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林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艺部 浙江台州 318000)
学校体育对终身体育的角色定位研究
陈云林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艺部 浙江台州 318000)
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对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与意见。对系统地研究终身体育规律,以指导人们科学地终身从事身体锻炼,是发展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实际意义。
学校体育;终身体育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也包括了我国体育的理论与实践。体育作为社会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经历了由萌生到发展的过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进步,终身体育标志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终身体育的产生本身就证明了终身体育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同时也声明了社会的发展需要终身体育。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现代人一般都要经历学校教育阶段,所以学校体育对于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应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何谓“终身体育”,终身体育是从人的生涯角度对体育问题的理性认识,它以人为出发点,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人、体育、社会三者的关系,旨在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充实人生和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体育运动对人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功能。终身体育思想强调体育教育与体育活动不单纯是人生某个阶段的活动,而是伴随人的一生所必要的生活内容。终身体育思想在强调体育作为增进人体健康的手段的同时,还注重体育为丰富人的生活内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在现代社会的进程中不断完善自我,体现人的个性,获得驾驭生活和担当社会主人的感受。终身体育帮助人们适应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和现代文明对人提出的挑战,缓解现代社会对人们身心的压力,有益于人们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形成。
学校体育将成为终身体育的重要一环。学校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首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以普及为主,以科学锻炼为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传授体育的技能、技巧和体育的基本知识。这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3.1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对体育活动有目的的自觉反映,体育意识的基本内容含体育知识、体育情感、体育意志。体育意识的重要作用就是促进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形成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一生须按照个人意志,坚持不懈地对体育进行学习和锻炼,并且把参与体育活动,变成一种伴随自己一生的有目的的自觉行为。学校体育必须根据体育意识的特点,遵循体育意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规律,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意识的培养应开始于学涯初期,从小抓起,形式上侧重于感知觉,内容上以培养体育情感方面为主。进入学涯中期〈小学高年级至初中〉对体育意识的培养形式上应感知觉思维并重,内容则利用自己形成的良好体育情感,融入体育知识,启发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积极思维。进入学涯后期〈高中至大学〉,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和意识的个性化,对体育活动项目选择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对体育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兴趣、爱好经过内化变成个性,最终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自觉的体育意识可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自觉地调整运动手段、方法、时间等,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保证自己体育爱好,锻炼习惯的连续性,实现与终身体育的接轨。
3.2 学校体育应将体育活动纳入学校体育范畴。我认为,终身体育观念的典型特征就是从事体育锻炼的自主性、自觉性、经常性以及体育手段的多样性。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无论是中学、小学均为一贯制,无层次、少特色,教学内容,形式雷同。因此,传统的体育课模式是不可能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观念上的改变,也不可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建立课内、课余密切结合,相互促边的体育教学模式,使学校体育活动经常化、多样化,使体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思想要求学生树立终身体育价值观,培养终身体育兴趣,态度、行为和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实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衔接的重要环节,能丰富学生生活,使其终身受益,创造出更大的人生价值。学校体育目标的确立,不能只看眼前任务单纯追求近期效益而忽视长期效益。体育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树立为学生打基础的思想,把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其体质,向学生传授“三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终身体育相结合。
4.1 学校体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及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这是各国体育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改造学校体育思想,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形成终身体育的兴趣,知识、技能和习惯,是当今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主流。青少年时期体育习惯的养成,可以终生受益,培养锻炼能力要比提高运动技术及体能运动水平还重要,使学生都喜爱体育,培养他们的体育活动兴趣,并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享受,激发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与欲望,建立爱好锻炼的生活方式。因此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决不能简单地把它降低到某种运动能力的水平,因为体育课程与知识,情感和操作这三个领域高度相关。体育能力包含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自我评价、适应能力,也就是学生具有的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本领。
4.2 培养学生身体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培养学生身体锻炼的兴趣、爱好、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因此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兴趣,选择正确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兴趣,表现出具有积极情绪,导致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进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该活动的爱好,就不可能有持之以恒的兴趣。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经常引导,促使他们对体育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从事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4.2.1 培养学生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在生理上已形成动力定型和生物钟节奏,坚持经常锻炼身体就会逐渐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对某一事物活动感兴趣就会促使学生自觉的积极的学习,认识一事物或从事这一活动,因此人们常说:“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在学校期间重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兴趣的培养,进一步研究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规律,注重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快乐情感和爱好,以达到使学生形成经常锻炼身体的目的,将来成为终身体育者。
4.2.2 培养启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则是学生心理积极性、主动性的反映,是有利于教学的重要因素。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意志薄弱、兴奋优于抑制等特征,单调、缓慢、持久的动作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疲劳和注意力分散等不利于教学的表现。因此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安排和手段,使学生在兴趣教学中被有趣的体育活动所吸引,感受到体育课的无限欢乐,从而表现出积极的意识倾向。
4.3 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要使体育活动成为有明确目的的自觉行为,需要使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并以此为指导,坚持终身体育。欣赏体育比赛和参加体育文化娱乐活动,也需要具有一定的体育教育教养水平。向学生传授体育科学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技术与技能和形成身体锻炼的行为习惯。学校体育应适当增加理论课教学时数,提高教学质量。在体育教学中,应系统地制定每学期理论课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学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中还未形成像其它学科那样具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体育老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把一些单个运动项目的技术要领及体育竞赛规则作为体育理论课程内容。同时,理论知识的传授也仅仅局限理论课上的传授,还不利于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体育的本质和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良好的影响,更谈不上自觉运用课堂上所学的健身方法指导自己课外参与锻炼。所以体育教师在平时的实践课中也要结合运动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理论的内容要在教案中反映出来。这样较为系统的理论学习,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4.4 学校体育应重视与社会体育的衔接。学校与社会是两个差异较大的环境,学生进入社会后,很多方面都将发生变化,包括体育锻炼采用的方法,也要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学校体育要完成的任务是使学生步入社会后,在体质与健康、心理与社会化方面保持一种可延续的独立的体育与健康能力及行为,使他们终身受益。这种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4.4.1 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向符合学生特点的生活体育、娱乐体育,要加强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研究与改革,学校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还应重视学校体育在心理、社会、文化、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功能。应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上,把“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有机结合越来。
4.4.2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学”的能力,不能只教会几个动作。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使其具备自学、自练和自评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为终身参加体育活动打下基础。
4.4.3 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要加强课内外体育的结合,重视个性化的原则,增加学生学习内容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可以逐步实行选择性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几个运动项目进行学习,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使其成为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5.1 我国学校体育有多种教学思想和多种教学模式,终身体育思想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学校体育主要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并在实践中不断改革,逐步完善。只要有利于育人,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有利于发展学生运动素质与运动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终身受益就应该让其发展。
5.2 有效地实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除要求学生深刻地了解体育原理,更好地掌握体育锻炼所需的技术、技能外,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对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兴趣、能力和习惯具有决定性意义。终身体育是学生步入社会后所面临的一个贯穿一生的自发自主的教育过程,大部分时间是在没有教师指导,没有体育课作业条件、没有组织的条件下,独立地、自觉地、科学地进行。
5.3 终身体育大致分为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处于终身体育的中间环节,具有承前起后的重要作用。这个时期是学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所受到的体育教育是正规的、强制的、密集的、系统的,又是全方位的。因而这个时期对于学生体育意识、技能和习惯的培养十分重要。这个阶段产生的体育教育后效应,将在学生脱离学校生活后数十年人生旅程中表现出来。由此可见,在学校教育阶段,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王则珊.终身体育[M].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4.
[2]周晓明,邱孝君.学校体育整体改革[M].武汉出版社,1996.
苏树斌.论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J].山西体育科技,2006.
[3]马林.试析队列队形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及教学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
[4]马宗孝.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
[5]孟岩.论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科技信息,2009.
[6]李岳兵.解读太极拳中的“和合文化”[J].湖北体育科技出版社,2008.
陈云林(1963-),男,浙江台州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体艺部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研究。
201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