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斌,魏小燕
(1.华中农业大学 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湖北经济学院 统计与应用数学系,湖北 武汉430205)
普及科学学习方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潘志斌1,魏小燕2
(1.华中农业大学 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湖北经济学院 统计与应用数学系,湖北 武汉43020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面临的数据与知识呈爆炸式增长,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改进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一直是高校教育改革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高校持续扩招,学习环境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着眼于如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讨论了普及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构思了实践可行的措施。
学习方法;学习效率;高等教育质量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生注册人数持续高速增长,据中国教育部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高校学生注册人数达到3054万。[1]由于持续多年的扩招与办学硬件条件的迅速改善,中国已经成功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但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相适应,自2003年以来,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不能就业,这一情况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刚刚经历了高考的检验而成功踏入象牙塔的这些新生在学习方面都已获得了一些离散的经验性的认识,但心态却不够稳定成熟。相当一部分学生尚未摆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习模式,处处依赖老师,缺少独立思考钻研的精神与勇气。多年的扩招,学生的学习基础也益发参差不齐。事实上,几乎所有学生,不论学习成绩好坏,都存在着学习方法不系统、方式单一的问题。
目前本科高校开设的课程科目繁多,大学生的学业任务沉重。很多高校考虑到学生在大四时要面临做毕业设计、找工作、考研或出国等现实问题,将课程基本上压缩到了前3年的学习中,部分专业的大一新生甚至一个星期上40多节课。这样的现状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却没有给学生合理的反思与选择的时间,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可言,他们只能成为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学习机器。
当前社会也越来越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与评估问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终体现是人才培养质量,即促进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综合培养和全面提高。[2]因此,新一轮教学评估的重心应从高校对资源的占有转向资源的使用率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3]但受教育行政化的影响,我国很多大学的治理目标出现了双重化和庸俗化的不良倾向,其本身也存在课程设置和管理方面的严重不足。[4]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是实现大学教育目标的最根本的手段。
我国《高等教育法》本科教育的学习标准强调“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提出了对“方法和相关知识”的要求,但现行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中却只注重“三基”和相关能力的获得而忽视了方法学习,这是本科教学的一个严重缺失。[5]虽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呼声一直很高,但目前绝大部分的高校仍未开设《学习方法论》这门课程。而现实的情况是广大学生渴求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却不得其门而入,甚至有些学生一直读到博士阶段才发现因为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而在做研究时感到力不从心,于是不得不重头再来,可惜为时晚矣。
可以说学生学习不好的原因是不会学习。托夫勒就曾经预言:“未来的文盲不是那些没有知识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对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的归纳总结与应用,它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科学发展史说明,全部科学,说到底是方法问题。[5]科学的学习方法对高等教育中涉及的各个对象特别是学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它能帮助大学生做到以下重要的几点:
(一)正确选择人生方向,增强学习动力
帮助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理想,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达到国家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正是科学学习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心理学的期望理论证明,大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学习效果的优劣,根本上取决于学习者学习目标的大小、学习动机的强弱以及对科学学习方法的认知与掌握程度。
(二)增强终身学习意识,养成自我反思习惯
学习方法论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论述了“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的强大生命力。在终身学习信念的指引下进行自我反思,正确选择人生道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正是科学学习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思考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思考是深层学习者区别于表层和浅层学习者的主要特征,[6]反思学习是深层学习的一种策略,对学习过程中的认识、学习方法与考试等进行反思,可达到总结、改进和提高的效果。
(三)优化自主学习策略,增强研究学习能力
可以说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的方法,而学习的策略设计则是从长远的未来出发,对学习的主要方面进行设计,它实际上是一个关于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选择过程。[7]现实的情况是大学生学习策略使用的总体水平不容乐观,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淡薄,学习策略普遍缺乏。[8]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学术性是其区别于基础教育的最显著的特性,这意味着大学生必须转变学习方式。但由于受早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影响,我国大学生自主学习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9]
(四)为后续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的任何阶段,所有专业所有课程都需要好的学习方法。因此,针对大一新生开设学习方法论课程,将对所有后续课程产生显著的正迁移作用,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完全有兴趣的不到30%,[10]这是造成目前大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只有学会了科学的学习思维方法,学生才会想,才敢想,才敢做,这有助于学生提高工作创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教师备课授课不应只重视教法,而且还应具备有关学法方面的指导内容,从而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基本技能。
高校应落实《高等教育法》的标准规定,将方法学习作为大学生学业标准的一项基本要求引入到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之中,设置一门全校性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学习方法论》,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是最直接也应该是最有成效的方法,同时可以让高校在新一轮的教学评估中抢占先机。
另外也可以邀请专家授课,举办论坛形式的系列讲座,就某专题展开讨论,促进学习方法论的学习风气;[5]可对每门核心课程都提出加强学科方法论教学的要求,还可按专业门类或学科大类为对象研究和建设某类专门人才的方法论教学体系。[8]
要普及科学的学习方法,首先需要培养这样的师资人才。学习方法论的内容涉及到很多学科知识,目前高校这方面的师资普遍缺乏,这也是学习方法论这一课程没有广泛开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方法都需要全校特别是教务部门的协调安排,对绝大多数高校而言,短时间之内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在这种情形下,需要低年级的公共基础课老师特别是像数学与外语老师注意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引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但自学并不是简单的独立学习,而是以自我为主体与外界对话的一个过程。[11]学会如何自学,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是指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12]要培养学生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会自学,不断获取知识,增强时代适应性。
(二)注意与学生的反馈交流,给他们预留思考的时间
在理论知识学习型为主的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一讲到底的做法,把教师精讲与学生间研讨、师生间的交流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经历一些必要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必须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才能生成与发展,全面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必须让学生有机会经历各种思考过程。所以应该根据学生认知基础、教学内容进程,设计合适的活动,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体验、领悟、发现、思考、欣赏、创造、形成意识、发展能力。[13]
(三)注意与具体学科知识的结合,以适用为原则
学习方法其实有很多,但是不同方法的适用内容却不尽相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所讲内容,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辅以合适的学习方法的讲解和提示,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教与学的双重效果。因为方法论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也有其自身规律,也要遵循由浅入深的顺序,也就是说,与学生讲解科学学习方法也要难度适中,符合本科生的学习水平和实际需要。
总之,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学习共同体通力合作,[11]高校管理者与教师要以新一轮的教学评估为契机,对大学新生普及科学学习方法,使其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助其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研究与学习手段,获得一个良好的学习开局,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铺垫,从而促进教学相长、学生就业、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与社会的和谐。
[1]教育部.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42/info1261558107325142.htm.2010-02-07.
[2]赵川平.重视学生学习成果研究提升高等工程教育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9,(7):90-91.
[3]魏红,钟秉林.重视学生学习效果改善教育评估效能[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16-19.
[4]李卫东.基于大学生学习机制的大学治理结构[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5,(5):83-86.
[5]于永华.方法学习:本科生学业标准的重要内容[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0):86-89.
[6]王金瑶,来明敏,朱淑华.大学生学习层次性及其提升[J].江苏高教,2009,(3):76-78.
[7]顾怀良.当代大学生的十大学习观[J].江苏高教,1995,(3):59-60.
[8]马丁,郑兰琴.大学生学习策略现状及学习方法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6):39-44.
[9]赵俊峰,崔冠宇,彭雅静.大学生自主学习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4):60-63.
[10]刘连龙,徐丹,何山.大学生专业兴趣调查及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116-120.
[11]王向华.学习的意义及其实现——对话视野中的学习观[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2):19-24.
[12]汪建华.略论大学学习开局与学习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7,(9):61-62.
[13]王跃红.大学数学教育的偏差与调整对策[J].大学数学,2009,25(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