宁选集 (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 (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D616

A

1674-6341(2010)02-0132-02

2010-01-26

郑琳琳 (1980-),女,辽宁沈阳人,2007级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卢宏业

猜你喜欢
生产力特色科学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中医的特色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完美的特色党建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17
科学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科学拔牙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海峡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15:13:07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杭州科技(2014年3期)2014-02-27 15: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