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的遗产》[1]评略

2010-08-15 00:45:07曹翀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詹金斯希腊人罗马

曹翀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 400715)

《罗马的遗产》[1]评略

曹翀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 400715)

《罗马的遗产》一书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独特的视角,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肯定了该书的四个优点:1.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全面而细致地为我们展示了罗马遗产在西方世界的历史传承过程。2.严谨全面,客观公正的治学精神。3.深情的笔触,优美的文风,流露出当今西方人文学者对罗马文化的复杂感情。4.综合前人基础上的独特创新。

《罗马的遗产》;希腊;罗马;蛮族人

一、希腊罗马

公元1776年,正当美国独立战争进入紧要关头,英军已在纽约附近登陆,革命部队司令华盛顿和其他领导人还聚集在纽约城内谋划对策。然而他们此刻畅谈的话题却是古罗马的历史,特别是罗马名将费边临危不惧,拯救祖国的故事。这段历史佳话形象说明了罗马文明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

千百年来,罗马对世人来说始终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名字。它既指一座城,一段古史;也代表一个文明,一种传统,而且在西方人眼中,这更是一种可做楷模的,第一流的文明和传统——古典文明传统。多少年来,罗马及其所代表的古典文明成为西方人迈向各个时期和领域的引导。无论从军事到政治,从法律到诗词,从建筑到美术,人们以罗马古典为良师益友,因此西方近代第一个新文化——文艺复兴,就是在复兴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的旗号下进行的,从而达到实质上的创新。

然而谈到“希腊罗马”的并称,罗马似乎一度处境尴尬。雪莱在《希腊颂》的序言中很刻薄的说:“我们完全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字,我们的宗教,我们的艺术,无不生根于希腊。”[2]在他看来,事实上也是同时期大部分知识阶层的观点,罗马这个“导师”,“征服者”的主要作用就是个二道贩子,把希腊人的成就接收传送到基督教时代。无有独偶,汤因比甚至将罗马文明定位在希腊文明的亚种。对罗马来说,这可谓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

希腊、罗马二者间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希腊人一直自傲于自己的文明,把一切非希腊人均称为“蛮族人”。罗马人则在努力向希腊文明靠拢,虚心学习的同时,极力树立和证实这样一种观念——除希腊人和罗马人外,其他人都是“蛮族人”,此外,他们又时不时地把他们征服的希腊人蔑称为“Graeculus”(小希腊儿)[3]。也许有人要试图概括二者的特色,诸如:希腊人善于思辨,罗马人则长于开拓;希腊人具有优美典雅的浪漫气质,罗马人则富有雄壮的英雄主义情节;希腊人热情奔放,罗马人冷静务实;希腊人崇尚自由,罗马人强调律法;希腊文像摇曳多姿的花丛,拉丁文如严阵以待的军队。正如美国学者马文-佩里所说的那样,“希伯来人因其先知而出名,希腊人以其哲学家著称于世,而罗马人的天才表现在法律和政体方面”。[4]然而一切程式化的概括似乎都难免失真,具体情况远比概括复杂的多。诚然,希腊是老师,但这并不意味着罗马这个学生没有自己的独创。相反,在近代西欧文化发展过程中,至少是在近代文化的起源阶段,真正发挥重大影响的不是希腊,而是罗马。然而,罗马文化究竟在哪些领域中发挥了作用?具体发挥了哪些作用?罗马人仅仅是二道贩子抑或是扮演着别的角色?今天我们如何估价罗马文化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中国学人,包括那些研究西欧与近代历史的人,仍然不是非常清楚的。

二、《罗马的遗产》评略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罗马的遗产》一书对此作了详尽的解答。本书是由一部分西方古典学家以及一些历史、文学史专家集体编著。主编理查德·詹金斯是一位享誉拉丁诗歌和古罗马社会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同时在英国十九世纪古典文学与艺术的研究上造诣颇深,目前为牛津大学玛格丽特女士学院研究员。本书的中译本作者是晏绍祥和吴展屏。

正如本书的内容简介中所说的那样,“本书并不是一部关于罗马自身的著作,而是讨论罗马对后世的影响,即揭示罗马遗产的特点以及它们影响后世的方式。”它从文学、艺术、建筑、语言、法律等角度全面评价了罗马遗产在近代和现代西方所发挥的作用。此外,本书对文学的讨论尤其精辟,因为主编正擅长于此,其中对于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等巨匠都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通读全书,大致感受如下:

1.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全面而细致地为我们展示了罗马遗产在西方世界的历史传承过程。全书共十五章,近五十万字,分别从罗马古典文献的流传,罗马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形象,以及分主题讨论等多方面为我们描绘出罗马遗产影响的立体画面。正如本书的一位作者所言,“如果寻求遗产的话,人们感兴趣的并不是死者活着的时候曾经有多少遗产,……因为只有那些已经留下来的才是重要的,遗产继承人寻求的是一份遗产清单”。《罗马的遗产》所开列的财产清单包括如下内容:以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为代表人物的诗歌、牧歌、讽刺诗、戏剧、修辞、艺术、建筑、语言、法律、罗马城。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与其他系列著作有所不同,作者们的重点不是放在罗马人究竟留下多少遗产方面,而是这些遗产对近代西方历史的发展到底产生了多少影响,这种探讨角度无疑更具有说服力。

2.严谨全面,客观公正的治学精神。本书的主要目的是阐述罗马遗产对西方社会及历史,文化的影响,但是所有的作者并不是抱着为罗马的地位翻案的目的写作该书,而是事实求是的论证,指出罗马遗产的影响一直不曾中断,但其间有盛衰之分。对于影响呈曲线走势的原因,作者形象地打了个比方:罗马堪称现代欧洲的父亲,当孩子还小时,父亲的影响自然巨大;孩子自以为成熟后,脱离父亲的监护甚至有那么一点点看不上父亲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个比方继续延展下去,如果说中世纪的欧洲懵懂无知,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开始发育启蒙,近代以来的欧洲则是进入青年期。那么当欧洲步入壮年以后,他或许会重新审视罗马这位“父亲”昔日的某些经验。书中还指出,人们所以青睐罗马,模仿罗马,不过是因为罗马人的遗产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故而对罗马遗产的继承是有选择的,是在对其进行改造后才接受过来的。

3.深情的笔触,优美的文风,流露出当今西方人文学者对罗马文化的复杂感情。“对于过去的深沉和多样,我们在罗马仍比在任何地方都能更加明显地感觉到。但这个城市如今是如此富有、吵闹和兴旺,以至于我们已经不容易感受到它那残破的伟大了,几个世纪以来人们见到它时所有的那种兴奋和悲哀,在今天也难得感觉到了。但罗马的影响仍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文明中,借用佩特的话说,它已经被吸收到我们的文明中,成为潜流。我们都是希腊人,但我们也都是罗马人。”一番话,不仅道出了理查德-詹金斯本人,而且道出了所有西方人对罗马遗产的一往情深。这正如我们炎黄子孙面对厚重的中华文化,畅想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所发思古之幽情一样。作为西方的“国学”,后世人们对它的搜求与整理,继承与研究,不能不说是一种对伟大祖先的无上崇拜,以及心醉沉迷的难抑激情。

4.综合前人基础上的独特创新。1921年由理查德-李文斯顿爵士主编的《罗马的遗产》出版,两年后,库里尔·贝利主编的《希腊的遗产》出版。两书一经面世就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要求从不同角度重新评价二者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1981年,牛津大学出版了有摩西-芬利爵士主编的《希腊的遗产——新的评价》。随后,本书也应运而生。然而理查德-詹金斯却认为,随着普及古典世界知识的文献日益增多,并无必要单列一章概述罗马历史和文化了。之所以作者们来自不同的领域,就是想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相关问题,并以此揭示罗马遗产的多样性与普遍性。

由于本书作者专业背景的不同,又是由十几位作者合著此书。因而文字风格,体例不能完全统一在所难免。此外本书主编理查德·詹金斯专攻欧洲古典语言文字,由他领衔写作的该书不可避免地侧重于罗马语言、文学对后世的影响。而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却没有充分涉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然而瑕不掩瑜,作为一本全方位综述和评价罗马遗产在西方传承史上的地位与影响的优秀著作。《罗马的遗产》一书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独特的视角,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于想了解古代罗马对近代西欧的影响,或者说是近代西欧对罗马遗产的继承,本书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值得细细品读。

[1](英)查德-詹金斯编,晏绍祥,吴舒屏译.罗马的遗产[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英)雪莱著,杨熙龄译.希腊颂[M].新文艺出版社,1957,P3.

[3]徐晓旭.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人的民族认同[J].历史研究,2006(4).

[4](美)马文•佩里主编,胡万里,王世民等译.西方文明史(上卷)[M].商务印书馆,1993,P53.

曹翀(1984-),男,河南正阳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8级世界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东问题。

2010-04-06

猜你喜欢
詹金斯希腊人罗马
阿基与乌龟之被偷换的概念
简析形成希腊与罗马众神差异的成因
公关世界(2021年10期)2021-06-20 09:58:26
千万别当罗马士兵
趣味(数学)(2021年11期)2021-03-09 06:25:28
永恒之城:罗马(二)
永恒之城:罗马(一)
小罗马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12
能治病的无人书店
逃兵詹金斯:牵动日美关系的神经
能治病的无人书店
叛逃老兵去世为“美朝往事”画句号
环球时报(2017-12-13)2017-12-13 06:4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