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熙春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1.反倾销
美国是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我国出口企业在美国遭遇反倾销逐年呈上升趋势,案例不胜枚举,涉及各行各业,重点集中在化工、五矿、轻工三个方面,造成的相应损失惨重,有的甚至不堪重负,退出美国市场。
2.反补贴
反补贴关税是为了抵消外国政府对该国商品给予的补贴,本国政府对该类进口商品追加相当于补贴金额的关税,以保护国内产业的关税制度。2005年7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对中国商品征收反补贴的《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反补贴案件逐渐增多。
3.337条款
美国实施的3 3 7调查主要是针对侵犯美国国内企业知识产权行为的一种诉讼调查,大部分337调查涉及专利或注册商标侵权,337条款已经成为美国企业阻止竞争对手的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律途径,同时337诉讼制裁极为严厉。一旦通过,其后果有可能影响到所有被告企业产品对美国的出口和销售,甚至牵连被告企业国内所有同类企业,比反倾销更具杀伤力。
我国涉案的行业比较集中,主要有电子工业、化学工业、轻工业、机械工业、汽车工业、皮革工业等。
4.技术性贸易壁垒
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和技术水平,采用技术壁垒保护本国市场,阻止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大量涌入,从而改善其贸易条件。由于其隐蔽性、合理性而杀伤力最大,其中绿色技术壁垒最为严厉。近年来已使我国输美产品屡屡“碰壁”,尤其是使纺织品、农产品、机电产品的出口受到限制。
5.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
(1)保障措施。保障措施是免责和例外条款,是多边贸易体制贸易自由化的安全阀。按规定,当成员方的国内产业因为进口数量激增而遭受损害时,成员方可以发动保障措施,背离关税减让和消除数量限制的义务,对进口产品实施关税和非关税手段限制,以减轻和消除本国产业受到的损害。
(2)特别保障措施。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6条规定,某一WTO成员可只对中国的进口产品提起特别保障调查,美国将含有特保措施内容的条文纳入其贸易法中,称“421”条款,将其法制化。由于特保条款不具有普遍的打击性、不容易遭到对象国的报复,而且实施门槛低,因而成为美国限制我国产品进入当地市场的新手段。自从2002年8月美国对原产于我国的轴承传动器展开首例特别保障措施调查以来,针对我国的“特保”调查接踵而至。
1.外在原因分析
(1)中美贸易不平衡。美国官方统计显示,在两国双边贸易中,1979至1982年美国为顺差,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逆差额为3.2亿美元,90年代稳步增加,但增幅有限。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出口增幅显著,我国对美贸易顺差额从2001年830.96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2680.39亿美元,增幅高达322%,占美国逆差的比重稳定在20%以上,2007年上升为32%,在贸易摩擦频发的2009年,上升到43%。
美中贸易逆差不断加大,美国国内一些产业感受的冲击大大增强。尽管许多产业并不与我国进口产品直接竞争,但美国一些人对我国产品仍抱有高度的怀疑和敌意,认为我国出口产品冲击了美国的一些产业,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美国据此要求我国扩大自美进口,而且对我国进行制裁。
(2)美国对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在出口贸易上推行自由化原则,在进口贸易上则坚持保护主义。当美国经济景气时,采取的贸易制裁或威胁制裁相对较少。如克林顿当政的8年中,美国经济连续100多个月的成长,采取了一系列贸易自由化的政策。当经济衰退或者美国国内产业竞争力下降时,美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求保护,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就会增强,从而引发贸易摩擦。美国近年来由于经济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正在迅速抬头。
(3)美国对我国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逐渐趋于完善,然而美国等许多国家仍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根据世贸组织的《反倾销协议》,对于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时,用其国内价格进行比较可能是不适当的,而用“替代国”类似产品国内价格来比较,这就导致美国对世贸组织反倾销条款的滥用。美国对我彩电、家具、纺织品等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或实行配额限制,都是实行歧视性贸易政策的典型表现。
(4)美国国内失业率不断攀高。充分就业政策是所有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头等大事。近年来由于经济低迷,美国国内失业率不断攀高,美国不愿轻易丢掉能够大规模吸纳就业人员的“夕阳产业”。面对我国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强势竞争,美国政府不得不采取如限制部分我国纺织品进口等对美国经济来说更具象征性意义的措施,以均衡国内的各种政治经济利益,缓解失业。
(5)美国政治的需要。美国反华势力视我国为潜在敌人,在经济上不愿看到中美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认为这是在制造一个潜在的敌人,他们提出了“中国威胁论”、“遏止中国论”,其结果是美国长期以来所实行的可以自由进口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却对其国内企业向我国出口资本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限制或管制,制约了其比较优势的发挥,这些不同程度地激化了贸易摩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贸易摩擦案件的增多。
(6)中美两国对贸易产品需求的不对称。两国居民由于收入水平不同,需求结构存在着较大差异。我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美国一般是高技术高档产品。这就导致美国会大量进口我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我国对美国生产的高端产品的需求却非常低,这是造成美对我贸易逆差的长期因素。
2.内在原因分析
(1)对美出口依存度过高。我国对美国的出口依存度逐年升高,一般依赖性大的国家容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美国从其本国政治经济利益出发,利用我国的这个弱点,对我国出口设置障碍,进而影响我国的整体经济运行。
(2)中美进出口商品结构特点。根据大卫里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两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生产某种产品具有相对优势。我国劳动力充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优势。这就决定了中国出口产品基本上是资源性产品、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我国对美国整体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虽然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下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不断上升,但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出口商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这些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附加值低,大量出口给美国产生巨大冲击,容易引发贸易摩擦。
(3)出口商品集中度过高。我国对美国出口产量最多,而对于其他国家,如亚洲各国,出口量甚至只有美国出口量的8%。在一些行业中,来自我国的进口已经占美国总进口的30%、40%甚至60%。由于我国对美国的出口过度集中,无形中可能损伤了美国相关行业的利益,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利益。根据奥尔森的理论,受损的企业集中在少数行业中意味着参与游说活动的企业更容易达成集体行动,而从我国进口中得益的消费者人数众多却无法团结,于是主张保护主义的声音会更加响亮。
(4)出口商品价格过低。我国产品本身就具有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许多企业又存在“薄利多销”的传统理念,而且,我国长期对外贸企业进行的出口补贴和出口退税,使得不少企业为了扩大出口,对产品定价过低。有的不对进口国消费者要求进行调查研究,盲目开拓市场,使市场需求迅速趋于饱和、价格下跌,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如2000年我国丝绸服装在美国市场上的售价,只有韩国的1/2,意大利的1/3。不重视在产品质量、品种、服务等非价格竞争方面下工夫,只是一味地降低产品价格,最终导致反倾销调查。
现阶段中美贸易摩擦正呈上升趋势,反倾销、反补贴、技术贸易壁垒、保障措施、特保措施、337调查案件频繁发生,究其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外在的原因,又有内在的原因。中美贸易长期持续不平衡是中美贸易摩擦频发的主要根源,中美贸易产品需求的不对称及我国内需不足拖累了进口增长是造成美对我贸易逆差的长期因素,美国经济低迷,失业率不断攀高是中美贸易摩擦频发的主要因素,美国在各种政治经济利益驱使下,对我实行歧视性和保护性贸易政策,对中美贸易摩擦频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出口商品集中度过高及价格过低又为中美贸易摩擦提供了口实,出口商品结构特点又容易引发贸易摩擦。
面对当前的贸易摩擦频发,我们要针对原因采取妥善的措施积极应对。我国可以在世贸组织等多边框架下,大力呼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督促有关国家采取实际行动履行承诺,进一步完善我国经济体制,以消除可能诱发国际贸易摩擦的制度因素,并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同时扩大国内需求,降低外贸出口依存度;企业应当拿起世贸组织争端机制这个武器积极应诉,要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形成产品的个性化竞争优势,打造国际品牌,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将发生贸易摩擦的风险降至最低。
[1] 高炜森,何影.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4).
[2] 吴丽华.中美贸易摩擦及其解决机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30).
[3] 李文通.中日对美贸易顺差的原因及美国不同政策反应的思考[J].经济贸易,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