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郁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重庆 401520)
论我国高校诚信教育的建构
谢郁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重庆 401520)
诚信,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成才的必备素质。我国高校诚信教育的现状反映出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的不健全,建构完善的高校诚信教育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诚信;诚信教育;高校;完善
诚信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它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诚信即“实”和“实在”。“诚”有真实、实在、的确等意思,主要指一种真实的、诚实的心意或心态。“信”有确实、信实、信用、相信、信奉等义。“诚”和“信”都具有“真实的”“实在的”“可信”的意思。诚信是一种历来推崇的道德品性,也是中国儒学中的重要概念。[1]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诚信,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成才的必备素质,建构完善的高校诚信教育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缺失。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诚实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而能不能做到守信,表现的是一个人的综合道德素质。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高知识群体,他们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应该生活充实、自信、健康、有价值、有意义。但纵观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却令人忧心忡忡。首先,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大学生作弊的现象在大学里已经是普遍的无争的事实,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研究中的数据造假、抄袭别人的论文等现象都很普遍。作弊者手段越来越高超,有的还制定了一套详密周到的完整程序,雇用“枪手”代考,运用手机、传呼机等高科技手段进行作弊。诚信的约束变成了一纸空文。据有关学者对北京工商大学的14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考试作弊“没什么,见怪不怪”的占到 21%;认为考试作弊“不对”,却不敢站出来指证的占到57%;认为考试作弊“有关个人素质问题”,并且敢于指证的只占 22%。[2]第二,恶意拖欠学费,助学贷款到期不予归还,甚至换名更姓逃避还贷。恶意拖欠学费屡见不鲜,目前大学生欠费问题日趋严重,甚至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作和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一方面,国家规定大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另一方面,国家又强调不允许一个大学生因为贫困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学校虽然实行了奖、贷、助、减、免等一系列的政策,但是面对众多困难学生,学校并没有摆脱困境。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发放的一种贴息贷款,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贫困学生的殷切关怀。贷到款的同学应该信守诺言,按期还贷。但是,有一部分同学在毕业离校后不归还贷款,并且杳无音信。第三,就业不诚信现象逐年增多,就业违约现象逐年增加。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2002年曾针对北京地区大学生在求职与就业过程中,签约与违约的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与用人单位的毁约中毕业生违约的占 16.3%。大学毕业生频频毁约跳槽,已成为用人单位的心病。造成违约、毁约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诚信。其次是制造虚假履历,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各种不诚信行为引起人们极大关注,如提供假的学历、学位证书,生编硬造所获奖项“美化”简历等。[3]
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能够坚守诚信道德,把诚实守信当作人生的第一要义,但也出现了以上不容忽视的诚信问题。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大学生,如果这最起码的社会责任都不具备,那么就是教育的一种失败,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失败。这将导致道德天平将严重失衡,在诚信体系基础上的社会将会变得残缺,也将由此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危机。
(二)高校诚信教育体系不健全。首先,教师个人的诚信素养、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水平等都会影响教师教授诚信教育。高校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质不高,缺乏良好教学水平、人格魅力、奉献精神等;队伍结构不够合理、队伍的管理不够科学。更为重要的是,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知行分离,言行不一,不以身作则,大学生诚信教育主体失范。第二,诚信教育力度不够。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着重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等理想层次教育,弱化了道德心理素质的培养、研究,尤其在诚实、守信这种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诚信道德规范教育上力度不够。《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在诚信方面提出了“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和“诚实守信”的要求,仅限于此,没有更明确地提出诚信方面的层次要求。[4]第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单一,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效果欠佳。目前,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多数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开展相关活动进行,工作手段和方式单一,往往流于形式,习惯居高临下从社会需要对大学生提出种种要求,很少从大学生自身需要的角度进行分析,常常与大学生的自身生活相脱节,缺少对大学生个体应有的关注,忽视对大学生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教育。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整体教育内容“灌输”,这种不分对象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势必引起大学生对诚信教育的反感、抵触,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第四,由于高校内部管理不严给大学生不守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当前许多高校的管理部门都存在着许多弊端和漏洞,特别是在一些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职能处室,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松懈,缺乏监督机制,客观上为不守诚信的大学生提供了可乘之机。学校为保证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因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不公正、不诚信,不能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也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成为导致部分学生产生诚信危机的原因。
(一)从社会公德入手,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提高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水平。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中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是人的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社会关系的反映。它是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道德准则。社会公德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指标,是社会风尚最起码的标志,是社会道德的基础和支柱之一,因而宪法把遵守这些准则规定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5]我国宪法第 53条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尊重社会公德”。遵守社会公德即要依靠法律的力量,也要依靠道德的力量,加强社会主义公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容和任务。高校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丰富的教育素材,学生诚信理念的建立和诚信行为的养成虽然有赖于社会大环境的好转和优化,但也离不开高校自身所特有的先导能动作用。学校要充分利用一切宣传舆论工具,充分发挥其文明窗口的作用,如利用广播、宣传版、黑板报、壁报等,大力宣传诚信教育的社会意义,褒扬诚实守信的先进典型,广泛开展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多种形式的诚信宣誓与签名、演讲、讲故事、征文比赛、辩论赛、无人报刊销售等实践活动,积极营造“以诚信为荣,以失信为耻”的良好风气,真正形成一个倡导和尊重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面对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专家们认为,造成意识与行为距离很远的原因,大学生自身因素占很大的部分。因此,必须让诚实守信构成校园文化的特质。要提高大学生的诚信素质,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平等竞争的意识、独立人格和对规则的虔诚态度,这也是高校诚信教育的核心。大学生要不断完善人格,明确健康人格的基本范畴,要明白道德的诚信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自愿的、不记功利的诚信,而不是以是否“利己”为出发点的诚信。要把诚信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操守,作为立人之本来追求。
(二)培养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重建师生间的相互信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把诚信教育引入课堂。作为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的不足,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教师这时不应该只看到学生达到的最终结果,而是要帮助学生寻找成长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哪些是可以继续发扬下去的,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另外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正在成长的特点,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对学生求全责备,这是和发展观相对立的。高校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得简单过程,更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情与知的互动、人与境的互动的过程。[6]把诚信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或开设专门的诚信教育课,是使学生系统、全面认识诚信的良好途径。而且,诚信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机结合,既可以充实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主动适应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不至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自己,言而无信。同时,校系党团组织和宣传部门要认真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校报、校园网、广播、宣传栏舆论阵地广泛宣传“诚信”;通过举办报告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积极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氛围,使全体学生积极投身到学校诚信建设中去,自觉地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争当诚信文明的大学。从倡导大学生的“自律”精神,变诚信思想的灌输为学生自觉的行动。针对大学生诚信缺失严重的情况,要积极倡导“自律”精神,让学生认识到,面对诚信的缺失,不能过分强调社会原因,推却自身的责任,而是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认识,努力改造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控能力。学校开展诚信教育,一定要讲清诚信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关系,通过诚信教育,唤起广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意识,自觉加强诚信建设,养成“诚信为人、诚信做事、诚信于社会”的良好习惯。
(三)夯实诚信教育基础,丰富诚信教育内容,创新诚信教育方法。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学校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体制和机制,而且还要认真开展诚信教育研究,夯实诚信教育基础。作为学校层面应完善高校诚信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教师诚信素质。学校成立诚信教育的管理系统,从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校级领导,到院系领导,再到一般教师和学生教育管理干部,要责任落实到人,分工明确,分级管理,层层落实,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可涵盖大学生学习考试、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助学贷款、择业就业等各个层面,具体来说应抓好四个方面内容:忠诚正直教育、道德责任教育、规则法制教育和爱岗敬业教育。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诚信教育方式:理论讲述、案例分析、问题研讨等,不拘一格,以诚信教育为主题向学生讲授诚信理念和诚信行为规范,改填鸭式、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研讨式,将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教育手相结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
诚实守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要求,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诚信教育体系,使大学生树立“有信用者荣,无信用者耻”的理念,使诚信内化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追求,这将为信用社会的建立奠定良好的社会诚信基石。
[1]焦国成.关于诚信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
[2]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以诚为本、以信为义,让诚信观念深入人心--记经济学院大学生诚信教育学术研讨会[N].北京工商大学报,2002.
[3]文相辅.素质·方法·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1999(1).
[4]林伯海.高校思想教育的一个新课题[J].思想教育研究,2002(8).
[5]唐凯麟.大学诚信读本[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波兰)彼得·施托姆普卡著,程胜利译.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中华书局,2005.
谢郁(1983-),女,法学研究研究生,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教师,从事教育管理工作。
201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