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艳
(喀什师范学院 法政系,新疆 喀什 844006)
新疆师范类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浅析
张小艳
(喀什师范学院 法政系,新疆 喀什 844006)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唤醒职业生涯意识、确立职业发展目标、提升应对竞争的实力、建立科学的择业观,但新疆的师范类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存在理念未能普及、教育流于形式、师资队伍缺乏、学生认识不清等缺陷。为提升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树立明确的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推动师范生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学校要从职业规划的系统教育入手,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新疆;师范类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进行分析,从而确定生涯发展目标,并根据确定的目标选择职业,制定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计划,并按照既定时间安排,采取行动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1]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认为,一个人在15~24岁处于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在该阶段中,职业选择范围缩小,已经选择或已经开始了为职业作准备的教育或培训。18~21岁的大学生在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让职业偏好特定化,把个人的职业自我概念转化为特定的教育选择或职业选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及素质确定毕业后意愿从事的行业,并制定关于职业方向、目标、职业发展道路设计等方面的行动方案,使职业生涯目标得以实现。[2]
(一)有助于大学生唤醒生涯意识,减少生涯的不确定性
所谓生涯的不确定性是指个人尚未选出或决定未来从事何种职业活动,并为之做出准备的不确定状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尚未完全确定,而职业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历程,因此许多青年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缺乏清楚、明确的生涯与职业发展方向,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感到茫然、陌生和困难。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都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不能确定自己的生发发展方向,台湾师大金树人教授对大学生的实证研究发现,台湾大学有40%以上的大学生属于探索未定向型和焦虑未定向型,12%的大学生属于迷失方向型,这显现出大学生缺乏生涯定位的情形非常普遍,也从另一侧面提醒高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唤醒生涯发展意识,逐渐明晰生涯发展方向。
(二)有助于大学生自我认定,确立职业发展目标
生涯不确定性不但形成生涯发展迟缓,甚至会导致自我认定的危机。多数研究结果发现,那些有明确发展方向的学生在学业、人际关系、对学校及专业的认同和归属感方面均优于生涯不确定的学生。生涯不确定的学生经常出现:焦虑、目标与兴趣模糊不定、缺乏求学动机、对学生角色不去投入、学习成绩偏低,对自我认定十分消极,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
“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师范院校毕业生绝大多数加入了教师行列,肩负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肩负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自我认定偏消极不仅会影响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也不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剖析和职业测评,能帮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明确自身的优劣势,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而能正确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行动计划,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最终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三)有助于大学生完善自我,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生涯目标模糊的学生,长期沉浸在前途茫茫的感叹之中,不仅不积极努力学习,还会对大学生活产生不满,对社会产生抱怨,而自身的竞争力却很难得到提升,但社会并不会因此而降低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各类竞争愈来愈烈的21世纪,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找准发展方向,树立奋斗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学习潜力,在有效的时间里使学习效益最大化。目标明确有利于大学生优化资源,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锻炼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四)有助于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
科学的择业观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的“人职匹配”。大学生的第一份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父母的意愿,学校的推荐,社会单方面需求的结果,与大学生自身的条件可能并不完全相符,从而无法达到人职匹配。
帕森斯的特性因素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质,而某种能力模式及人格模式又与某些特定职业存在着相关。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人人都有选择职业的机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使大学生通过主客观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水平;明确自身的优劣势,设定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使自身的能力与社会的需要达到有机的统一。
新疆这一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教育事业发展滞后,全疆31所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刚刚开始,就业形势相对乐观的5所师范院校中,80%的学校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混为一谈,专业师资缺乏或不足,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重视,近2/3的师范院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
(一)理念没有普及
从全国来看,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虽然受到一些高校的重视,但真正普及的面还不够广,新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尚很浅显,很多高校还没有给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比如喀什师范学院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几乎空白。绝大多数学生对职业要求不清楚,对自己的定位也不高,部分学生到毕业都没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和目标,认为谈人生规划过早、谈学习规划过于枯燥、谈职业规划并不现实,这些思想都充分反映了学校在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中连理念问题都没解决好。
(二)教育流于形式
从实践来看,每个高校基本都在进行一些与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教育活动,但是很多教育并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部分学校将这类教育视为“走过场”,对本教育重视不够,从而出现了一些学校只给毕业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把职业生涯规划当成了就业的“急救药”;有学校通过几次讲座来传递概念,有学校把该教育等同于就业前的集中培训等等,上述做法最终使得大多数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找工作。很显然,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质上是形式主义,根本无法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任何积极的影响。
(三)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许多高校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指导,而师资力量不足的边远地区高校甚至出现由完全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从而出现篮球专业教师担任这一课程的主讲人,因为专业理论和实战经验不足,极大降低了这一教育的效率,也达不到教育目的。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是通过自我认识和分析来确定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的,而自我认识首先可以通过测评来实现,专业人员的缺乏将使得测评缺乏一定的信度。
(四)学生认识模糊
由于高考制度对升学率的强调,在基础教育环节轻视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更不注重保护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兴趣,导致很多学生对职业世界的认识非常肤浅和不切实际,确立的生涯发展目标也不切实际。此外,定向委培、父母填报志愿也使得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缺乏探索,对职业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自己没有能力培养的要求,从而出现毕业后漂到哪里算哪里,对教师这一职业缺乏责任感和尊重。
新疆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边疆地区条件艰苦,学生素质相对较低,边远地区中小学急需大量师范类毕业生,但学生在找工作中却出现了一些或达不到社会要求或难以适应社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帮助学生尽早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学生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本文建议:
(一)开展系统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是大学生人生教育和就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从低年级开始,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大一阶段注重提高职业意识教育,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及其就业去向,引导学生初步树立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大二阶段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培养职业能力与素养,并根据职业志向拓展个人兴趣;大三阶段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职业目标,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标准;大四阶段引导学生实施自己的职业目标。总之,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教会大学生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设计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帮助学生成功就业,实现自我发展。
(二)壮大师资力量
从人生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生涯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许多关乎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如学业、职业、人生价值、婚姻等,亟待建立自我认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恰好能够帮助学生清晰的认识自己,理清职业发展方向,并为未来做必要的准备,但新疆高师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师资和经费,这源于过去的师范院校有较高的就业率,学校对此项教育不够重视。从对学生负责的角度来说,高校应对就业指导机构加派足够人力物力,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整合各种资源,安排专业教师、社团活动指导教师、外聘企业家等经验丰富的人员给学生上课,使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生不仅能理解职业的要求,树立职业认同感,还能在不同阶段为职业目标而努力,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而完善自己。
(三)合理设置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是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学校可以将生涯规划课设为必修课或限选课,纳入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之中,课程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通过课堂教学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教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优势,提升自己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达到一种教育引导的目的。在内容方面,除了介绍就业形势,还要对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引导,课堂上可以加入模拟面试、强化求职技巧、锻炼临场应变力等实践活动。
(四)加强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师范生就业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更不能只定位在大城市,而应该去更广阔的空间,如县城和乡镇的学校、企事业单位,这些地方同样可以发挥才能,学有所用,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选派大学生到乡镇学校和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中的支教等项目都是针对师范生的,毕业生应该到艰苦的地方去磨练自己,而不要只想着留在条件好的地方。
从新疆的各师范院校毕业生求职意向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去乡镇做老师,多数学生不愿吃苦和奉献,这些在择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态,其本质是价值观和理想信念问题。这虽然与市场经济中一些负面效应的影响有关,但很大程度上与其自身缺乏牢固的职业理想有关。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一种向往,以及对所从事职业应达到目标的积极追求。高师院校学校在进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它可以极大地感召师范生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
[1]潘秀丽,梁胜友.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意义[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8,(10):27-28.
[2]陆志荣,邓云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论[J].文教资料,2010,(5):194.
[3]Reardon,Lenz,Sampson,Peterson,侯志瑾、伍新春,译.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