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萍 王 玲 刘月兰 奚秀梅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新疆石河子 832003)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以石河子大学地理系为例
徐丽萍 王 玲 刘月兰 奚秀梅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新疆石河子 832003)
科学发展观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为例,分析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必要性,在总结原培养方案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探讨以“城乡规划”为特色,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相关问题。
科学发展观;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以下简称资环专业)是国家教育部在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和问题日趋突出的基础上批准设立的新专业[1,3],旨在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以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专业面涵盖了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城乡区域规划等多个专业。资环专业发展至今,国内已有上百所高校开设有此专业,其中不乏名牌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与一般专业相比,资环专业在学科背景、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更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社会对此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与时俱进。如何为地方建设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是每个开设此专业的本科院校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在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质量、教学方式、教育时间等观念方面发生不断变化。在培养目标方面,本科教育由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观念转向了“通才教育”观念,着眼点为宽口径、厚基础;在教学质量上,改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综合质量关;在教育时间观方面,延伸为终身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观的指导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创新,也就对资环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而关系国家和全球性的这一系列问题正是学科发展的基础,作为向国家和地区输送合格人才的高等专业教育应该关注这些变化,并和社会人才需求发展趋势、本科生就业问题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品牌。地理系资环专业原培养目标是面向环保、城建、国土、教育等事业单位输送合格人才,但从近两年毕业生就业去向来看,此专业本科生很难进入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单位,大多数学生择业选择了设计院、测绘公司等企业单位。而且,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产业化,社会对信息技术有较强驾驭能力的工程型、规划设计型和管理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资环专业在这一方面的潜在优势亟待挖掘。同时,随着石河子大学进入 211重点院校行列,有必要在原培养方案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以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于资环人才的要求。
由于高等教育的形势和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创新性改革。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是对我国现实问题重新审视所做出的战略调整,对整个社会实践包括对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是高校改革和学校发展的灵魂,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塑造。在此背景下,石河子大学贯彻落实科学人才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借鉴其他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经验,立足于自身的实际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特点,进行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以师范学院地理系为例,探讨资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资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是于 2002年制定的,在 2003级该专业本科生中试用。其专业培养方案在 2006年修订过一次。原培养方案专业定位由于受传统地理学科的影响,核心课程为原有地理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方向为环境和 GIS方向。
资环专业是新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交叉性[4,5]。许多高校在该专业设立之初常常模仿和借鉴名牌大学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石河子大学地理系最初设立该专业就借鉴了内地一些著名大学,特别是师范类学校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设立了环境和 GIS应用两个方向,专业定位不明确。虽经过几年的建设,却并没有形成具有特色的发展方向和优势。
一方面,由于仅通过专业名称去理解该专业而设立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类和管理类专业主干课程叠加形成,同时追求专业课程的细而全,其结果造成学生知识的不必要重复;另一方面,该专业是在地理学科的基础上设立的,地理类的课程相对来说开得较多一些;再者,专业选修课的门次虽然很多,但是由于分为两个方向,造成学生为满足学分要求而不得不限选方向课,选择的余地受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在原培养方案中,侧重于宽口径,专业课程大多注重理论的学习,缺乏专业技能和课外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动手实践设计能力较差。原有课程中除了自然地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有较多的上机实习课时和实践实习外,多数课程缺乏具体的专业能力锻炼环节,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学生在完成了所有课程的学习后,仍然缺乏野外实地调查、资源环境评价和城市规划方面的技能。
立足于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城乡快速转型、城乡格局亟待优化的现实背景,本次培养方案专业方向和特色的确立主要以满足区域发展需求及学生就业为原则,专业方向定位于人才潜在需求量大的城乡规划管理方向。从本系教学科研基础出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地理学为支撑,以资源环境为研究载体,通过开展小城镇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等系列规划,形成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专业特色。在专业课程体系上,坚持精选与拓宽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适应学科发展和凝练专业内核为导向精选专业主干课程,以拓宽专业方向、提高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为目的丰富专业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就业机率为目标,加强实践和技能训练课程。
原培养方案资环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由基础课、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模块组成;现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做了必要的调整,由普通教育模块、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等三大模块组成,各个大模块中设置若干子模块。
由于择业难度的加大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本科毕业以后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考研,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这种继续教育的需要和社会对多元复合人才的需求,应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考研和就业能力。为此,普通教育课程由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和经济管理等六个子模块构成。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 A、线性代数、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isualBasic)、体育与健康等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综合课、特色课等三个子模块构成。包括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概论、自然地理学、地图学、测量学、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环境科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导论、区域分析与规划、城市地理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经济学、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村镇规划等。
综合教育课程由思想教育、学术科技和文化体育等三个子模块构成。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学术论文阅读、文化活动、体育比赛等课程。
资环专业新培养方案特别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优化和改革,为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新方案适量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课时。结合即将挂牌的实习基地、实验室条件以及专业特点,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由社会实践、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五个模块构成。
社会实践主要由学校统一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安排在第 4学期暑假进行,时间为 2周,活动内容学生可自拟,也可选定指导教师提供的题目,方式可以是独立进行,也可以组成小组,由教师指导,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开学后 2周内提交实践活动的调研报告,由学院 (或系、部)组织考核。
课程实习包括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和测量学实习,都安排在第 2学期暑假,方式为系里成立实习小组,确定实习方案和路线,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野外实习,然后回到学校提交实践活动的实习报告,由系组织考核。
专业实习安排在第 7学期,时间为 16周,方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到相关单位进行实习,然后回到学校提交实习手册和实习报告,由系组织考核。
课程设计的实习或实验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包括计算机辅助制图、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课程。任课老师可根据自己参加科研或实践的亲身经历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课程理论应用到每一次的实践教学中,形成分析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学生需提交课程设计方案报告,由系组织考核。
毕业论文的实习安排,从教师制定选题指南和任务书开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由选择合适的题目和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毕业论文初稿,在导师的指导下至少修改三次,由全系教师评定成绩。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征求意见,石河子大学地理系圆满完成了资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当然,由于资环专业办学历史较短,还会存在一些不足,但从长远规划来看,只要我们正视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区域发展的需求变化,确定科学发展方向,同时紧扣教育部资环专业教育评估标准,就能逐步形成石河子大学地理系具有地域和时代特色的资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
[1]赵小风,黄贤金,陆汝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9,(7):58~60.
[2]赵小风,黄贤金,李光录,等.国内外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4):73~78.
[3]赵小风,黄贤金,付重林,等.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2008,(3):50~53.
[4]李松志,丁侃.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探讨[J].管理观察,2008,(10):52~54.
[5]杨娟,王昌全,夏建国,等.农业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思考 [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11561~11562.
G640
A
1674-6341(2010)02-0095-02
2010-03-01
徐丽萍 (1978-),女,新疆库尔勒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资源与环境生态研究。
责任编辑:卢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