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红琳
(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1)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与楚汉浪漫主义绘画之比较
曾红琳
(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1)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是19世纪欧美浪漫主义绘画的典型代表,在 19世纪西方画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受浪漫主义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其文艺思想、创作题材、美学形态和表现形式在美术史上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他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他主宰着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本文旨在通过两国浪漫主义绘画的不同特征和表现来认识东西方两种浪漫主义绘画的不同内涵。
浪漫主义;楚汉文化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是对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反驳.浪漫主义强调人的感官和情感的价值,宣扬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其文艺创作力主张扬个性、宣泄情感并挖掘人的深层精神世界,艺术表现手法多采用对比强烈的、充满感染情绪的戏剧性效果来表现人性的冲突和社会的矛盾。19世纪上半期的法国绘画受浪漫主义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其创作题材、美学形态和表现形式较之传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浪漫主义绘画摆脱了庸俗审美观和陈腐的学院派体制的束缚,满足了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和平民阶层对自由、民主思想的文化需求,其文艺思想和美学形态在美术史上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1.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题材。(1)动物主义:德国的浪漫主义也称动物主义,因为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德拉克罗瓦和席里柯都热衷于动物题材特别是马的描绘,他们描绘出了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浪漫主义者,往往对充满动态活力的情景和异常的事物感兴趣,浪漫主义的先驱席里柯自幼爱马,尔后又爱骑马、画马,直到骑马摔死,一生都与马相伴,马是他艺术中的主要形象,他也创作出许多跟马相关的作品,如《轻骑兵军官的冲锋》、《埃普森市的赛马》、《牛市》等。德拉克罗瓦则跟席里柯有着相似的兴趣和热情,也热情洋溢地描绘许多动物生活的作品如《暴风雨中的惊马》。(2)历史文学题材:在法国,采用历史和文学题材的主要浪漫主义画家是被称为浪漫主义雄狮的德拉克洛瓦。如取材于拜仑的长诗的《沙尔丹纳帕勒之死》、历史事件《希奥岛的屠杀》、历史人物《但丁和维吉尔》和反应大革命精神和场景的《自由引导人们》等,而席里柯选择当代事件作为创作题材方面很有革命性,使其成为了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画家。其代表作如《美杜莎之筏》便是这一题材。(3)异域风情:19世纪30年代,北非之行开拓了德拉克罗瓦的眼界,异国的主题,特别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着迷,从此他绘制出一系列表现异域风情的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希腊、罗马的世界。那幅洋溢着宁静和神奇气息的《阿尔及尔的妇人》(1834),呈现了远比安格尔《大宫女》真实的东方生活图景,其美妙的色彩处理令印象主义者叹服不已。
2.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特点。(1)强调主观:重视个人感受,促进了从模仿到客观世界到表现主观世界的转变,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不同处是,浪漫主义首要根据自己的感受,追求新的、美的世界,主张艺术即使面对相同对象,也因人而有千差万别,所以浪漫主义与其说是重视理性的普遍性,毋宁说是重视感受的特殊性。他们认为一般人所谓的丑、恐怖,如果能够诉诸自己的感受性,这种艺术就是美,因此理想美所不被允许的怪异性、奇怪幻想、死亡现象等在浪漫派世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张扬个性:浪漫主义画派以肯定、颂扬人的精神价值,争取个性解放和人权为思想原则。在绘画上主张有个性、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以“个性美”代替“理想美”提倡创作自由和想象力的发挥,反对以外部自然为原型的被动模仿。(3)缅怀古代,向往异国情调,随着浪漫主义的登场,各式各样的个性美代替惟一绝对的理想美,于是艺术家的题材是否具有独创性最受重视,但强调自己的个性,使艺术家常常倾向于反抗一般社会,这种反社会态度在某一方面便形成了逃避现实的历史品味及异国品味。这种品味引导了对中世纪的重新评价,发现了东方艺术和原始艺术的价值。(4)热情奔放:热情,是法国浪漫主义艺术的要素,首先是绘画中洋溢着的激情,这是遵循旧法,由“理智”导致冷漠的古典主义艺术最缺乏的品格。构图、光线、色彩、人的动态表情,都表现了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但可贵的是,它的浪漫的想象,是建立在现实深入认识的基础上的,它所显示的奔放的激情,是与积极的人生理想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能够深入人心而具有强大艺术力量。(5)重视色彩、为确立色彩中心主义的绘画观念提供了基础。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古典主义画家们,认为在绘画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明暗,结构和体积,色彩是依赖于素描关系的,安格尔更是仍未素描才是正在的艺术,色彩只是为了表现素描关系而更多的表现为明度的变化。其中也有一些画家如提香、鲁本斯等做过一些光线和色彩的画的尝试,但都是小心翼翼的。德拉克罗瓦是一位色彩的革新者,他想用色彩来补充素描的不足,于是一改传统先画素描,再层层上色的画法,直接用色彩塑造形象,使色彩不再是依附于素描关系,具有了独立意义。在德拉克罗瓦的基础之上,印象派补充进环境色和光源色的新观念,走出了绘画史的一大步,到了后印象派,画家摒弃了传统的光影和明暗,色彩服务于表现,彻底解放了色彩。
楚汉文化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之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当先秦理性精神在北中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的时候,南中国由于原始氏族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便依旧强有力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在意识形态各领域,仍然弥漫在一片奇异想象和炽烈情感的图腾——神话世界之中。表现在文艺审美领域,这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
充满着幻想的楚国人的心理结构孕育了我国艺术的浪漫主义传统,构造了中国文化史上楚汉浪漫主义的审美特征和美学思想和一个包罗万象的琳琅满目的世界。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也是现代中国文化艺术蓬勃生机的血缘。
虽说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汉承秦制”,但在文学艺术领域,汉代则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在汉代艺术和人们观念中弥漫的仍然是从远古传留下来的种种神话和故事,他们几乎成了当时不可缺少的主题或题材,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1.楚汉绘画艺术的内容与主题:楚汉绘画的种类繁多,有帛画、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器物装饰绘画,等另外据史书记载还有壁画、人物肖像等,可惜没有保存下来。其内容也相当丰富,——上层的求仙、祭祀、宴乐、起居、出行、狩猎、仪仗、车马、建筑以及劈鬼、禳灾、庖厨等等,都是汉代艺术关注的对象。其主要的绘画题材,归纳起来大概以下几方面:(1)原始神话、神仙世界的畅想:如《人物御龙帛画》、《人物龙凤帛画》、《轩侯妻墓帛画(T型帛画)》、卜千秋墓壁画——《青龙和白虎》、《月宫》,卜千秋墓室主室脊顶壁画(卜千秋、其妻、羲、阳、黄蛇)等。(2)羽化神仙、驱疫逐邪的渲染:如画像石:梁武祠西王母、墓室壁画——驱鬼图等。(3)历史故事、古圣先贤的颂扬:如画像砖——荆轲刺秦王、周公辅成王、二桃杀三士等。(4)世俗生活、自然环境的描绘:如墓壁石刻——庖厨图、砖刻——犁田图、弋鹅收获画像等,汉代艺术丰富的生活场景表现了对自己征服世界而生存的歌颂。
2.楚汉绘画的特点:汉代艺术没有受儒家功利信条的束缚,与此相反,它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面,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有意或无意地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作为人的有机或非有机的躯体而表现着的,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汉代艺术题材、图景尽管有些是如此荒诞不经,迷信至极,但其艺术风格和美学基调既不恐怖威吓,也不消沉颓废,毋宁是愉快、乐观、积极和开朗的。人间生活的兴趣不但没有因向往神仙世界而零落凋谢,相反,是更为生机盎然,生机蓬勃,使天上也充满人间的乐趣,这是一种人对神的征服。人对世界的征服表现在艺术上,表现出来的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气势。而依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来表现、粗轮廓的写实造就了汉代绘画的又一特点——古拙。构图丰满朴实但造型往往却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这使得粗矿的气势不受任何束缚而更带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辽阔的现实图景、悠久的历史传统,渺远的神话幻想的结合,在一个琳琅满目,五色斑斓的形象系列中,强有力的表现了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主题,这便是汉代艺术的特征本色。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同楚汉浪漫主义绘画同属于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注重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感性表达和自由的创作形式方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也有区别。
1.法国浪漫主义画派以肯定、颂扬人的精神价值,争取个性解放和人权为思想原则,以人为中心,而中国楚汉浪漫主义绘画的精神更多的却是人神合一,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望,目的不同。
2.如果说法国浪漫主义绘画更多的是表现对大革命的热情、对现实的展示和披露和对异国生活的向往的话,中国浪漫主义则表现的是对天上人间的祈愿与痴迷,虽然是说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相对于德国两面派,更动荡,热情、豪放,感性成分多一点,但相对于中国更加夸张,富于幻想的表达,可能楚汉浪漫主义绘画的感性成分更多,因为法国的浪漫主义更多的是建立在现实和历史基础之上的,二楚汉浪漫绘画则更多是天马行空的臆想,更加浪漫夸张。
3.尽管法国浪漫主义绘画在内容和题材上比前人走得更远,但是在表现手法依然遵循的是具象写实的传统,依赖于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解剖、透视等法则,在形式语言上没有更新的探索。更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一脉相承的,他是西方传统艺术脉络中注入的新的血液。但楚汉浪漫主义却是和北方重理性重实际的艺术形式完全不同的思想观念和风格,儒家与道教并行不悖,楚汉浪漫主义艺术史中国文化艺术的又一血脉。
[1]利里安·弗斯特著,李今译.浪漫主义[M].昆仑出版社.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科院出版社.
[3]李慧.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新探[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1).
[4]彭虤虤王杨.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特征及其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版),2003(1).
曾红琳(1982-),女,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业设计教研室教师。
201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