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小组讨论有效性思考

2010-08-15 00:45徐峰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学习者探究

徐峰

(1.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62;2.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江苏邳州 221300)

数学课堂教学小组讨论有效性思考

徐峰1,2

(1.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62;2.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江苏邳州 221300)

小组讨论是新课程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形式。它打破了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之间的隔阂,给予他们更多的合作、交流机会。但是,直面目前的“小组讨论”,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这一学习形式的反思,提出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改革现行的小组讨论方式,树立正确的小组讨论观,并从操作层面上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进行分析阐述,力求为新课程中有效地开展小组讨论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小组讨论;有效性;实施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核心在于学生互相讨论。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不仅能激活思维、展示个性,而且利于收集和处理信息,优化信息组合,从而使学生个体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达到自我创造、发展、完善,促进同伴创造、发展、完善。数学高度抽象性的特点,造成了数学难懂、难教、难学,这就更需要学习者经历感受、体验和思考的过程.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懂得数学,学好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们普遍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尤其是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经常出现这种现象。诚然,小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但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问题都可以采用这一形式,从众多的小组讨论的效果上分析,有的效果不错,有的效果也不怎么理想。有的问题偏大,不是小组讨论能够解决的;有的问题偏小,无需进行小组讨论。因此,如何进行有效地小组讨论,是值得每一位一线教师研究的问题。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小组讨论的必要性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特别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这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但如何具体操作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呢?

我们知道,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并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和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顾明远在对安排认知方法的策略研究中指出:1.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2.实现最佳教学过程的关键是接受式与活动式互相补充,合理结合。小组讨论过程就是学生活动式的一种,其中不乏学生的体验和创造。可见有效的小组讨论行为是帮助学生最有效学习、教师最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之一,我们在制定讨论策略时,一定要考虑其有效性。

那么,是不是任何小组讨论都是有效的呢?目前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略实质,缺乏实效”的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或者时机不成熟,讨论流于形式,或者问题选择不恰当,不适于讨论,或者时间不充足,讨论变成作秀。因此,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必须讲究一个“有效性”。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小组讨论的基本特征

第一,预设性。教师要根据课题内容,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代表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可使用先行组织者技术)并以发散性问题方式进行提问,使学生对学习持主动态度,保持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第二,挑战性。在数学教学中,要实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必须以对于学生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数学学科内容为基础。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两种:高水平问题和低水平问题。低水平的问题引发出的要求就是学习者对知识的回忆。而只要对学生的要求超出了回忆知识的范畴就是高水平的问题。教师要选择高水平问题作为讨论的主题,因为这类问题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它有利于学生摆脱死套公式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再加工。

第三,时机性。为了使合作、探究学习不流于形式,并且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一般说来,在以下几种情况时比较适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一是在知识理解的关键处,即新知识的生长点。二是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或在相似的段落学习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探究学习归纳学法,然后运用学法指导学生自学,得出结论。三是在遇到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处,即解题的发散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散学生思维,力求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而我在教学中,经常性的滥用讨论教学,一些简单的问题也让学生讨论,这就使讨论、探究失去了意义。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小组讨论的方法

小组讨论就是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教师有必要把问题解决的一般策略介绍给学生。目前比较常用的问题解决体系被成为IDEAL(Branford & Seen,1984)。它包括问题解决的几个阶段:

第一,明确(Identify)问题。学习者在他们能够解决问题前,首先必须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问题解决的这个阶段,学习者要问自己,是否清楚什么是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是否对它进行了清楚的表述;1.明确(Define)术语。在这个阶段,学习者要核实一下,看自己是否已经理解问题表述中每个词的意思;2.探究(Explore)策略。在整个 IDEAL 过程的这个阶段,学习者要搜集相关信息并尝试问题解决的策略。它涉及这样一些方法,如画图、回过头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或者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割成几个易于处理的单元;3.实施(Act on)策略。学习者一旦寻找到许多策略,就对其中一种进行实施;4.观察(Look at)效果。在最后阶段,学习者问自己是否已取得一种可接受的解决方法。

在这五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探究策略的确定,此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这个时候单靠一个问题,是鲜有奏效的。这些问题必须加入另一些连续不断地重新聚集在这个回答的问题(如拓宽,然后窄化,接着又稍微拓宽),并且这些问题能使探索继续进行。这个过程很像照相机聚焦,因为相机一开始很少能正确聚焦于物体,所以我们不能期盼学生初次就能得出完美结论。正如照相时开始在适当的方向聚焦,而常跨过所要聚焦的点,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

在探索与发现过程中常用以下问题进行活动:1.提供矛盾场景,以待学生解决;2.导向更深、更彻底的回答;3.将讨论导向新领域;将任务转向全班。像这样的问题指导学生在探索和发现中得出越来越好的回答。这样来回地针对学生的回答常常能够得出合适程度的普遍性原理。

五、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小组讨论时应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的指导作用。小组讨论易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使讨论的质量难以保证。我们知道,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学生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他们对问题的解读有深浅之分和正误之别,这就需要教师在小组讨论中要适时、适量介入讨论,把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合理指导相结合。一般在以下情况时,教师要适当介入:①连续几个人的发言离题太远,教师可要求学生停下来,调整讨论的方向。②发言之间的间隔时间过长。教师要弄清原因,若提出的问题过难,教师可设计几个阶梯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③个别人发言过多或不参与讨论。这可能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性格等有关,教师除了要在课外要做好细致的工作外,课堂上要要求发言者概括其主要观点,对不参与者要求他从简单的问题开始,以维持讨论正常进行。④无人发言。教师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并等待了一定时间后(一般不超过 1分钟)仍无人参与讨论,教师要询问沉默原因,并引导学生大胆发言。此时,要避免要求害羞的学生回答,因为大多数人,甚至那些善于言谈、自信心强的人都有点怯于打破沉寂。⑤出现争执。此时,教师要确保自己理解学生所说的。另外,教师要不偏向任何一方,对各方争执的焦点问题做适当提示,进而把讨论引向深入。小组讨论中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引导,其讨论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第二,教师要学会倾听。让小组讨论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师在问题提出后,主要充当听众,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但教师在保持沉默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讨论,要做讨论笔记,以便必要时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

第三,预留时间。在小组讨论前,一定要给每个学生预留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发言,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按讨论题目写出发言提纲,这样,在进行小组讨论时,他们就会有话可说了。试想: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怎么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呢?只要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和参与讨论的时间,合作学习自然就能讨论出深度,讨论出成果,讨论出积极性。

第四,讨论的结束策略。讨论结束后,师生还要分析本次讨论的有效性。教师可结合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及时地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分析本次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培养了学生哪些能力,用到了哪些科学有效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产生了哪些新的观点,以及面临哪些新问题。当然,有些问题无统一的讨论结果(如:开放性的问题)或无结果(可能是问题本身不严密)。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并做出科学的判断,对疑难问题或争论的问题,教师要阐明自己的看法。对某些有争议的问题,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

虽然,小组讨论中的有些问题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应该相信教师永远是教学的创造者,只要教师能创造性的应用小组讨论,就一定能组织有效的讨论活动,实现小组讨论的功能。

徐峰,女,华东师范大学2007级高校教师硕士研究生,运河高等师范学校高校讲师。

2010-01-11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学习者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