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宋代地方官学研究综述

2010-08-15 00:45田甜聂有超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官学制度研究

田甜 聂有超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3)

20世纪以来宋代地方官学研究综述

田甜 聂有超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3)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宋代地方官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研究的内容上看,有对州县学教师管理制度、经费来源的研究,也有对州县学发达的原因意义以及三次兴学与其关系的探讨。但依然存在研究不平衡、同类重复等问题,对具体某地区的州县学的发展及效果的研究还涉及较少。

宋代;地方官学;州县学;综述

与宋以前的任何朝代相比较,宋代地方官学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设学数量多范围广,校舍建筑颇具规模,藏书楼普遍兴建,学生人数增加,教师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还建立了管理地方官学的专门行政机构。[1]宋代州县学教育的发展,使得平民子弟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进而呈现出了教育日渐普及的倾向。国内学者对州县学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依然存在研究不平衡,同类重复等问题。以往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州县学学制的研究

(一)州县学管理机构的研究。研究学校设置制度及管理机构的成果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张雪红《论宋代提举学事司的创制与其在教育传播中的督导作用》[2]中认为:伴随着北宋地方学校教育传播由点及面的扩大,崇宁二年在地方诸路创制的提举学事司是中国古代教育传播史上设立最早的专管州县教育的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其督导管理教育传播的功能,在优化地方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提高教育质量与增进教育效益的制度优势。提举学事司在宋代教育三次兴学设教、创法立制的教育传播实践中对管理制度的创新,标志着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萌芽。韩凤山《中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滥觞——宋代地方督学制度》[3]详细研究了提举学事司的职能包括对地方教育政令的贯彻传播和对学校教育的视察监督。总结提举学事官的工作主要有:①对州县学老师、实际在校人数、学校考试、教育法规学规、教育经费和校舍的监督检查。②考核教师和准备升入太学的地方学生。③反馈地方教育信息,报告工作和提出建议。

(二)师资的研究。师资是关系地方州县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对州县学校的教师选任制度的研究,有袁征的《宋朝中央和州郡学校教职员选任制度》[4]介绍州学教授的选任须是科举出身,并要通过统一的中央和地方教官的经义考试。指出这种制度的好处是统一标准对全国的教官审查,有利于在教育领域统一士人的思想也保障了地方上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宋代州学教授选任经历的四个阶段使师资质量逐步地提高,也意味着官府对教育的控制一步一步地加强。到徽宗时,中央和全国各州郡学校都处于朝廷的直接控制之下。与其类似的研究还有王丽的《宋代州学教授设置—选任与职掌考论》[5]补充说州学教授除了传道授业、管理州县官学外,还主持并参与地方文化活动,有的还直接参与地方政务,职掌的逐渐多样化凸显了他们在处理地方事务中的重要地位。顾宏义,王守琴的《两宋州县学官及其任用考核制度》[6]详细研究了州学学官和学职的名目和学官的待遇,文中特别讨论了州县学官制度对当时书院教师制度的影响。韩凤山的《唐宋官学师德建设的举措》着重研究官学教师的品德,指出宋代重视官学拟任教师的品德资格审定,对在任教师的职业道德的规范、监督、考核及奖惩也作出了相应规定。

(三)教育经费的研究。州县学的教育经费对地方学校的兴衰和规模都有很大的影响。研究地方州县学的教育经费的论文有韩凤山《北宋多渠道筹措官学经费述论》[7]对北宋政府筹措官学经费的主、辅渠道进行了论述,指出财政拨款与民间捐助是其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此外尚有赐田,房租屋课,息钱等十多种助学措施。潘天舒《两宋教育财政状况初探》在文中指出除了官府拨赐学田,给房屋充经费外,还有学官的俸禄和对官学学生提供吃住,给予免税的优待。

(四)对州县学制度整体的研究。代表性的著作有台湾学者周愚文的《宋代的州县学》,书中最大的特点是多处运用数据分析,表格统计的办法来对宋代各地区的州县学进行比较研究。台湾学者赵铁寒的《宋代的州学》(《宋史研究集》第2辑),以及大陆学者郭宝林的《北宋的州县学》、《北宋的州县学生》也对州县学制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张春生的硕士论文《两宋官学教育政策研究》[8]一文中论述了对州县学的管理,政府对官学思想的控制和对民间书院的官学化改造。韩凤山的博士论文《唐宋官学制度研究》[9]对整个唐宋的中央地方的官学管理机构、教师学生制度、教育教学和经费保障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郭九灵的《宋代县学述论》中研究了两宋县学的发展,县学的分布情况用表格的形式统计出来值得借鉴,最后分析了县学兴旺发达的原因。这些论文研究了宋代政府设立地方学校的全貌和办学情况,关注的焦点各有不同,但研究都以全国的区域为讨论范围,因此较难看出州县学的发展在地域上的特殊性。

二、对某地区州县学的研究

陈国灿,高飞《宋代两浙地区州县官学发展论述》中写到宋代两浙地区州县官学大致经历了由零散到普及、由不稳定定到稳定、由随意到规范的演进过程。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强调“求实”,在管理制度上追求周密,具有普及面广、规模大、教学水平高等特点。同时指出繁荣的地方经济、发达的学术文化、重视教育的社会传统是两浙州县官学繁荣的主要原因。孙显军的《宋元时期江苏官学教育考论》论述江苏地区率先突破五代乱续,重建地方的官学系统,由此带动了北宋初期全国教育的大发展。文中从江苏官学的发展,教育经费和教学情况做了论述,但不足是没有指出为何江苏地区率先发展官学。胡青《宋代江西地方官学考略》论述了江西官学的发展,并用表格展示了该地区建学数的年代分布和州县学的学生人数。最后总结州县学的发展对江西的文化和科举的促进作用。吕旭峰的硕士论文《宋代河南地方官学研究》文中从教育学的角度展现了宋代地方官学教育的发展特色,同时提出了对当今教育的几点启示。

三、州县学与三次兴学关系的研究

北宋庆历、熙宁、崇宁年间的三次兴学浪潮,对州县学的普遍兴办有着重要意义。如全仁经的《北宋中后期的三次兴学运动》、《北宋三次兴学运动的主要特点及失败教训》、张西梅的《浅论北宋三次兴学运动的影响及失败原因》、曹济英的《北宋熙宁、元丰兴学运动》等等。三次兴学是北宋选举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为了革除北宋中后期可聚合官学的流弊,培养真才实学的人才而产生的。徐开艳的硕士论文《北宋学校升级制度的兴衰》[10]就详细研究了升级制和三舍法的关系,反应出北宋统治集团处理学校与科举、养士与取士两者关系的理念与实践。

四、州县学发达的原因意义研究

黄书光《宋代官学发达的原因和意义》一文指出,宋代地方官学的发展与宋统治者的重视、刻书业的发达和经济的繁荣分不开。而官学发展对培养大批人才,扩大统治基础和化民成俗都有重要的意义。文中最后特别提出了制约州县学发展的两个因素:教育经费的限制和育才选才的取舍。李蔚《略论宋代官学的特点和历史作用》中指出理学渗入官学使得教育中的文化专制主义开始加强,与明时期的文化专制一脉相承。

综上所述,宋代州县学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和研究中央官学和书院的成果相比较还是很薄弱。同时也存在研究不平衡,同类重复等问题,如学者多将注意力放在州县学制度上,而对某地区的州县学的发展缺少具体的有特点的研究。宋代全国各地州县学因经济地域等因素是发展不平衡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某一地的发展状况分析发展原因等,而这样的论文很少看到。希望今后能运用列表统计等多种方法,变换角度加大研究力度,以期在宋代州县学的研究领域取得新的进步。

[1]黄书光.宋代地方官学考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86(4).

[2]张雪红.论宋代提举学事司的创制与其在教育传播中的督导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2005(6).

[3]韩凤山.中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滥觞——宋代地方督学制度[J].吉林教育,2006(7).

[4]袁征.宋朝中央和州郡学校教职员选任制度[J].文史哲,1989(6).

[5]王丽.宋代州学教授设置——选任与职掌考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7).

[6]顾宏义,王守琴.两宋州县学官及其任用考核制度[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4).

[7]韩凤山.北宋多渠道筹措官学经费述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2(2).

[8]张春生.两宋官学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03.

[9]韩凤山.唐宋官学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10]徐开艳.北宋学校升级制度的兴衰[D].四川师范大学,2008(4).

田甜(1985-),女,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00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宋史。聂有超(1983-),男,安徽师范大学200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欧美史。

2009-12-27

猜你喜欢
官学制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明清时期太谷县教育刍议
金代的官学教育
宋代官学教育经费及其政策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