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与环境承载力研究

2010-08-15 00:48:21吉向新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承载力污染环境

吉向新

(山海关区环境保护局,河北秦皇岛066200)

生态建设与环境承载力研究

吉向新

(山海关区环境保护局,河北秦皇岛066200)

由于对生态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资金需求、阻力估计不足,生态建设过于口号化,我国生态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从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入手,分析了生态建设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提出了当前生态建设应采取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倡导绿色消费、加强污染综合治理等措施。

生态建设;环境承载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污染综合治理

21世纪中国的城市,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的生态城市。我们要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挖掘一切可利用的潜力资源,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腾飞与环境优化、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从而更好地解决资源与环境、人口与发展的问题,实现环境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势必要求我们正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着力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加快生态化建设步伐。

1 环境承载力的定义

环境承载能力,是指环境系统自我维持、自我调节的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理论之一,它的核心是根据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确定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而更好地解决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问题。环境承载能力的内涵包括: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以及生态系统可维育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其中,资源承载能力是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条件。因为吃、穿、用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人类以及各种动物的生存发展都要依赖于各种自然资源。此外,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引起环境的变化,人类在消耗资源的同时也必定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这些都必须维持在环境的自净容量允许范围内。

2 生态建设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从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可知,环境承载力是实现环境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承载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进而影响生态项目的规划、建设、资金投入等问题。而加强生态项目建设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进而提升环境承载力,促进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生态建设与环境承载力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十五”期间,由于未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有效控制,大多数省、市污染物排放总量超出了区域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致使区域环境自净能力降低,水环境和空气环境不能达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为此,环保部门对部分地区实施了区域限批,禁止新上一些有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延缓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鉴于此,在做好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的同时,还应加快生态建设,不断恢复和提高环境承载能力,提升环境的自净能力和免疫能力,全方位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3 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低估生态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生态建设成果的取得和巩固、生态质量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长期努力,需要全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需要健全的生态环境法制。当前,我国工农业的严重污染、农药的无限量使用、化肥的过量施用、生活污染的泛滥本是可以避免的,但由于居民生态环境意识淡薄,能避免或减轻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避免不了、减轻不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的普及,这些都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建设良好生态环境还需要国民经济体系由粗放、高耗、高污染的产业体系、消费体系向节约、集约、低耗、高效的体系转变。在这种转变取得重大进展或成功之前,单靠末端治理,很难扭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的趋势。而这种转变又与经济体制、管理体系、政绩评价体制等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短期内没有速决速胜的可能。

3.2 低估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需求

我国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占GDP的比重,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更远远低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需要。许多地区对生态环境的投入都只是“杯水车薪”。从淮河10年治理投入600多亿元、滇池治理投入上百亿元而仍未见效的实践中应该得到警示: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积重难返。不仅污染治理需要巨额资金,生态恢复与重建需要大量投入,而且关停并转的污染型企业另谋生计也需要资金。历史上欠下的生态赤字、环境赤字究竟有多少,恐怕一时难以算清。因此,对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应有思想准备、计划准备。

3.3 低估传统决策偏好对生态环境治理的阻力

当前,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之所以难以遏制,一方面固然与治理不力有关,但更重要原因是边治理边破坏。现在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流域综合整治等大工程的实施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森林和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但生态建设仍处于“治理与破坏相持”的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旧的决策模式根深蒂固,以扩大外延再生产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传统和决策势力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许多干部嘴上说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实际上为了追求政绩,仍支持扶助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产业。在科学决策机制上,在环境管理的机制上,在建设项目、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机制上,缺乏新思维、新突破。

3.4 生态建设过于口号化

在日常生活中生态标签随处可见,例如生态食品、生态建筑、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等,好像全国已处在生态建设的高潮,然而,实际上许多都是在炒作。生态市、生态产业、循环经济多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后期,全民生态意识极大普及、文化教育水平极高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我国现在处于工业化初、中期发展阶段,各方面的社会基础、产业基础、文化基础、科学技术基础,与循环经济的理念还有一定距离。我们的生态环境建设不应该只靠新口号,应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不能为完成上级的工作任务,照搬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或制定一些指导性差、可操作性不强的规划、计划,盲目地进行。

4 加快生态建设、提高环境承载力

4.1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推进绿色基地的建设,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优化品种配置和种植结构,推广立体种养、间作套种、节水灌溉等技术,重点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猪—沼—果”结合、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的“庭院生态经济综合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果园套种经济绿肥”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减少生活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

推广以减少面源污染为核心的农药、化肥、地膜科学使用模式,努力控制农业化学品污染。提倡施用农家肥、生物肥,加大以农家肥为主的有机肥投入,合理施用化肥,调整化肥品种结构,改变施用方法,提高利用率,避免因过量使用化肥破坏土壤结构以及化肥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特别是生物防治技术,引进农药残留降解技术,降低农药对农产品的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食品中残留农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以及无地膜栽培技术,建立废地膜回收机制,促进废地膜的回收和利用,减少白色垃圾的产生,减轻废地膜对土壤使用功能的影响。

4.2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建设各类工业园区,依照循环经济模式,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等相关要求,按照集中布局、集中控污的原则,集中财力、物力建立污染集中控制区,促进污染项目集中布点,集中治理,实现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的双达标。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从源头上削减污染,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清洁生产管理和实施机制。对污染物排放超标、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依法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并积极推广建立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标,减少物耗、能耗和水耗。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积极研制和推广节电节水工艺、技术和设备,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加快废弃物资源化进程,重点解决工业“三废”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4.3 发展生态旅游业

进一步挖掘和整合生态旅游资源,坚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以森林、农业、海洋等生态环境资源为载体,把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使生态旅游成为重要品牌。

开展生态文明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旅游企业要推广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实现环境管理与国际标准接轨。坚持绿色开发与消费,建立绿色旅游管理机制和经营理念,加强旅游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和宣传教育工作,使旅游景区早日达到国家级生态文明旅游景区标准要求。

4.4 努力倡导绿色消费

加强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过程的安全检测和监督,确立科学的、有益于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食品消费模式。严格治理“餐桌污染”,禁止买卖和食用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反对暴饮暴食和铺张浪费。严格控制烟草广告,禁止公共场所吸烟,逐步降低烟民比例。倡导住房适度消费,鼓励使用环保装修材料、太阳能和沼气,建设生态型住宅。鼓励使用节水、节电产品和用具。推行垃圾分拣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

4.5 加强污染综合整治

严格执行国家和河北省有关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持续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综合协调、分类指导和统一监督管理,从生产全过程抓好污染防治工作,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建立新增污染物调控机制,逐步实施主要水污染物排放的区域、流域总量控制。重点抓好化工、医药、酿造、畜禽加工等行业的污染控制。建立污染物在线监控系统,使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管网系统建设,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以恢复和改善近岸海域水质和生态环境为主,以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基本途径,以控制入海污染物和海洋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为重点,加大海岸带入海排污口的整治,确保海浴场水质达到近海海域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继续治理大气污染。严格控制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继续实施二氧化硫、烟尘排放总量控制,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因地制宜地发展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利用,逐步淘汰现有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型燃煤锅炉和供热管网范围内的燃煤取暖锅炉。加强城市交通运输和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防尘、抑尘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扬尘污染。制定地方饮食业污染管理办法,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油烟、异味污染控制措施,逐步解决餐饮业油烟污染扰民问题。

加强固体废弃物控制与管理。加快实现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严格执行危险废物产生、交换和转移联单管理制度,严禁危险废物排放和擅自处置。

4.6 加快城市绿化工程建设

城市绿化工程建设,在美化城市形象的同时,还具有净化有害气体和粉尘、有效控制城市噪声、调节城市气候、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拓展人类活动空间等积极作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培育和种植既能适应区域气候特点,又能体现本地特色的花草树木,建设具有绿化、美化双重功能的绿地和绿化带,努力提高城市绿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田园城市。

4.7 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生态体系

认真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把解决人口问题、改善人居环境与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逐步实现人口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分布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8 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建设规划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区域特点的操作性强的生态建设规划,明确环境功能划分和阶段性建设目标,建立健全资源保障体系、环境质量保障体系、生态产业体系、宣教体系以及规划实施保障等体系。为项目审批、污染治理明确导向,为生态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资金保障以及技术支撑,营造和谐的生态建设氛围,使生态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1]郭新锐,毛显强,冉圣红.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S1):29—31.

[2]李忠武,部先蓉,王彬.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75—80.

[3]韩丽红,张新亮,李慧民,等.论城市绿化的重要性[J].内蒙古林业,2006,(01):34—35.

[4]张玉林.生态文明传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5]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秦皇岛生态市建设规划2008.

[6]山海关区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山海关区农业资源区划

[7]秦皇岛市人民政府秦皇岛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

Study on Ecology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Ji Xiangxin
(Shanhaig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Qinhuangdao Hebei066200)

Because of underestimating the arduousness and protractedness,fund demand,obstruction of ecology construction and only shouting empty slogans,there ere many problems about ecology construction in China.Starting with the definition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it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of ecology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and presented the control measures on current ecology construction,such as develop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ecological industry and ecological tourism,advocating green consumption,strengthening overall control of pollution and so on.

ecology construction;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ecological agriculture;ecological industry;ecological tourism;overall control of pollution

X26

A

1008-813(2010)01-0019-04

10.3969/j.issn.1008-813X.2010.01.006

2009-09-17

吉向新(1975—),男,河北山海关人,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工艺专业,现主要从事环境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承载力污染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18
环境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CFRP-PCP板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研究
耐火钢圆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和承载力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都市丽人(2015年5期)2015-03-20 13:33:49
潜艇极限承载力计算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