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大开放教育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反思
——以余华专章教学为例

2010-08-15 00:43:07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文学类余华汉语言

张 蕾

(安徽电大淮北分校,安徽 淮北 235000)

关于电大开放教育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反思
——以余华专章教学为例

张 蕾

(安徽电大淮北分校,安徽 淮北 235000)

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余华专章的教学反思,在比较分析开放教育对象、开放教育观念和开放教育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简要探讨了开放教育文学类课程的教学特点、改革途径以及评价标准,以进一步促进电大开放教育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开放教育;文学类课程;教育对象;教育观念;评价标准

开放教育从1999年实行至今已有10年,开放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观念,对教育对象、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都有重新的设置和定位,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各式各样的学生,向社会输送百万人才。开放教育模式在推广、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实际运用中仍存在较多难题,需要思考和改进。

文学类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部分,本人在从事电大开放教育文学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文学具备的开放性与开放教育的开放性有一定的共性。文学在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和评价标准上都有较强的开放性,与开放教育结合后,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方式面向广泛的受教育群体。本文从《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最后一章余华专章的教学出发,对开放教育中的文学类课程教学进行反思。余华专章全称为“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本章以开放的研究姿态面对先锋文学这一众说纷纭的小说流派,特别是介绍余华的创作情况,是课程的重点章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学生水平差异大、难以形成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观念、考核手段陈旧等等问题。开放教育文学类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需要进行反思和探索之处。

一、关于开放教育对象

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教育的权利,它所面对的是所有愿意受教育的人,可是有教无类的现实前提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对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要求不同、接受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一直是开放教育的一个难题。余华专章要求学生对先锋小说进行全面掌握,其中涉及到马原、格非、残雪、莫言、余华、孙甘露、北村等先锋作家的作品及基本情况。不同的学生面对余华专章会有不同认识,有本专业专科基础的学生会对先锋小说和作家作品有所了解,这其中还不包括早期完成专科教育的学生,因为90年代当代文学史教材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到先锋小说。另外无基础又未接触过相关知识的学生,更是要从头学起面对不同需求的学生,该如何展开专题教学呢?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母语教育,被许多学生误以为简单易学,于是本科层次汉语言专业学生原修专业为汉语言的一般只能占到1/3。因此授课只注重导学,进行重难点概述,很多学生难以接受;但授课过于细致,又失去了开放教育的意义,而且也没那么多课时补充专科的内容和大量作品讲解。补修补考是一个解决办法,让原本专科非汉语言专业的学员进行知识补充并进行考核,但由于课程设置过于集中,学生在一个学期很少的辅导课中难以掌握大量的专科知识,因此补修补考多流于形式,弥补学生之间的差异就落到了实际教学过程中。

文学类课程不是独立的,而是具备广泛性、开放性的学科。人们日常接触也非常广泛,观看电视电影、日常语言交流、报纸杂志都会对文学学习产生影响,其中阅读量是学习文学类课程的关键。因此,可以选择作品阅读类选修课程辅助学习,例如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作为辅助,加强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小说部分有余华后期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可作重点讲解,再要求学生完成一到两篇余华早期作品的阅读,就可以基本掌握余华的写作特色,再阅读两篇其它先锋小说作家的代表作,辅助由先锋小说改编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等电影,进而了解先锋小说,完成余华专章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多方面信息融会贯通,加强作品阅读,提高文学素养,就可以弥补来自基础的差异。

然而以上的教学方法更适应文学类课程教学,而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语言类、理论类课程则无法适用。对于基础、需求不同的学生解决差异性的根本途径应是“因材施教”。首先,根据学习基础不同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特别是原修专业非汉语言专业的学生,须增加总学分,加强基础课程学习;其次,根据学习需求不同,制定更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使知识的全面性和个性得以满足,才能真正解决各个学科各类学生的差异。

二、关于开放教育观念

开放教育打破了传统以教师、学校、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层次、需求、能力安排学习地点、方式、进度进行学习,教育者则是组织教学资源对学生提供全面支持。然而文学课堂长期以来,难以打破教师中心的模式,在中央电视台热播节目“百家讲坛”这类讲授类节目中,文学类课程是首选,教师热衷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也乐于从教师讲解中感受文学魅力。文学类课程不管是全日制大学,还是在开放教育中,学生中心都难以形成。余华专章涉及的作家、作品、流派和文学常识极多,教育观念如不能转变,只注重课堂教学,根本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文学类课程也应由知识性教学转变为任务型教学,文学活动由作者、作品和读者构成,某种程度上教师和学生同为读者。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位自主的阅读者是文学类课程的目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注重引导作用并加强互动,做一名优秀的课堂组织者。围绕课程设计具体可操作的任务,可以是名著片段赏析、人物性格解析、文学史事件意义探讨,把知识点贯穿到任务当中,学生通过解决具体任务,将知识融会贯通,成为学习主体。

任务型教学的关键在于任务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余华专章教学过程中,课前明确阅读篇目,布置任务,在介绍先锋小说基本情况之后,就可以抛出任务把课堂交给学生任务可安排如下:什么是先锋精神,先锋小说对新时期初期小说潮流的突破,先锋小说作家追求什么,余华前后期创作变化对比,先锋精神如何导致先锋小说的悲剧命运等。这些任务可以将余华专章串联起来,从先锋精神出发,探讨作家实验性作品,理解他们孤独和放弃的悲剧命运。学生带着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学习动机,与同学相互交流,辅以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再将部分任务放到网上,拓展学习空间,让学习进入日常性环节,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在任务教学过程中,网络可以拓展学习空间、学习时间,自主学习习惯也可以加强。然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除了上网查找必要的资料外,一般不会选择网上学习。但是开放教育有限的面授辅导,必须辅助多种学习方式才有可能完成学习任务,其中网络既可以综合多种媒体资源,又能够进行交互性教学,而且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无疑是辅助学习的最好媒介。然而由于网络环境过于宽松、信息量过于庞杂等原因有效又束缚了网上学习的实际效果。因此,加强网上教学的丰富性和约束力,是培养学生网上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余华专章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转变学生观念,促使学生了解网上学习的必要性。首先学习任务安排可提前挂到网上,即使无法参加面授辅导的学生也可以充分参与;其次,课堂只安排部分任务,让学生明白仅凭课堂无法完成所有学习任务,查找资料、讨论必须转移到网上;第二让学生了解教材再好也是一家之言,文学评论应多样化,网络是很好的补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网上资源的整合和任务的合理化。一旦学生体会到网上学习便捷有效,习惯将自然养成。

开放教育的发展目标是现代远程教育,其重点在于形成学生和学习中心,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加强、教师教育理念转变、支持服务体系完善等多方面努力。

三、关于开放教育评价标准

开放教育力求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因此在考核方面降低入学门槛,放宽学习期限,采用多种学习手段,考核形式也尽可能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习要求的学生。然而文学类课程考核形式相对单一,使得学生很容易产生唯考试论的心态,不注重日常学习过程。因此上课点到就走,作业抄袭,上网学习挂时间应付差事,与专业要求距离甚远。余华专章以先锋小说为专题,它作为中国现代派文学探索而产生的一个文学流派,本身涉及到的中西方文学理论很多,大量的先锋小说作品是现代阅读的薄弱点,又以革命性的形式、丑陋的人性冲击着读者的阅读极限,即使学生用心学习,仍会存在很多问题难以克服。如何促进学生正真培养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单凭期末考试是无法解决的,过程考核应发挥重要作用。

文学类课程过程考核应侧重文学欣赏和评价方面的训练。文学类课程因其易懂性,常使学生忽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然而文学在看似简单的文字后面,却有着不确定性的评价标准,学生在刚入门时会有新奇、轻松的感受,一旦面临需要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问题时,又会陷入巨大困境。理论体系不完善、作品阅读量不足、表达能力有限都是成人在学习文学类课程时存在的问题。

文学接受的过程和评价的标准都应是开放的,因为阅读理解的过程,读者也参与其中。过程考核应注重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评价标准也应具备相当的弹性。余华专章在完成中央电大规定的作业外,还应结合课程任务设计,安排学生就某一任务提出的问题,结合具体作品写一篇读后感或小论文,一方面督促作品的阅读,一方面又推动了课程任务的完成。还可以设计答案完全相悖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兴趣的同时培养个性化的阅读理念,如“余华后期创作是否放弃了先锋探索”,这个问题在文学界也是各执一词,学生可以选择坚持或放弃任何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发挥阅读体会与评价能力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评阅过程中应注意鼓励原创,对抄袭应给予严厉处罚,重做或不予评分,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文学能力。

然而,大多数文学类课程的形成性成绩只占20%,再如何注重过程考核,学生的焦点依然只会停留在终结性考核中。2009年,文学类课程原本开放的开卷考核形式被修改为半开卷,促使学生的视线转向更容易得分的基础理论知识,对文学类课程的学习也成为文学常识的堆砌。电大开放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应只关注期末考试的一纸试卷,或是考核形式上的开卷或闭卷,上网或纸质,而应更关注过程考核和实际应用能力上的考察。在法学、经济类课程转向案例教学,理工类转向实践教学的同时,文学类课程如何既能坚持课程特点,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将是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再通过反思促进教学改革,这是一个相互推动,不断发展的过程。开放教学文学类课程现阶段还未摆脱传统大学教学模式,如何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使开放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更适用于开放教育的教学,仍需不断反思。

[1] 温儒敏,等.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4(2):29232.

[3]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 于云秀.开放教育入学指南百问[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

[5] 韩景文.电大教育“异化”的反思[J].开放教育研究,1996(1):32235.

G728

A

1671-8275(2010)01-0099-02

2009-11-10

张蕾(19812),女,广东大埔人,安徽电大淮北分校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责任编辑:石柏胜

猜你喜欢
文学类余华汉语言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中外文摘(2022年2期)2022-11-11 11:30:18
一颗假糖的温暖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文学类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4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0
扩展阅读
当代作家(2016年5期)2016-05-28 22:03:28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语言与翻译(2015年2期)2015-07-18 11: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