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口古镇民俗文化调研报告

2010-08-15 00:46:08王文明徐载娟王铁环刘景慧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古镇旅游

王文明, 徐载娟, 景 成, 王铁环, 刘景慧

(怀化学院工商管理系,湖南怀化418008)

托口古镇地处湖南省洪江市西部、渠水汇沅入口两岸,是沅江上游第一个古水运码头,自古以来为中国中东部地区进入大西南的水陆交通咽喉,商贾云集。汉唐直至明清,这里作坊文化、木帮文化、古商贸文化、巫傩文化等民俗文化传承久远、厚重奇特。因托口电站大坝即将截流蓄水,该镇将集体搬迁。抢救、保护该镇民俗文化,特别是抢救该地民俗文化空间迫在眉睫。鉴此,我们课题组成员先后于2007年12月18-24日、2008年7月16-23日、2008年10月3-6日、2009年5月26-29日对托口古镇的民俗文化做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深入调查。

一、托口古镇民俗文化的构成

经过反复调查,我们发现托口古镇有着丰厚奇特的生产生活习俗文化,古商贸习俗文化,建筑习俗文化,巫傩文化、杨公文化以及大量民间歌舞戏曲等等。

(一)地方特色浓郁的众多生活习俗文化 一是杨公庙会,七月半鬼节、端午节,以及春节、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会文化。二是洗三朝、满月酒、周岁酒、寿庆礼仪、婚嫁习俗、丧葬习俗等人生习俗文化。三是日常生活中的辣、腊、酸等特征的菜肴文化和接人待客的酒文化与茶文化等等。

(二)神灵信仰型生产习俗文化 如祭农神、祭土地神、祭五谷神的开秧门习俗文化等等。生产习俗文化中有一大批非常珍贵的生产技艺,如洪油制作技艺、竹编技艺、石刻技艺、木雕技艺、纸扎技艺、剪纸技艺、刺绣技艺、木工技艺、铁工技艺、粉丝加工技艺、菜疏加工技艺、酿酒技艺等。

(三)古商贸文化是托口古镇的奇葩 托口古镇古商贸文化构成复杂。一是码头文化。托口古镇有“九街十八巷,一巷一码头”之说,现存的码头有万寿宫码头、郭家码头、新街码头、杨公庙码头、丰家码头、郑家码头等等。便利的水运条件,使此地成为古代重要的货物集散中心,形成了大量刚劲有力、节奏感强的装卸号子、收缆号子、扎排号子等厚重的码头文化。二是油号文化。明代至民国,托口一直是沅水上游洪油生产加工基地,至今,这里还保存着榨油作坊和油号遗址,如中国桐油经营巨商刘同庆的“中国油脂公司”遗址、刘安庆油号、大昌丰油号遗址。这些遗址承载着千百年来托口人收购桐籽、榨取和制作洪油的劳作信息和独特的洪油制作技艺,承载着洪油制作者的劳作关系和人际情感,承载着当年榨油行业的繁华与洪油贸易的信息。三是木行文化。沅水流域从古至今是我国的木材出产地。沅水上游是我国楠木、榉木、杉木的重要生产地。这里的杉木有驰名中外的“苗木”、“州木”和“广木”。苗木出于贵州清水江流域,广木产于会同,州木产于靖州、通道。这些优质木材通过清水江、渠水汇集托口,改成大排外运。所以托口自古以来就是沅水流域重要的木材集散地和大型的木业贸易中心。著名的木行有杨家木行、赵家木行、禹家木行、肖贵生木行、黄三有木行、贺益泰木行、袁春轩木行等等。众多木材客商在木行里进行木材交易,这里的木行经济人从中调停,一口喊断千金价。由此形成木材收集、木材交易的木行文化。四是会馆文化。这里曾经有广东会馆、江西会馆、三府会馆等大型商业会馆,来自相应地区的客商在这里共商大事,交流感情,形成众口托金的会馆文化。五是商贸服务文化。如客栈文化、烟馆文化和青楼文化等。

(四)建筑习俗文化 一是古商贸建筑文化。它通过青石板码头、青石板街道,马头墙的上寝下店、后坊前店的店铺木楼、临江吊脚楼、油号楼和木行楼等商号楼宅及其他建筑物表现出来。体现出务实古朴的古代南方水码头的建筑文化意蕴。二是民居建筑文化。这里既有豪华的别墅楼群,也有古镇市民的普通宅居楼。普通居民建筑追求店、坊、寝结合,封火墙互相隔开的自成一统的独家院落。不少街巷民居建筑为窨子楼,有身份地位的官宦富豪则修建别墅。现存的锡厚别墅和青莲别墅仍不失往昔的尊荣与富贵。有许多富户豪宅除了用封火墙防护自家院落外,还把院落大门修成碉楼,家丁守护,以防盗匪抢劫。镇郊民宅有不少走马转角楼、吊脚楼[1]。三是公用建筑文化。如码头、街巷、会馆、宗祠等建筑文化等。

(五)民间信仰文化是托口古镇民俗文化中的又一亮点[2]一是巫傩文化。表现形式有:祭傩神、还傩愿、放河灯、唱傩戏、表演傩技等,驱鬼除邪,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子孙发达、国泰民安,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二是杨公神信仰文化。托口现有多处杨公庙,人们对杨公神顶礼膜拜。放排、行船、赛龙舟等活动都要祭杨公,祈求他的保佑。形成了“杨公祭”的祭祀仪式和“降杨公”的表演戏曲。当地居民传说杨公是托口人,他死后显灵,老百姓有求必应。所以人们尊奉为神。到处立庙祭祀,事事时时祈求杨公神护佑。这种信仰积淀成杨公庙会的重大节会和祭杨公赛龙舟的重大赛事活动,形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杨公信仰文化。三是祖先神灵信仰的宗祠文化。托口镇有八大宗祠。托口人祖先神灵意识和宗族意识非常强烈。同宗族的人每年清明时节都要在祠堂祭祀宗族祖先,然后扫墓挂清。外地的族人不远千里赶至托口聚会祭祀。四是土地神信仰、道教、佛教、基督教神灵信仰等等。

(六)民间艺术多种多样 一是丰富的民间神话传说与故事,如盘古神话,盘古传说,盘古故事,伏羲女娲的传说,张果老的传说,杨泗将军的传说等。二是大量的民间戏曲,其中傩戏、阳戏、汉戏等。托口的汉剧团在怀化市颇有名气。三是民间歌谣,有“打灯”、“沅江号子”、“山歌”、“车子灯”、“大歌”、“酒歌”、“劝世歌”、“情歌”等。四是独特的民间器乐。托口人自制唢呐,唢呐有长有短,有大有小,两人可配合交互换手一起吹,可吹奏曲子200多首,极富地方民族特色。还有芦笙歌舞、闹年锣鼓等等。

二、托口古镇民俗文化的特点

(一)种类多样,分布集中 托口古镇汇集了巫傩文化、古商贸文化、作坊文化、歌谣、戏曲、舞蹈等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油榨作坊、会馆、码头、祠堂、木行、油号、别墅等民俗文化空间载体多集中分布在古镇街巷。

(二)历史悠久,保存完整 几千年来托口古镇依托便利的水路与丰富的资源不断发展。据史料记载,古镇建制已有1400多年历史,唐贞观八年至北宋元丰初年为朗溪县治,宋元丰三年置托口砦。明末清初,这里商旅辐辏,百工云集,沅水上游的大量木材在此汇集,发展为清水江下游最大的木材集散地与最大木业贸易中心。沅水上游的桐籽在此加工,制成洪油,有“油号起源,木商摇篮”之称。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八大油号汇集托口,建油榨作坊四十八家,20世纪20年代,托口已形成“九街十八巷”的繁华局面。

古镇“九街十八巷”、“九码头”等历史文化空间载体,虽有损毁,但大都保存完整,仍可寻觅本镇千年的古风古韵。

(三)形式独特、内涵丰富 这里的龙舟赛,不是祭屈原也不是祭盘古,而是祭杨公;这里的阳戏在唱腔、表演技巧、角色安排等方面不像张家界的阳戏,也不同于安江阳戏,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这里的油榨作坊不是1人、2人、3人、4人协同榨油,而是8人合作撞杆榨油;这里的建筑既有汉族特色又有侗族、土家族的风格,还有本地的窨子屋。

这里的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既渗透着当地居民历代传承的民间神灵信仰,又渗透着自古以来支配人们心灵的自然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渗透着托口人数千年来的审美意识与传统美德,体现着托口人多层面的质朴之风。

(四)多元融合、精华荟萃 托口古镇民俗文化是多地域多民族民俗文化荟萃的地方。从产业和劳作方式看,该镇村民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去放排或当船工,亦农亦工。街巷的居民既是商人又是作坊师傅,亦商亦工,有的还兼事农耕,农工商结合。从该镇族别来源看,这里是侗、苗、土家和汉族杂居之地,而且汉化程度较高。苗家与土家族人的民族特征已经不太显著,这里的人口不少是从外地迁入定居下来的,主要来自江西、山西等地。外来人口定居后逐渐本土化。本地侗、苗、瑶居民不断汉化。这就使该镇民俗文化呈现汉族、侗族、苗族、土家族、瑶族等多民族融合的特征。从民间信仰看,该镇居民敬奉杨公神和萨蟒神,同时信仰佛教、道教神灵,有的还信仰上帝,形成以本土神信仰为主的多元神灵信仰共存乃至融合的信仰结构。多元并存且完美融合的特征集中表现在建筑载体上。从建筑类型看,是中原封闭式四合院建筑与江南干栏式建筑的并存与融合,马头墙窨子楼就是典型代表。马头封火墙仿中原建筑特色,窨子楼体现江南干栏式建筑特色。从布局到装饰,是汉民族与侗、苗、土家等民族建筑风格的融合。当地少数民族主要为侗族,建筑风格中汉族文化因子与侗族文化因子非常明显,呈现“汉物质,侗精神”、“汉做法,侗叫法”等民族文化融合的显著特征。

多元文化融合之中,有一大批品级很高的文化珍品,一是杨公文化。该镇各村组都建有杨公庙,镇区建有上下两大杨公总庙,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尤其是端午节的杨公庙会,盛况空前。杨公祭是该镇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水上号子。这里汇集了沅水号子、清水江号子和渠水号子,其中有摇橹号子、纤夫号子、排工号子等等,高亢激越,震撼人心。三是民间戏曲歌舞、器乐文化。较为典型的有“打求财”、“散花歌”、“跳丧舞”、长短唢呐等等。四是巫傩文化。五是建筑文化。

三、托口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保护和开发民俗文化是当今时代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任何民族、任何时代都有其文化,都必然地要继承上一代的民俗文化,也必然要将民俗文化传递给下一代,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当今时代,表现为抢救濒危性民俗文化,开发民俗文化的精华。这是时代赋予人们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另一方面,保护和开发民俗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民俗文化作为民族民间的习惯性社会事象,本质上是特定地域人们的活动方式及其创造成果的总和。从动态看,民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习惯性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特定时代的人们,必然要受以前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支配,必然地要传承保护与弘扬其精华。再一方面,民俗文化作为社会精神现象,保护与开发它,也是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最后,民俗文化中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民俗文化,也是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观要求。

(二)保护和开发托口民俗文化有其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一是有其重要的社会价值。保护和开发托口民俗文化,可以使托口人认知古托口、认同古托口,以古托口为荣,提高托口移民的古镇认知度、认同感和凝聚力。这对于提高托口新镇的文化层次,浓厚托口新镇的地方文化氛围,构建和谐新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保护和开发托口民俗文化,可以发挥该文化的教育认知功能、规范约束功能和激励凝聚功能,实现它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二是有其重要的经济价值。托口民俗文化中有大量的生产制作技艺。保护和开发这些生产制作技艺,开发和制造地方特色产品,能形成相应的产业,这无疑有益新镇产业开发和经济结构重构。同时,这对于托口移民就业,增加移民经济收入也有其重要的经济意义。三是有其重要的旅游价值。托口有一系列高品位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沅水上游第一古码头,中国古代南方水陆物流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沅水木商摇篮;洪油制作基地;著名油号 (刘安庆油号和刘同庆油号)驻地;众多大型会馆;八大宗祠;独特的杨公祭;神秘的巫傩文化;湘西木楼大观(土家走马转角楼、苗家吊脚楼、侗家重檐楼、封火窨子楼、临街店铺楼、官宦庄园别墅楼、公益殿堂楼)。这里有高亢激越的船工号子,震撼人心的排工号子、优美动听的民族歌谣;有盛况空前的杨公庙会,还有令人颤栗的傩技表演……这都是吸引力极强的旅游资源,可以开发成系列文化旅游品牌。加之,托口水库建成后,辽阔的水面、绿色的山林,以及即将修建成的高尔夫球场,休闲度假山庄群落等等,使托口古镇旧貌换新颜,不只是极富旅游价值,还有望成为怀化乃至大湘西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三)保护和开发托口民俗文化不仅重要,而且现实可行

一是当地居民保护和开发托口古镇民俗文化的积极性特别高。当被问及搬迁后是否愿意居住原有房子时,被调查的近200名移民对象中,有90.5%的居民愿意将老木房屋搬迁至新地点,但希望政府及武陵公司补贴搬迁费用,有5.7%的居民愿意新建砖瓦房,3.1%的居民认为无所谓。此调查表明居民保护自己居住的木构房屋意识较强,有利于保护古镇民居木构建筑文化。

当被问及保护宗祠的问题时,95.3%的居民认为这是一个家族的象征,所以一定要搬迁过去。这表明居民对保护宗祠的要求强烈,将有利于宗祠的保护。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保护会馆、青楼、油号等建筑,60.3%的居民表示如果有补助,则可以协助搬迁,居民特别关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民俗文化,如古屋、祠堂,而对与自己关系不密切的建筑群关注较少,这需要政府对此类建筑的保护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二是该镇交通可进入性强。托口古镇位居大湘西的中西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长足进步。业已动工的包茂高速从托口镇旁边经过,并预留有出入口,届时托口至怀化只需40分钟。托口至芷江旅游公路修通后,至芷江机场只需30分钟,这为以后新托口镇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三是有搬迁的大好机遇。利用该镇三万多人的大搬迁、重建托口新镇的大好机遇,可以减少保护和开发的大量资金。民俗文化载体的搬迁,五凌公司有补偿与赔偿,利用这些资金,就可修建吸引力极强的民俗文化园区,可以减少相应的资金投入,可以提高同额资金使用的经济、文化、社会效益。

(四)保护和开发托口古镇的民俗文化,不仅现实可行,而且非常紧迫 一是因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生产生活与交往方式的迅速改变,民俗文化处在急剧变迁之中,抢救性保护民俗文化已经非常紧迫。二是托口重大民俗文化事象的传承人年龄老化,人数少,许多民俗文化的精华已处于濒危状态,抢救性保护与开发托口古镇民俗文化也非常紧迫。三是托口电站大坝截流蓄水在即,整个托口古镇在2010年底前将汪洋一片,所以抢救性保护该镇民俗文化已经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四、抢救性保护与开发托口民俗文化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古镇民俗文化抢救性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利用各种媒介和手段向各级干部群众宣传保护与开发托口古镇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使大家看到厚重奇特的古镇民俗文化是托口的文化瑰宝,是托口新镇建设的宝贵资源,产业化开发价值高,可成为经济开发和旅游开发、移民就业创业的重要依托。

(二)抓紧做好抢救性保护和开发的操作性详细规划采取政府、专家、村民相结合的协调方式,拟定出托口人普遍认同、乐于执行,既高瞻远瞩,又切合实际的保护与开发规划,使该规划成为有利于搬迁后产业结构重构、项目开发、移民就业致富,打造湘西旅游明珠的富镇强镇规划。

在托口新镇的建设规划中,可考虑“西海托口,民俗重镇”的资源定位,由此构建新镇以休闲度假旅游为龙头的民俗文化与农工商贸旅游一体化的产业结构模式,[3]使新镇从建筑到生产生活以及各项游乐,体现浓郁的托口民俗特征,使农业成为参与体验型生态旅游农业,使加工业成为参与体验型生态旅游加工业;使商业成为旅游购物的旅游型商业;使民俗文化渗透于农工商贸与旅游之中,使之成为农工商贸的资源,成为农工商贸诸产业及其产品的灵魂;使民俗文化与农工商贸既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又是旅游的具体运作方式。使这些因素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三)选择性搬迁民俗文化建筑 仔细甄选,舍弃那些年代较近,保护意义不大的建筑,有重点地选择搬迁整体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载体,如多处洪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姓氏祠堂、杨公庙、江西会馆、广东会馆、刘同庆油号、大昌丰油号、木行、别墅群、青楼、青石板码头、临江吊脚楼、青石板街巷、店铺楼等。其中,反映托口历史风貌的街巷、码头、石板街道要整体搬迁,专业人员要将搬迁的古建筑逐一拆下来,一砖一瓦,一梁一栋都标上记号,运到新址原样复建。

(四)建立完善的功能分区 一是现代商贸服务区:这是具有现代商业气息的新城,为整个城市提供现代化商品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医疗保健服务以及行政管理服务等,有利于景区服务多样化以及人性化发展。二是生活民俗文化园区:为托口镇村民搬迁后的生活园区,该区为干栏式走马转角楼建筑为特征的体验型旅游景区。木屋主人保持原有的生活习俗,从事已有的手工艺品制作,可以向游客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同时可卖小工艺品如花篮、剪纸等。同时,修建杨公庙、姓氏宗祠等各大景点。在杨公庙内可以开展祭杨公与唱《降杨公》等活动。三是古镇街巷码头园区:仿建九大码头——九街十八巷。再现古代托口码头、水运、商贸、会馆、油号、木行、作坊、临江吊脚楼,青石板街巷,上寝下店、后坊前店的店铺木楼和砖墙木楼窨子屋,使游客易于识记古托口。四是体验型农艺园区:为托口优质生姜、葡萄、杨梅、花卉苗木等特色种植园区。此园区供游客体验绿色产品的种植技艺,并满足其购物需求。由此形成生姜、葡萄、杨梅等产品的深加工园区,打造以绿色旅游为统帅的产业化生产与体验型休闲旅游园区。五是休闲度假园区:可建在渠水库区、清水江库区两岸的山坡山。构建林木葱茏、修竹叠翠、古树掩映中的走马转角木楼,使之成为湖光山色、民俗风情浓郁的休闲度假山庄、避暑山庄、敬老山庄等。

(五)强化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 抓好传统绝技的收集整理工作,包括对技艺的步骤、特点、制作要点进行归纳整理,摄影录像,编绘成册,方便后人学习和利用。抓紧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工作,培养新的传承人。开展群众性的民俗文化活动,使民俗文化保护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活态形式。

(六)在传承原生态民俗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创新 从民俗旅游的观赏性、情趣性、参与性出发,选择一些可游、可观、可参与的民俗事项如船帮文化、巫傩文化、民间音乐戏曲舞蹈、民间工艺、生产技艺文化等,进行创新性旅游开发,打造托口民俗文化的旅游产品。将原真性活态传承与创新型旅游开发结合起来。

(七)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依托周边旅游景区的发展成果采取大型节会式营销,与周边景区“捆绑式”营销等措施,扩大其影响力及知名度。设计出旅游精品路线,向省内外、国内外宣传促销。

(八)吸引投资 可采取“政府主导,公司运作,群众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多方投资,尤其是吸引战略投资商。

(九)注意生态保护 保护好库区蓄水线以上的生态环境,不得毁林。蓄水线以下的古树名木贴牌保护移栽。拟订新镇绿化规划,按各个功能区的生态要求做好山头绿化、植树造林工作,还要做好新镇生活废水、垃圾的净化处理工作,为未来建设旅游重镇做好生态环境准备。

[1]王文明等.托口古镇传统建筑文化的特色与价值 [J].怀化学院学报,2009,(3):7-11.

[2]王铁环.托口镇民间信仰文化及其保护与旅游开发 [J].怀化学院学报,2009,(10):25-28.

[3]王文明等.待迁托口古镇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J].怀化社会科学,2008,(4):10-15.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古镇旅游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小主人报(2022年6期)2022-04-01 00:49:38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中华建设(2019年7期)2019-08-27 00:49:30
古镇之旅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1:00
古镇——镇远古镇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3:56
同里古镇
旅游
千年古镇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海峡姐妹(2016年3期)2016-02-27 15:17:47
旅游的最后一天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