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2010-08-15 00:45王鑫李晓鹏任保印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职业

王鑫 李晓鹏 任保印

(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聊城 252059)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王鑫 李晓鹏 任保印

(聊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聊城 252059)

高校应当确立“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中心”的发展观,解放思想,深刻剖析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高校就业指导的新思路,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大学生的顺利、稳定、合理就业。

科学发展;高校;就业指导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涉及数百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建立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但我国近几年急剧的扩招使毕业生数量在短期内成倍增加,就业指导工作也成为高校一个新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尤其在金融危机给就业带来巨大压力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就尤为重要。

一、提高认识,明确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2009年1月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同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学技术部、团中央等部门均针对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下发通知,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扩大就业渠道,保障毕业生充分就业。

我们必须认识到: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是检验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环节,与毕业生利益相关,也与各高校利益密切相连。近几年,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就业观念及择业心态存在一定的问题,出现了自卑和急于求成心理;择业定位盲目,期望值偏高;择业观念陈旧;消极依赖心理;思想保守,缺乏择业技巧等不正常的心理现象。因此,高校应当确立“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中心”的发展观,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尽可能的帮助,构建全程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培养专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对大学生开展全面的就业指导,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大学生的顺利、稳定、合理就业。

二、解放思想,深刻剖析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

截至 2008年底,我国已经有99%的高校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具体推行毕业生就业指导、沟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等,旨在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评价个人的智力、才能、兴趣、爱好、特长和志向,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调整就业期望,愉快的走上既符合社会需要,又能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的工作岗位。

但是,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经验和理论指导相对缺乏,就业工作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以及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的提供和招聘活动的组织等应急性指导,却忽略对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的引导,职业道德素养、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教育以及学生对职业生涯设计的教育。[1]

(二)就业指导过程时间短、指导对象范围小。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仅限于应届毕业生,而缺少对在校生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职业前期指导,使毕业生仓促走上社会,导致毕业生对社会和职业岗位的适应期加长。事实上,很多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对自己毕业后从事的具体工作知之不多,更不用说有意识的进行工作能力的锻炼,自然也不清楚自身缺少什么素质,到了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已经没有充足的发展余地了。

(三)就业指导人员缺乏且素质参差不齐。我国大多数的就业指导中心从功能上看只重视服务和管理功能,而恰恰忽略了有根本指导意义的教育功能;同时就业指导队伍在数量和素质上都未能符合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一方面专职工作人员少,无法承担职业倾向测试、求职心理辅导、求职技巧指导、信息提供等全方位的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就业指导是一个新兴的职业,指导人员既缺乏实践经验,又缺乏理论知识作支撑,更没有现成的培训课程提高指导队伍水平,缺少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择业观、求职道德、成才道路方面的教育。[1]

(四)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缺乏多样性。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就业形势报告和技巧讲座和开设就业指导课,其显著特点是“灌输”式的单向教学,缺乏针对学生不同个性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2]

三、改革创新,探索高校就业指导的新思路

高校要充分认清就业形势,改革创新,探索科学发展的新途径,建立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迅速实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从形式指导向实质指导转变,从管理者的指导向服务者的指导转变,以开创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新局面。

(一)注重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在对就业环境、就业形式以及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等进行估测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职业和职业发展通道,从而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而进行的规划和设计。[3]成功的人生需要正确的职业生涯设计,合适的职业生涯设计是成功的一半。因此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结合本校大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开发,使其在大学学习期间对将来职业生涯发展始终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具有工作责任感、规范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人际关系沟通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增强学生对现代企业文化特征的理解和职业适应性,从而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学习环境设计出合理的职业发展方向。

(二)建立健全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的开展要有层次和侧重。建议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对其进行就业个性、职业意识、职业选择的教育和引导,指导他们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二年级侧重基本专业技能的培训与指导,三年级侧重职业定向辅导,四年级侧重择业技巧指导与就业服务。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2,4]

(三)培养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能力水平决定就业指导的效果,高校必须培养适合本校实际的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专业化的指导人员,专业化就业指导人才的培养可从四方面展开:1.从政治辅导员和学生工作干部中挑选一批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的、有志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骨干,专职从事学生就业指导;2.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学科研的专业教师中分离出一部分,从事就业指导的研究和应用;3.向社会招聘优秀的职业指导师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4.从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等专业中选聘一批应届的本科或硕士毕业生培养就业指导的后备力量,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优势形成主攻方向,学校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整体。

另外,各院系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最好相对固定,并进行定期培训和经验交流,有助于就业指导整体团队水平的提高。通过培训,使其具有有效开展社会沟通工作,合理设计辅导课程,收集大量就业信息和做出未来就业市场需求预测的能力,为毕业生的择业、就业提供高效的信息。

(四)根据社会需要进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即对历届毕业生及毕业生所在的单位进行跟踪调查,确保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及科学性;加强学校与企业及社会的联系,积极推进学校和行业、企业的结合,真正把专业办在企业的需求点上,企业把学校作为其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把企业作为其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及社会服务基地;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举,鼓励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

在教学体系中继续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可针对所学内容提前安排学生到单位进行实习、实践,了解单位的所需,然后再结合课堂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就业信心。

教育教学改革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是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之中,系统地讲授关于社会职业和学生特点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指导课应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包括诚信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团结协作精神等)为主,政策、技巧和程序的宣讲为辅。[2]另外,将就业指导课与法律基础课有机结合起来,着重讲解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分析就业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等。

(五)培育专业化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提供与企业交流的平台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又一项重要的任务。高校必须与人才市场联手,培育专业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畅通社会与学生的交流渠道,为社会和学生提供丰富的供需信息及宽泛持久的交流平台。另外,加强对升学继续深造的宣传,鼓励学生专升本、考研或考博,一方面对较低层次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分流,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培养层次,营造后期就业优势。[5]其次,鼓励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为我国人才匮乏的地区做贡献。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三支一扶”以及“大学生到村任职”和“特岗教师”等基层就业计划和国家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大学生考虑国家需要和个人价值实现相结合,适当减小就业压力。

(六)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有利于发挥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展创业教育,一是要加强创业知识、创业意识的引导教育。比如创业的意义、创业的基本素质要求、创业的心理障碍及克服、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创办小型企业的基本条件和步骤等。二是应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使学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有自信心,敢于承担风险。三是要加强能力和技能的培养。高校要整合学校教务、科研、就业、学生工作、学生社团等系统的优势,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举办各种创业培训活动,可以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组织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同时,学校要构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便利,如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此外“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等活动,也有助于把一些创业活动的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大大激发大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使之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接受创业教育,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6]

[1]王翠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3(6).

[2]马东太.高校就业指导的反思与创新[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

[3]宋长春.建立全过程渗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4]樊谊军.大学生就业指导应全程化[J].绍兴文理学报,2003(12).

[5]范泽瑛.扩招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

[6]李新华.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2010-01-09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职业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