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龙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吉林四平 136000)
“达人”词义演变的文化意蕴
孙玉龙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吉林四平 136000)
近年“达人”风流行。“达人”是一个旧词,从产生到现在词义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虽然在演变中体现了当时不同的社会状况以及文化心理,但都有民间势力壮大这一文化现象贯穿其中。本人对词义演变中的文化意蕴进行探讨,从而论证当今“达人文化”存在的合理性。
达人;民间势力;草根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镜像。”[2]众多语言学家都从语言的角度,论证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而作为语言的三要素之一,词汇与时代联系最为密切,它能记录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能折射社会文化内蕴。就像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说:“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3]因此通过对一个词词义演变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人们文化心理的变化发展。本文试图通过观察词义演变,来阐发“达人”词义所包含的文化意蕴。
“在各国语言里有许多语词现在通行的涵义和他们最初的语源迥不相同。如果不明了他们的过去文化背景,我们简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关系来。可是,你若知道他们的历史,那就不单可以发现很有趣的语义演变,而且对于文化进展的阶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很清晰的片影来。”[4]
“达人”一词出自《论语》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就要尊重别人;如果你想要得到别人的帮助,你就要帮助别人。那么“达人”就是指尊重和帮助别人的人。还有一个关于“达人”的美丽传说:公元前660年,东周国都洛邑出了一位芳龄二十的绝色佳人,有闭月羞花之美,有沉鱼落雁之艳。与东周相邻的有达国,达国是出能工巧匠的地方,他们打造出来的饰品美艳绝伦人们称这些达国的能人为“达人”。其中有一位英俊的小伙子,是一家打造饰品商铺的店主,小伙子对这位绝色佳人一见倾心,为了得到佳人的芳心,不惜倾其所有,把自己苦心经营的商铺变卖,花重金聘请达国的一些能工巧匠,合众人之力,精心打造了一套精美的饰品作为佳人的聘礼。当这套精美的饰品历时四十九天锤炼完成时,小伙子已穷得身无分文。佳人被小伙子为她精心打造的饰品所悦服,同时也被小伙子一片痴情所感动。最终小伙子抱得美人归!后来佳人把作为聘礼的饰品变卖,赎回商铺,并聘请了一些达国的一流的能工巧匠,打造出了一批批`更加上乘的饰品。夫妻俩为了纪念他们的这段浪漫爱情把商铺取名为“达人坊”。
在典籍中可以考查到的词义如下:(1)通达事理的人。《左传·昭公七年》:“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孔颖达疏:“谓知能通达之人。”晋·葛洪《抱朴子·行品》:“顺通塞而一情,任性命而不滞者,达人也。”明·徐渭《自浦城进延平》诗:“循理称达人,险难亦何戚。”清·叶延琯《鸥陂渔话·莪州公诗》:“造物忌阴谋,达人务远职。”“达人”产生于《论语》,在春秋时期,随着文化的兴盛而流行开来,这与当时的社会面貌与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春秋各家都宣扬自己的观点,而这些宣扬者又讲求以礼待人。虽唇战不休,生活又相互敬重。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在辞句中流露出来并流传下来。(2)豁达豪放的人。《列子·杨朱》:“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籍其先赀,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段干生闻之曰:‘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汉•贾谊《鵩鸟赋》:“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金•孟宗献《张仲山枝巢》诗:“达人孤高与世踈,百年直寄犹须臾。”在此时“达人”特指人所具有的精神风貌。我们鲜明地看到人们对性情豁达之人的敬重,大丈夫行为应光明磊落,自然行为中透露出豪放之情。正因为人们从内心中油然而生的崇拜景仰之情使得这一词义生命力顽强,广为流传。(3)显贵的人。《〈王勃集〉序》:“晋室南迁,家声布于淮海;宋臣北徙,门德胜于河汾。宏材继出,达人间峙。”《训俭示康》:“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蹇千里传》:“千里凡驽,其先世亦无达人,而能自缘饰,以诗赋显,致位卿相,呜呼,亦异矣!”这一词义明显晚于前者,具有了通达事理、豁达豪放这样美好品德的人,自然为世人所尊重,因而自然便成为了显贵的人。(4)鞑靼。达,通“鞑”。《典故纪闻》卷十一:“正统初,吏部主事李贤言:‘窃见京师达人不下万馀,较之畿民,三分之一。’”在春秋“达人”词义产生之后,“达人”都表达对品德高尚之人的尊重,而在这里,表达的词义有所变化,成了民族的称谓,它区别于前者,不是从词本身的意蕴去表达词所叙述的对象,而是从语音相同的角度,用通假这一词语产生的现象来表达新的表述对象。
现代的“达人”,多受台湾流行用语影响,可能来源于日语,由日语汉字直接翻译过来,在以前的韩语汉字里面,也有“达人”。总的来说,受汉语影响较深的几个国家都曾经或仍然在使用“达人”这个汉字词组。现代的达人,沿袭了古代的“达人”的意思,但又有很大的不同。“达人”是指经过常年的锻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得到某个领域真谛的人。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有所不同。因此,现代的“达人”,多为形容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物的俚语。一般用法为“ⅹⅹ达人”。褒义为主,无贬义。水平高于“高手”,通达、专业的人士,有一技之长的人。例如“音乐达人”就是在音乐方面非常杰出的人。“灌水达人”就是指在BBS里长期大量发无意义的帖子或回帖,非常熟练的人。现在的达人真是多,“恋爱达人”、“美丽达人”“达人坊”、“音乐达人”、“博客达人”、“拍拖达人”。
可见,“达人”一词的词义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即所谓的“达人文化”。“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联系的。任何社会现象都不能和别的现象绝缘,而独立存在或发展。各现象间必得彼此关联,交互影响,才能朝着一定的途径向前推进。”[5]而之所以达人文化能如此广泛的流传,要得益于民间势力的壮大。没有人们约定俗成、口耳相传,“达人”不可能成为流行用语。同时它又与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有一定的关系。人们对新事物敏感,喜欢追求新颖,而“文化”这个词也表现出趋新、趋简、趋雅的语言特征。但最重要的还是“达人文化”本身所蕴涵的文化意蕴。“达人文化”有三个本质特点:(1)以模仿起家,而且多为模仿耀眼明星。“语言的本身固然可以映射出历史的文化色彩,但遇到和外来文化接触时,它也可以吸收新的成分和旧有的糅合在一起。”[6]特别是在现今社会变革时期,人的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追求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同时尊重个人的自我价值。人们在追星的同时,也希望自己也得到心理的满足。他们模仿明星,将“达人”由对明星的专指借用到普通人的身上,自己拥有一技之长,便也可以称为这一领域的“达人”。在称呼中肯定了自我的存在,得到自我心理上的满足,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正符合时下和谐社会的初衷,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关怀。在这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魅力,每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平台。只要用心发现,人人都是“达人”。(2)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对他们自己满足的。由于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们直接或间接和那些邻近的或文化优越的语言说者发生接触。这种交际也许是友谊的,也许是敌对的。”[7]中国自有史以来,所接触的民族很多。每个文化潮流多少都给汉语里留下一些借字,同时汉语也贷出一些语词给别的语言。“达人”既沿袭了古义,又借鉴了邻国语词的影响,词义有较大的翻新。是跟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而演变,内容变得更加广泛。(3)紧贴草根,与大众走得最近。草根一说,始于19世纪美国,彼时美国正浸于淘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草根”就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野草赋有民众精神,它甚至于带着顽固的人性弱点,草根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立性。在沿袭古义,但又突破新义的过程中,“达人”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是一种民间文化、大众文化。“达人文化”正是受到草根文化的渲染和延伸出来的一个对草根文化的补充。语言是交际工具,永远是全民性的,体现了中国大众的生活方式。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词语的生命力就会更加旺盛。相反,远离群众,词汇就会慢慢失去生命力,逐渐失去活力。掺入了民意表达的“达人文化”,丰富了汉语词汇,将语言“吸入更高文化的总轨道”。广泛流传、约定俗成,这些扎根于民间的“下里巴人”便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体现着大众的力量。充分利用现在的环境,尽量收集蕴藏于民间的这块土地上所有的语言材料,岂不给中国语言学史添了一张新页吗?可以说“达人文化”实际是民间孕育多年的“草根文化”的一次集中爆发,也是一种形式意义上的民意表达。然而,对于“达人文化”,很多人持反对的意见。他们认为,“达人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挑战,甚至将一些粗俗的东西冠冕堂皇地放在网络上,造成视觉的污染。热烈的讨论随之展开。而就本人而言,应该辨证对待,而不应该对其全盘否定。改革开放来,文化的土壤也在不断翻新,“达人文化”,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条件下孕育而生。我们来审视它的生存现象,一定要拨开它的浮华与喧嚣,努力反思它的虚与实。我们应该尊重大众的力量,尊重草根文化,让每个公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平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上的约束,以及相关制度的规范,这样才能让“达人文化”长久健康的发展。
“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8]“达人”这个词中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它的词义由古至今不断演变,虽然意义各不相同,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蕴涵其中的强大的民间力量以及深厚的草根文化。
[1]邢福义,周光庆.文化语言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修订版,第2页.
[2]王金芳.试论古汉语词义引申中的文化意蕴[J].江汉论坛,2003(2).
[3]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商务印书馆,1985.
[4][5][6]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语文出版社,1989.
[7]萨丕尔.语言论[M].商务印书馆,1985.
[8]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M].中华书局,1986.
“Daren” the wind was recent years popular. “Daren” is an old word, from produced has experienced the long successional variation process to the present word meaning, although has manifested at that time the different social condition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in the evolution, but had the folk influence to expand this cultural phenomenon penetration in which. Myself evolve to the word meaning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to carry on the discussion, thus proves now “the Daren culture” the existence rationality.
Daren; Folk influence; Stock culture
孙玉龙(1978-),男,吉林通化人,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部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词汇学。
2010-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