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引人之处就在于创新
——贾永军事新闻作品给我们的启示

2010-08-15 00:45李彦平雷丽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军事

李彦平 雷丽

(河北大学图书馆 河北保定 071000)

新闻的引人之处就在于创新
——贾永军事新闻作品给我们的启示

李彦平 雷丽

(河北大学图书馆 河北保定 071000)

贾永是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他的大量获奖新闻作品在突出主旋律的同时在写作上进行了大胆创新,使得主旋律新闻作品具有了不一样的风采。本文从几个角度进行总结和分析,希冀会对新闻作品的写作提供更好的借鉴。

新闻写作;创新思维;主旋律

从一个普通的边防士兵,到一名优秀的军事记者,到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副社长——贾永走过了不同寻常的艰辛而又曲折的奋斗之路。25年前的1980年底,贾永还不满17岁,作为山东新兵被送到中越前线,1985年他的《追踪一首站地诗》获得了当年全国好新闻奖,一位戍边战士写出全国好新闻,这件事本身在当时也是个新闻。1987年贾永在中国青年报实习期间参加了关于大兴安岭火灾的报道,是著名的三色报道的作者之一,该报道获得了1987年全国好新闻奖特别奖,2004年10月贾永获得了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10几年间,贾永四次获得全国好新闻奖,先后承担了韩素云,李向群,李国安,柏耀平,范匡夫等18个全国,全军重大典型人物报道,并参与策划和报道了1991纪念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的报道,1997年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报道,1998年抗洪报道,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报道,等重大题材报道。从贾永的作品来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重大事件报道,二是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三是其他新闻报道。贾永的军事新闻作品篇篇都与我当我军我们国家政治军事生活的大事有关,重大题材报道很大程度上“形式”决定性的影响着信息的传播效果,但是重大题材报道最易人云亦云,难以形成特色,而贾永的重大题材新闻作品无论是采写意识,还是叙事表意方法,都有过人和创新之处。作为国家通讯社的记者,贾永认为,“一个新闻单位的理念和风格,也许是一名记者无法左右的,但是,记者至少可以左右自己的采访和手中的笔。”[1]透视贾永的作品,我们不仅能够深刻的领略其大气磅礴的报道风采,也可以从中获得全新的新闻创作理念。而这些,对于我们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如何加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是很有启示的,新闻不但要有好的内容,不断探求新的表达方式也很重要,正如贾永所说:“新闻永远是一项求新的事业,哪怕一点点的重复或守旧都会令她失去她特有的引人之处。”[2]

不讲写作技巧的新闻是没有生命力的新闻,不擅于创新的军事新闻报道是没有读者和发展前途的新闻,贾永的新闻作品无论是采写意识,还是叙事表意的方法,都有过人和创新之处,贾永长期以来不断探索和平时期军事报道规律,着力军事新闻的改革,硕果累累,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1.全球化视角

作者境界的宏大自然造就作品境界的宏大。贾永认为,对于一名记者而言,传播视角的全球化,就是对任何一个发生在你身边的新闻事件,都能以全球化而不是本地区本部队的视角来观察它,认识它,分析它,描述它。相反,对于任何一个国际或超出本地区本部队的事件,又能以本土化的视角来观察它,认识它,分析它,描述它。贾永的作品结构恢宏,气势磅礴,是因为他往往站在全人类和全世界的高度审视新闻事件,纵论国际风云。有了这样的政治高度和战略眼光,才能从看似平常的现象中,挖掘出独到的新闻价值,把每一篇新闻作品写出高度,写出深度,写出精品。在贾永很多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作品中,都贯穿了这种全球化思维。比如《中国士兵塑像》、《90周边无战事》、《和平之路》、《长征:人类精神坚定无畏的丰碑》等篇。和平时期的军事报道如何进行呢?贾永认为,报道和平同样是记者的责任,并且也能够为和平时期的记者找到一个很好的落脚点,比如《’90周边无战事》中,他跳出了军队和军人自身报道主题,写了国际风云的变幻,写了中国周边的宁静祥和,写了军人和平时期的牺牲奉献,放歌了军事新闻中一个重大却很少有人涉足的主题:和平。贾永写的是中国周边无战事,而他却把视角伸到世界,对未来生存环境和安全环境给与高度关注,被认为是对中国外交和防务政策的生动诠释。

贾永有一种极具穿透力的敏锐眼光,他的作品常常以独特的视角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99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贾永没有像其他许多记者那样飞往西藏,而是顺着青藏公路乘汽车边采访边赶往西藏,他冒着高寒缺氧和塌方泥石流的威胁,几乎丢掉性命,在两条高原公路口他发现这两条公路是个巨大的“人”字:一撇,川藏公路;一捺,青藏公路。贾永一下子就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以人字形川青藏公路作为人权的“人证”,写出了不同凡响的通讯《壮美的人证》:第一部分:“路——生存的呼唤”,“对于西藏的振兴与繁荣,路便是血脉。”第二部分:“路——艰难的拓进”,着重写修筑公路的艰难。第三部分:“路——生存的代价”,[3]写的是为了修筑公路而牺牲的生命。最后:“路——托举起西藏繁荣的哈达”,“这条金色的哈达,是连接内地与边境的幸福之路,繁荣之路。”[4]贾永没有从概念到概念地按照一部纪念性报道的思路去阐述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而是独辟蹊径,该通讯播出后,各界同声叫好,认为是一篇批驳西方所谓“人权卫士”的檄文。

2.体验与发现

贾永认为,越是全球化,就越需要个性化。它要求更高的眼界,更艰苦的思考,更新颖的写作,更深入的采访……要求记者到故事的源头去发现和挖掘新闻,深刻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求新”的改革意识并不妨碍贾永对于新闻传统的承继。比如“亲历”采访的朴素作风,贾永有个著名的口号:“原始新闻”,就是到新闻的源头去追寻新闻,但是,与深入的采访相比,更艰苦的过程在于发现,思考和联想。正是基于这种思维,才有了贾永的重走长征路,才有了“深层体验中国军队”的系列报道。他曾经三天三夜跟随演习部队报道红、蓝实兵对抗演习,写出了“中国第一篇体验式演习报道”《秋天,我们发起进攻》,1996年,长征胜利60周年,贾永和两位年轻记者通过重走长征路开始了“追求地球上的红飘带”的系列报道活动,三个月里采访了红军经过的13个省市,刊发了上百篇对内,对外报道,写出了《走进长征》和《走过长征》两本书,在河北和北京两地举办了大型影展,拍摄的3集电视片《红飘带上的话环》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国防大学组织将军学员重走长征路,各地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一场报道最终被组织成了一个全国性活动。2000年“八一”前夕,贾永策划并组织了“体验中国军队”系列报道,20余位军事记者走入14支军兵种队伍,与广大官兵同吃,同住,同训练,同演习,写出了《体验中国军队》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轰动,新华社发通稿,出版了《深层体验中国军队》一书,“标志着我国军事新闻界首次大规模的体验式报道获得成功”,无论对读者还是新闻界来说,“这都是一次引人注目的突破”。

体验也是贾永人物通讯成功的关键,为了写出人物真实可感,具有可信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从根本上打消人们的疑虑,使读者的阅读感受从“隔”走向“不隔”,贾永努力和人物沟通,去追问人物的人格魅力,通过与人物的灵魂沟通,找到了人物之所以成为时代楷模的根源。

新闻报道最终打动人的,最能给人留下印象并经的起时间检验的,是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发现,它既包括事实,也包括思想,两者构成了新闻的价值。比如,采访青藏,川藏公路中巨大人字的发现,在典型人物报道中,他没有将笔下的人物神化,而是从平凡的工作中去采撷人物身上的闪光点,没有豪言壮语,只是普通人的情感体验,这是真实的,抓住读者的心的地方,比如对韩素云的那种纯真,质朴的爱的描写。

3.人文思维

贾永认为新闻报道要着眼于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如果没有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和某些政治需要,作此一时彼一时的报道,新闻和新闻工作者就永远无法完成无意义的噪声。”新闻写人,但不能肤浅的停留在宣传口径所划定的圈子里,关键是写那种蕴含于故事中的人的最本真的情感和思想,新时期的军事报道一点要努力超越军事新闻报道本身,着眼于英雄主义、崇高、美、爱这些具有超越时空,国界和民族的概念,唤起人们更高层次,更深意义上的追求和思考。如98抗洪的《四百壮士战洪魔》因为选择了关注人的主题,把文章做为生者对死者的雪祭,这是当时国内外都关注的重大主题。军事新闻是一项孕育着崇高与豪壮,裸露着最原始的生命过程与最直接的生命冲突的事业。贾永的军事新闻作品价值使人们看出了人性的崇高,人格的尊严。他所选择的动情点也恰恰是最能体现人类情感的关节点,又比如,他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作的《生死行程六万里》,堪称一篇优美的散文,此文写的是优秀共产党员,西藏边防骡马运输队长尹祥美,贾永将笔触重点放在那条让尹祥美魂牵梦绕,柔肠寸断的边关路上,明写千难万险的边关路,暗写千辛万苦的人生路,全文仅2800字,却将一个顶天立地的伟男子推到了读者面前。当时各大媒体都参与了对尹祥美的宣传,但只有这一篇获得了总政评比一等奖,新华社优秀作品奖,中央组织部看到这篇通讯后,专门邀请尹祥美到中组机关做报告。

人们通常将新闻报道称为“易碎品”,但是贾永认为经典新闻作品里面一定要有经典的、人文化的细节,这样的细节时可以永远留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只有记者的作品有较强的可读性,为人理解接受或更近一步能够打动人,感染人,方能传之久远,成为真正的沟通人类共识的桥梁。贾永的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注释:

[1]——[4]蔡惠福,余琦.贾永军事新闻作品研讨文集[M].新华出版社,2004.

[1]蔡惠福,余琦.贾永军事新闻作品研讨文集[M].新华出版社,2004.

[2]胸怀报国志,笔落塑军魂[J].军事记者,2003(2).

[3]谭道博,贾永,刘建新,孙茂庆.四百壮士战洪魔[N].光明日报,1998-08-09.

[4]贾永,陈辉.猎鹰傲视天地间[N].人民日报,2002-07-29.

[5]贾永,徐壮志.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为了和平——回眸抗美援朝[J].人民网,2004-10-24.

[6]贾永.20岁的生命礼赞——追记李向群(上)[J].20岁的人生跨越——追记李向群(下)[J].童伟在线,2005-07-29.

[7]贾永.生死行程六万里[J].新华网,2000-2005 XINHUANET.com.

[8]贾永,曹智,白瑞雪.飞向太空的航程[J].新华网,2003-10-16.

李彦平,硕士,河北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雷丽,河北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情报学。

2009-12-24

猜你喜欢
军事
军事鬼才
Aliens encounter stories:illusion or imagination
军事留学生与中国军事近代化
军事航天
军事航天
军事航天
军事航天
谜底大揭秘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