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景辉
(江苏省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警务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46)
语篇阅读与理解中的自动性研究及启示
丁景辉
(江苏省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警务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46)
从指代关系、连接标记、意合连接、新旧信息的利用和语篇主题结构五个方面讨论了语篇阅读理解中涉及到的自动性,本研究对英语学习、提高英语能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阅读; 自动性; 意义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utomat city involved in the discourse reading and comprehension from five aspects of anaphora, cohesion marks,parataxis,the use of given information and new information,and discourse structure.It is significant to the studyof English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proficiency.
Key words:reading; automaticity; significance
通常的阅读形式是语篇阅读,语篇是以句子为基本单位的上层语言单位,如段落、文章、小说、专著等。语篇既是语言形式单位,又是语义单位,具有自身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语篇结构分为局部结构 (local structure)和宏观结构(microstucture)两种,局部结构也称为微观结构,指句子内部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宏观结构也称为整体结构,指与话语目的有关的话语整体组织。两个层次的结构都与话语的连贯性有关,涉及到指代关系、逻辑关系、信息结构、文体特征、整体心理活动模式、长时记忆特征和阅读方式等。熟练读者能够应用各种心理策略进行分析,不熟练的读者存在各种各样的阅读困难。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中的自动性特征来探讨语篇阅读中的自动性,具体包括: 1)指代关系的作用与理解;2)连接标记的作用与理解;3)意合连接的理解;4)新旧信息的利用;5)语篇主题结构的作用。
写作没有面对面的交流与反馈,只能依赖白纸黑字,凡事都需要交待清楚,因而需要详细而严密的指代 (anaphora)关系或照应关系。照应的基础是语言的“指示” (deixis)功能,即用语言指称人物、物体、事件、过程、活动、方位、时间等。这种功能渗透在语言系统之中,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你”、“他”指称系统;以离说话者的距离为基础的“这”、“那”指称系统;以“现在”或“此时此刻”为基准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时间指称系统;以说话者所处的位置为零点或基准的“上”、“下”、“左”、“右”、“前”、“后”空间方位系统;以说话人的预设为基础的定冠词和不定冠词的用法等[1](P636-704)。语言中的指称有广义和窄义之分,广义的指称 (deixis指示)指语言与外部事物的关系,窄义的指称 (reference)指语篇内部语言单位之间的照应关系。语言单位之间的指称关系主要通过代词、指示词、比较指称 (comparative reference)等使内容之间发生联系,可以根据指称方向分为“前指”(anaphoric reference)和“后指”(cataphoric reference)两种。前指就是用当前项目指前面已经出现的项目,当前项目称为“前指项”(anaphor),前面被指的项目称为“前置项”(antecedent)。后指是用当前的指述词 (referring expression)指尚未出现的项目,前指可使人们将当前句中的项目与读到过的句子中的项目联系起来。前指词与前置项有时勾连两个临近的句子,有时可能相隔很远,使有关的意义之间相互发生联系[1-4]。
指称关系的辨别在局部主要依赖由新旧信息组成的信息结构模式,在宏观上主要依赖语篇的整体结构模式,两种模式都具有自动反应的性质。在辨别的基础上,指称关系的理解则需要与内容理解相结合,而且必须借助一般知识模式的自动作用。在语篇局部和宏观模式的作用下,确定指称对象就是在模式中填补细节,确定语言形式与人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该过程既有模式的自上而下的自动作用,也有自下而上的分析过程。例如在遇到名词时,人们可以首先设立一个心理实体和一个背景情景,并确定实体在情景中的作用,然后把同一指称的对象都归于该实体[4]。在确定各种关系的过程中,人们利用已经建立的各种认知模式将各种指代关系自动归类,形成一种以意义为内容的情景表征和命题记忆结构。从认知模式角度分析,理解各种关系时,读者需要进入作者的心理世界,按照作者的心理表征建立自己的心理表征。由于读者和作者在认知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点,读者在构建过程中通常不会感到太困难。但是,如果缺乏相应的经验和认知结构,读者的识别和理解就不可能借助模式的自动作用,只能通过有意识的分析,速度也会比较慢。从信息结构角度分析,指述词通常都与已知信息有关,熟练读者都可以利用信息结构模式进行自动反应,因而对它们并不需要过多地注意。眼动研究发现,遇到指述词时,读者的眼光趋向于快速跳过[5]。在这种高度自动的心理活动中,错误也在所难免,但读者通常意识不到。如果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或困难,读者可以通过分析,在文章前面找到原来的指代对象,然后作出判断,但这种分析是在意识指导下的分析,自动程度很低,甚至完全没有自动性。
以上研究表明,我们应在平时的训练中,多让学习者关注英语指代关系,形成高度自动识别指代关系的能力。这对我们外语阅读速度和准确性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篇中的连接主要由连接词表示。从粘着 (cohesion)角度分析,连接词属形式连接标记,用于形合连接(hypotaxis),其作用可以在句子内部,也可以在句子之间,能把词、词组、句子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织。在句子之间起作用时,连接词可以把句子连接成复合句和复杂句,也可以具有语篇组织功能 (text-forming function)[1](P630),使句子组成语篇,例如however,moreover,in the mean time等对上下文的语义连接起到连接作用。从连贯性 (coherence)角度分析,连接词的作用是把不同的语义单位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连接,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语义结构。从语言的线性特征分析,复杂而无形的思想通过语言一点一点地表达,形成一种“语义流”或“意流”。意流如溪流,可一泻直下,也可回转往复,有时甚至会汇集成湾,然后再前进,在此流动过程中,连接词指示着每一步的流向。在阅读中,读者一边用宏观模式对内容产生期待,一边注意意流变化中的每一个连接标记,把新的内容按照连接词的指示纳入已经形成的语义结构之中,并不断修改大脑中的语义结构。这种过程是按照并列、累积、因果、深入、类似、概括、例释、转折、列举等关系将有关的内容进行大块连接和组合,熟练读者能对每一个连接词的作用产生自动反应,不熟练的读者只能慢慢分析。连接关系实质上是逻辑关系,也就是语义关系,因此,分析连接关系就是分析语义关系。在阅读中,连接标记的识别和理解与其他心理活动同时进行。在这种过程中,语篇整体模式、局部连贯模式、形式识别、形义自动反应、标记处理模式、知识认知模式等都会同时发挥作用,熟练读者具有各种认知模式的自动作用,因而对语篇大意的理解比较清楚,不熟练的读者则容易见树不见林。
“意合连接”(parataxis)指没有连接标记的语义连接,属于一种含义 (implicature)关系,由深层语义关系起粘着作用[3](P229)。例如在下面一例中,句中用省略,句间全部用句号,各句之间的关系是以时间为顺序的意合连接[4](P192):
We ended up going for a drink and then a meal in a Bernies's Inn.Returned chez Jane for coffee and talk.Bed about midnight.
语篇中的连接特征在各种语言中不尽相同,西方语言中形合连接较多,而汉语中意合连接较多,古汉语中更是如此。语篇中的连接特征也随文体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例如在随意性文体和正式文体之间,前者意合连接多于后者。作者之所以选择意合连接,除了语言规范许可外,主要原因是作者认为读者在理解时不会有任何困难。在缺少形式连接的情况下,读者主要体靠各种认知模式的作用,从不相关联的语义之间找到关联,例如根据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判断语义的前后关系。有关研究证明,为了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大多数熟练读者在意合连接的句子之间自动插入隐性连接词,例如在Iflunked the exam.Ifeel rotten.两句之间加上so或其他对等词。对儿童的研究发现,儿童在阅读中较多地依赖连接词,即使读到意合连接的句子,他们在回忆时也会加上原来所没有的连接词。
在使用逻辑关系进行判断时,语篇中的提及顺序通常是判断的主要依据。对事物的提及顺序具有一定的规则,这种规则被称为提及顺序协约 (order of mention contract)。顺序协约是人们共同遵守的以逻辑关系、生活常识和一般知识为基础的语用规则,也是一种符合认知规律的规则。根据这个协约,作者按事情发生的顺序说话,读者也按此理解,例如根据“他摔倒在地,伤了胳臂。”这两个小句的顺序,读者不但知道摔倒在前,胳臂受伤在后,而且知道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他摔倒在地,因此伤了胳臂。这种判断和理解并不需要太多的注意力,基本上是依赖认知模式的激活,所以,具有自动性。
句子通常含有由旧信息 (given information)和新信息(new information)组成信息结构,句子与句子之间也经常存在新旧信息关系,这种关系的作用可以使语义单位连成一个整体,以表达作者的完整思想。我们可以用一个常给儿童讲的循环反复的故事为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讲的是:从前有座山,…”。这个故事用重复的手法指称旧信息和引入信息,从第二句开始,每个句子的前部都是旧信息,后部为新信息,使所有的上下句之间都形成不断线的连接。在语篇中,无论每一句中的信息结构如何,后句与前句之间的语义连贯经常存在于后句的旧信息和前句的新信息之间,使语篇形成完整的语义结构。由于语言规范的作用,在信息结构的理解和信息关系的辨别过程中,熟练读者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心理策略,可以通过心理策略的自动作用快速地进行语义分析。实验研究表明,人们能通过重复性指称所产生的新旧信息结构进行快速的阅读,并较好地记忆所读的内容。实验还证明,信息结构组织较好的段落易于阅读和回忆 (K ieras,1978),以主题为中心并按常规指称组织的语篇比结构松散的语篇容易理解。利用信息结构的过程就是语义理解过程,在此过程中,读者根据实词确定句子概念结构,根据主题结构确定句子和语篇的新旧信息结构,根据从前文中获取的语义信息构建期待结构,并根据新的线索对自己的期待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
主题结构的作用既存在于局部,又存在于全局,熟练读者可以通过一系列心理策略利用主题结构。在局部范围内,有时许多句子介绍的都是新信息,相互之间没有新旧信息的关联,似乎缺少连贯性,但根据共同话题协约 (common topic contract),读者可以利用自己的语篇和话题知识进行“勾连性假设” (bridging assumption),从不相关联的句子中找到关联,使他们在同一个话题下产生连贯性。例如“他吃水果,我喝饮料。”这句话包含两个小句,小句之间没有新旧信息关系,但根据共同话题协约分析,两句话同属一个与吃喝有关的话题。勾连性假设与经验和知识有关,例如“他开始吃饭,肉很可口,酒很香。”这句话包含三个小句,各有自己的新旧信息结构。前一小句提到“饭”,没有提到“肉”和“酒”,但根据常识可以推知“饭”包括“肉”和“酒”。当然,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有时会提供明确的话题标记。如果读到“下面从五个方面加以介绍”这句话,人们便可以将下文中的五点内容放在一个话题之下理解。如果读到“关于车祸问题……”这样的词语,读者可以将此作为话题,然后把很多句子内容纳入该话题。如果找不到前后内容之间的关联,读者也可以将新的内容归为一个新的话题,使当前句与将要出现的句子之间具有另一种连贯性。
段落既是一个局部单位,也是一个整体单位,具有明显的语篇特征。在形式上,段落有明显的开始和结束标记,阅读时一目了然。从内部结构分析,段落由主题句、主题支撑句、主题展开句等组成,主题句的位置通常在段首,但也可以在段中或段尾。对于熟练读者而言,这种段落格式和内容安排已经形成认知模式,一旦见到熟悉的段落结构,这种认知模式便会被激活,并在阅读中发挥作用。实验表明,即使把段落中的所有的句子都打乱,熟练读者也能识别各句之间的关系。由于段落中的主题句具有框架作用[4](P75),熟练读者一般首先注意第一句,失败后才会在其他地方寻找主题句。主题句表达的是主题概念,这种主题概念可以引起宏观期待,帮助理解段落中的其他句子,概括或回忆段落中的信息,并且有助于内容的记忆。如果事先知道语篇的主题,阅读效果可以明显增强[4]。但是,如果没有形成段落的认知模式,读者便不可能产生以上的心理反应。
段落以上的语篇包括文章、专著、小说等各种形式,结构更加清楚,不但有主题,而且有题目,要点、目录、章节、固定的格式等[6](P327)。例如说明文有描述、列举、比较/对比、因果和解决问题等五种结构模式,每种形式又包含不同的组成部分。故事与小说一般都有开头、发展和结尾,故事的发展一般遵循介绍、冲突、悬念 (suspense)、高潮(climax)、结局 (dénouement)这种顺序。心理语言研究把语篇分为描述、叙述、说明三大类型,每个类型都有语篇组织规则:描述文按空间组织,叙述文按时间与事件顺序组织,说明文按逻辑关系组织。由于语篇结构的普遍性,在语篇结构研究中,有人认为语篇有语篇语法 (text grammar),尤其是“故事语法”[7-9]。这种语法不但存在于语篇之中,更重要的是存在于人们的心理之中。在阅读理解和记忆方面,语篇整体结构的心理框架作用已为大家所公认[6]。受过教育的人对各种语篇形式非常熟悉,已经形成成熟的认知模式,能将有关语篇中的内容自动纳入完整的整体结构,也能根据标题、书名和其他信息确定语篇类型。以标题为例,熟练读者见到标题便可以对语篇整体模式产生反应,形成一个总的心理期待结构,这种期待结构能缩小读者的期待范围,快捷地接纳一切相关的信息,提高阅读效果。
[1]Lyons,John.Semantics.Cambrid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2]Bühler,K.(1934).Sprachtheorie.Jena:Fischer.(Reprinted Stuttgart: Fischer,1965.)
[3]Halliday,M.A.K.and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1976.
[4]Brown,G.&Yule,G.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O'Regan,K.(1979).Saccade size control in reading:Evidence for the linguistic control hypothesis.Perception&Psychophysics,25,501-509.
[6]Taylor,I.&Taylor,M.M..(1983).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Academic Press.
[7]Rumelhart,D.E.(1975).Notes on a schema for stories.In D.G.Bobrow& A.M.Collins(Eds.),Representation and Understanding(pp.211-236). New Y ork:Academic Press.
[8]Stein,N.L.&G lenn,C.G.(1979).An analysis of story comprehens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In R.O.Freedle(Ed.),New Directions in Discourse Processing(pp.53-120).Norwood,NJ:Ablex.
[9]Thorndike,P.W.(1977).Cognitive structures in comprehension and memory of narrative discourse.Cognitive Psychology,9,77-110.
On Automaticity in Discourse Reading and Comprehens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DINGJing-hui
(Police Administration Dept.,Nanjing Forest Police College,Nanjing,Jiangsu 210046)
G42
A
1671-9743(2010)06-0099-03
2010-04-16
丁景辉 (1966-),男,安徽明光人,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英美文化、英美报刊、英语教育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