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培养

2010-08-15 00:47彭文武赵晓军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1期
关键词:意识大学生孩子

彭文武 梁 超 赵晓军

(1.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9;2.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00715;3.湖南工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8)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1.对社会、国家的救助之恩的缺失

马克思曾经指出:“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和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存在是个体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以体现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上一些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向大学校园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和国家事业非常冷淡,认为国家和社会给予自己是理所当然的。例如: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和择业方面只考虑个人的利益和前途,没有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他们选择工作单位的标准是工资高,福利待遇好,工作环境轻松,发展前途大。祖国的需要、西部及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的渴望并没有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回报祖国的意识。

2.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缺失

根据对1413名在校大学生的无记名问卷调查,发现近80%的大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是电话,其主要动机是要钱;有22%的人从未在节假日主动问候父母;有56.7%的人不知道父母生日;有近20%的人认为长大后不一定或不应该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有些学生不顾家庭生活困难,盲目攀比,超前消费,买手机、买电脑、泡网吧、下饭馆,荒芜学业,不求上进。有部分学生对父母的养育非但不抱感激之情,还常常抱怨父母没本事,不能给其创造更好的条件。2004年11月,南京大学逸夫楼张贴的“心酸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一位辛酸的父亲”控诉儿子对父母除了索取还是索取,从不体谅父母,为了多要钱物甚至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他质问自己的大学生儿子:“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润滑剂。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必须懂得感恩。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德育的片面性

当今,中国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养子理念,使得父母们不管经济有多拮据,宁可勒紧自己的裤带,也要让孩子在物质消费上跨越“初级阶段”而享受“小康生活”。父母不仅为子女提供好的生活条件,而且对他们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子女单方面的付出,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而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是孩子感恩意识淡薄的又一重要原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成才观,让家长往往把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自己孩子是否进步的唯一标准。孩子处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愿意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的心理。

2.学校教育对升学和就业的片面追求

尽管各级各类学校都提倡“五育并举、道德为首”的培养目标,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许多孩子从小学入学之始,就成为分数的奴隶。而一些高校受重智育、轻德育教育理念的影响,仍以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的数量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尺度。学生就业应聘时,用人单位也不考察学生道德的好坏。家长、学校甚至社会都聚集在学生的成绩上,而淡化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所以在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看来,自己能考上大学就是对家长和学校的最好回报。学生在考入大学后,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关心最多的是就业问题,一些高校也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从而导致许多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

3.社会价值观念转化的不良影响

目前,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新旧体制和观念混合交错,既导致了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引起社会经济利益与道德观念的变化,又导致人们价值观念上的多元性和模糊性,在行为选择上出现无所适从或随心所欲的倾向。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和假冒伪劣等种种丑恶现象,使得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影响了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及结果的选择。例如,一个“雷锋班”的战士转业后继续做好事,却被当成精神病人,多次送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再者,那些不良的文化、网络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给感恩意识以很大冲击。许多文学作品呈现出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美化丑恶及宣扬个性解放、反传统道德的现象。网上充斥着色情、暴力、低俗娱乐新闻和对“红色经典”的“恶搞”等。这些价值的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造成感恩意识的缺失。

三、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途径

1.感恩教育需从家庭开始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应从家庭开始。作为父母,应从小教育子女不能只会接受爱,还要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在家庭的教育氛围中,培养孩子从小具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我国家庭教育必备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更是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一种体现。因此,家长自身也应当勤于自律,并以积极的行为影响孩子,努力与学校、社会教育配合,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

2.感恩教育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中

学校作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进行系统教育的场所,也有义务担当起感恩教育的责任。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要让学生从心底接受教育,而不是感觉感恩教育是在走过场走形式。实践是感恩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离开实践,教育活动将会变成空洞的说教。因此,将感恩教育融入实践中,才能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升华提供新的平台。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开展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者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稍纵即逝的教育良机,有创意地对学生开展各种主题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感恩。主要形式有: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图片征集展览、感恩征文,以及关心身边同龄人的帮助活动、救灾捐募活动、重要节日的活动设计、具有特色的主题班会、毕业时为母校留下什么的讨论等。

3.全社会应形成良好的感恩氛围

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家庭、学校、特别是社会,要全力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倡导、弘扬感恩文化,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气。

[1]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J].孔子研究,2005,(1).

[2]杨林玉,李化树.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及教育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张翔.大学生感恩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J].文教资料,2007,(11).

[4]郁进东.辛酸父亲来信撞击大学生心灵[N].中国青年报,2004-11-04(AI).

[5]卢梭.忏悔录[M].马振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6]赵艳红,等.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猜你喜欢
意识大学生孩子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