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与教学策略

2010-08-15 00:54康辉斌夏志琴李贤彪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弱势体育教学

康辉斌,夏志琴,李贤彪

(1.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江西赣州341000;2.咸宁学院体育学院,湖北咸宁437005)

近些年来,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对学生入学体检要求的放宽,一部分病、残学生也获得了公平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得各大高校弱势群体的学生也纷纷增多,弱势群体近年来引起了政府、学术界和广大社会的关注。而体育弱势群体是体育教育的特殊群体,他们的体育参与意识、体育行为严重影响到体育教学效果、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如何针对当前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存在的问题来维护他们的体育权益,体现体育教育公平,是落实素质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1 体育弱势群体概念的界定

在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研究中的弱势群体主要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1]。

当前,不同的学者对体育弱势群体有不同的界定,而本文的体育弱势群体主要指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导致在体育活动中与正常人相比明显处于劣势的人群。它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由于先天或后天身体疾病、伤残等原因而不能正常参加体育活动或剧烈运动;第二种是由于体质与正常人比较处于劣势状态,如肥胖、偏瘦、体质过差而不能适应体育锻炼的标准和要求。

2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现状

体育弱势群体是体育教育的特殊群体,当前深受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它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多元化、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增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重要因素之一。全国各大高校的体育弱势学生随着高考政策和学校对学生入学条件的放宽而增多,据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明显下降,肥胖学生增多。体育弱势群体主要表现为体育活动能力差、体育意识淡薄、动作不协调、掌握技能较差较慢;而且大多数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兴趣不是很大,目的仅仅是为了考试及格,顺利毕业。特别是女生,有调查显示,女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周活动频率是非常低的。每周参加3次以上锻炼的人数不足20%;半数以上的学生每周只锻炼1~2次,有不足1/3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体育锻炼。弱势群体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也较短。有不到50%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不足30分钟;活动时间在1小时左右的学生只有34.65%;活动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学生仅占15.84%[2]。

3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成因分析

3.1 学生自身的内部原因

3.1.1 在身体方面

体育弱势群体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的一些急性、慢性疾病或伤残,如: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心肌炎、严重低血糖、慢性肾炎、手脚骨折或近期做过手术等,他们几乎不能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也不能保证正常的体育课的进行,即使勉强参加也是考虑自身身体原因顾虑重重,如担心运动过程中受伤或出现其他意外情况发生,因而对体育敬而远之。而体育弱势群体体质处于劣势的学生,如肥胖、超重、体质差等,他们在运动时受身体影响,表现为体育活动能力差、动作不协调、掌握技能较差较慢,导致他们在学习或练习过程中虽然经过了巨大的努力,却没有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也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或规定的考核标准,久而久之,慢慢对自己的体育能力失去信心,参与活动减少,参与的意识也逐步减弱。

3.1.2 在生理方面

部分女生在生理期间身体不适,不能进行剧烈的运动,或者不能进行憋气和水中动作的练习,练习的局限性增大,活动的范围减小;再加上很多女生对生理常识的认识不够,认为在生理期间不能做任何的运动,所以每次一到特殊时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次数明显减少。

3.1.3 在心理方面

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体育弱势群体自身掌握动作能力差,与其他同学在学习或成绩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在体育活动的练习过程中,认为动作的难度较大,怀疑自己完成动作的能力与质量,而不敢去参与或尝试。再加上他们的性格比较孤僻,常有自卑和害羞心理,心理承受能力比普通学生差,导致在同学和教师的关注下,不敢主动的表现自己,常常回避练习,久而久之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对自己也越来越没信心。

3.2 学校方面的外在原因

3.2.1 学校体育课程管理不完善

教育部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指导纲要》(简称新《纲要》)第4部分第10条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3]”这给大学生弱势群体提供了平等教育的政策法规依据,但是部分高校重视不足,加上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及相应的场地设施,在课程设置上对于保健课的设置一片空白或者是课程管理上不完善,学校没有制定相应的条例和规章制度。例如:在体育弱势学生的免修与学分的处理上,对于伤、残、有严重疾病的体育弱势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体育课,但其体育成绩为免修且学分为零,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评优和就业问题,部分学生为了避免给就业造成影响,带病上课或屡屡请假、见习,导致教学事故频频发生,给体育教学造成不良的影响。

3.2.2 教学内容、形式不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练习者对活动的喜爱程度以及从活动中获得快乐可能是扩大身体活动的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个体不喜爱所从事的活动那么使其在练习后感到快乐或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显然是不可能的[4]。可见,学生是否对体育课教学内容及形式感兴趣,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体育态度、体育行为。现阶段全国各大高校都相继开设了选项课,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但由于项目设置太少,内容重复单一,特别是内容的设置上所有学生都划一,没有体现区别对待,给体育弱势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而在组织形式上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过多强调运动技术的掌握,没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兴趣发展和个性的发挥。

3.2.3 体育教师的影响力

体育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关系、个人人格魅力、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对体育弱势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体育弱势学生大多数在性格上比较内向,往往很难引起教师的注意,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常常是被忽略的对象。体育教师一般都比较注重体育骨干和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体育弱势群体的积极性和思想情绪的变化,再加上设置的教学目标也过高、教学内容不符合他们的实际,从而缺少对他们人文关怀和正确的引导,导致体育弱势学生慢慢产生自卑和消极的心理,而且在上课过程中很难保持固有的积极性与体育参与意识,慢慢产生对体育教师、同学、体育课的排斥,而更加害怕走进体育领域中来。

3.2.4 体育成绩的评价

现阶段,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校教育普遍都注重教学结果而忽略教学过程,存在着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现象,体育成绩的评定也比较单一,主要采用终极性评价。如:体育弱势群体虽然在体育活动中积极主动的练习,较其他同学努力,可由于先天或后天身体的劣势导致很难或几乎达不到教师规定的标准,最终考试结果仍然不理想,这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心理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对体育的惧怕、对教师的失望。因此在体育学习中他们逐步放弃自己的努力,直接混个学分来顺利毕业。

4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教学策略

4.1 体育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思想教育

体育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能影响学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起积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密切关注体育弱势学生的行为变化,适时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自身的认识和对体育价值观念的转变,同时对其他同学也适时进行团结互助精神、集体合作意识、人格的培养,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通过对个别和集体学生的纪律观念、集体观念、社会道德水平和意志品质等侧面的培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促进体育弱势学生体育精神文明的提高和人格的不断完善,以适应激烈竞争社会的需要。

4.2 从多种角度对体育弱势学生进行激励

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体育弱势学生的积极表现或取得的进步进行激励,如积极借还器材、主动向教师提建议或个人的想法、克服困难、坚持训练、经过努力成绩不断提高等,这不仅可以激发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认可程度,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积极进取的意识,增强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及个人的自信心,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练习动作与思考问题,逐步转变他们对体育课的态度,真正融入到体育课堂的大集体中来。教师还应当创造条件给他们充分表现自己强项的机会,让他们去享受胜利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这对体育弱势学生树立自尊心,建立起学习体育运动技术的自信心有积极的影响。

4.3 精选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多样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学生的行为与习惯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根据体育弱势学生的身心特点,淡化运动竞技内容,精选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而且实用性比较强的作为教学内容,如体育舞蹈、羽毛球、瑜伽、形体、轮滑等,增强他们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同时根据学校师资场地情况,开设体育保健课程满足体育弱势群体中的有严重疾病、伤残的学生的需要,给他们提供康复保健、运动急救等应用性的知识,使他们根据自己身体的状况进行自我调剂、自我保健,逐步使身体达到康复。

在体育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形式上要多样化,强调重在参与,对于游戏、分组练习和教学比赛时,充分考虑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对于体育弱势学生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参加的,可以考虑他们当裁判、作为标志点、当技战术顾问等,让他们与其他同学多多交流,感受融入到大集体中的乐趣和自身价值的存在。

4.4 体育教师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人文关怀

体育教师应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健康状况,建立班级健康个人档案。针对体育弱势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实施不同运动处方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如对体育弱势学生采用:降低动作的难度、减小练习幅度、减小练习的强度和量度等,把体育弱势学生放到显著的地位,密切关注他们的态度与行为,对他们的练习或取得的进步积极进行认可,使他们对自我目标的不断完成而增强满足感和成就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而主动积极投入到各种练习中,从而真正的融入到体育中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4.5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教会学生锻炼的方法。在课程评价时,不能只注重考试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不仅能体现体育评价公平,还能调动体育弱势群体的积极性。可以采用考勤成绩、上课积极主动表现成绩、进步幅度成绩、考试成绩等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并且重点关注学生的上课表现与进步状况,最大限度的体现对体育弱势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对终身体育的教育引导,真正达到体育教学是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的最终目的。

5 结语

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不仅是高校的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他们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要解决体育弱势群体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心理变化,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他们进行教育影响,采用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从而充分体现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权益,突出体育公平,使他们消除自我劣势感,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和行为,身心上获得全面进步与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落实素质教育。

[1] 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2] 史斌.影响高校学生体能弱势的因素分析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3(3):99-100.

[3]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EB/OL](2002-08-06)[2010-03-25].http://law.baidu.com/pages/chinalawinfo/4/51/ab5fa 59ff5112e202a8fc5c2dadc191a_0.html.

[4] 季浏.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3):16-21

猜你喜欢
弱势体育教学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将弱势变为优势
全球尿素市场弱势运行
动力煤市场或将弱势运行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