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隐喻的认知及其翻译

2010-08-15 00:52:14张永花廖红燕
关键词:通感触觉相似性

张永花,廖红燕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外语学部,湖北 武汉 430074)

通感隐喻的认知及其翻译

张永花,廖红燕

(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外语学部,湖北 武汉 430074)

本文简要地定义了通感隐喻,指出通感隐喻作为一般隐喻的特例,其认知符合一般隐喻的认知原则。通感隐喻的翻译要尽可能多地传达出原文的“值”,保留并传达原文的通感美。

通感隐喻;感受;认知;翻译

一、通感隐喻

在隐喻理论中,Lakoff和Johnson等人的映射理论被认为最为典型。该理论认为隐喻涉及两个处于不同领域的概念,通过映射,属于某一领域的特征被转移到另一领域,其实质是借助源域与目的域之间的相似性,根据一类事物的特征去理解与体验另一类事物。从认知的角度考察,映射是思维的方式在不同的事物间通过联想创造出相似性,从而把两种事物关联起来。但如果两个领域间的映射不是发生在一般概念领域而是发生在两个不同的感官感觉域间,其相似性为两个相异感官上的相似感受,此时的隐喻就是通感隐喻。(邱文生,2008-03)

通感隐喻的发生学与人类的生理——心理反应机制密切相关。当感官受到刺激就会产生相应的心理感受,而人体器官彼此相连,这种心理感受就会被传递给其它感官,产生感官域间的联接,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联觉。(周榕,2001-02)不同感官对同一刺激产生的心理感受趋于一致,表现为共有的外在表征,如:her warm smile…set me at east(《新编英语教程》学生用书3第14页)。warm(温觉)修饰smile(视觉),优雅的微笑刺激了读者的视觉神经并产生美好的心理感受,由于生理结构的相通性,视觉神经将这一感受传递给温觉神经,使温觉感官也感受了到了这一愉快的感觉,从而完成了视觉域到温觉域的映射,形成通感隐喻。

二、通感隐喻的认知

无论是从隐喻认知的一般规律,还是从束定芳教授(2002-02)关于隐喻认知的三大要素来看,通感隐喻作为隐喻的特例,都具备隐喻认知的各要素。为更好地理解通感隐喻,本文参照束定芳教授的语义冲突、相似性作用和双重影像来认知通感隐喻。

汉语中有甜美的嗓音、温暖的笑容、冰冷的话语等说法。“甜美的”、“温暖的”、“冰冷的”用来修饰嗓音、笑容和话语,违背了人们对嗓音、笑容、话语的特征的一般性认识。此语义组合出现矛盾,产生了句内语义冲突。语义冲突也是通感隐喻的基本条件,没有语义冲突,就没有看似不合理实则合理的隐喻意义。

亚里士多德说隐喻应当从有关系的事物中取来,可是关系又不能太明显,只有具有一双慧眼才能看出两者间的相似性。刘雪春(2001)提出隐喻的感官相似性和超感官相似性,李佐文和刘长青(2003)提出的客观相似性和主观相似性以及Chesterman(1998)提出的触发相似性和归属相似性都是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王文斌,2007)通感隐喻中的相似性是心理相似性,因为它的产生是外界作用于人的感官所产生的主观世界属性之间的相似性,具有隐性的特征。当机体某一感官受到刺激产生某种感觉,经由感官间的联觉作用,其它感官也会获得相似的感受。如朱自清的经典名句: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摘自中学语文课本 《荷塘月色》)作者用视觉形象“缕缕”和听觉形象“渺茫的歌声”来比喻嗅觉上的“清香”,实现由视觉美和听觉美向嗅觉美的转移。远处幽扬的歌声让人沉醉而安宁,这种愉悦恬淡的感觉经过生理——心理认知作用传送到嗅觉神经,嗅觉感官也产生相似的感受,一如这淡淡的荷香。这种心理感觉上的相似性不是“慧眼”能看得出来的,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领略得到,也正是这种神奇的相似性表达了作者对荷花清香的奇特感受。

隐喻语言之所以精妙是因为它具有双重影像(double images),双重影像是隐喻生动的源泉。(束定芳,2002-02)通感隐喻虽然描述的是心理感受,但仍可显现出双重影像,只是这里的双重影像并不是物理的 “可视影像”,而是用 “心目”(spiritual eyes)才能看到的心理影像。例如:

Music,when soft voices die

Vibrates in the memory

Odors,when sweet violets sicken

Live within the sense they quicken

(Percy Bysshe Shelly:Music,when soft voices die)

当我们读到soft时,心里马上涌出一种抚摸柔软的丝绸给我们的触觉带来的美好感受。soft(触觉)修饰voices,触觉上的美好感受通过感官上的联动转移到听觉,使我们的听觉也产生类似于触觉的主观感受。同样地,sweet(味觉)给我们以糖果的香甜之感,这种感觉经由生理——心理机制的作用,映射到视觉violets,使视觉产生与味觉相似的愉悦的心理感受。这里触觉上的美好和听觉上的愉悦、味觉上的香甜和视觉上的美丽都是通感隐喻中的双重影像。正是有了这种双重心理影像特性,才使得原本属于某一感官域的感受特征转移到另一感官域。这种具有总体共性的双重心理影像看似矛盾,却和谐共存。读者如果加以思索,一旦明白其中的道理,就能有所领悟,从而感到愉快,(罗念生,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也才能体会到通感隐喻的无穷乐趣。

三、通感隐喻的翻译

从严复的“信、达、雅”,到鲁迅的“求其易解,存其丰姿”,到钱钟书的“化境”,到傅雷的“神似”,再到新近从外国引进的“等值论”,关于翻译标准的争论在中国已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但翻译作为一种语际转换活动,作为一项信息传播活动,具有共同的特质,即原文文本所包含的“值”。翻译时译者要尽可能多地将原文中的“值”传达出来,要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和保留原文美感。通感形成于认知范畴中的相异感官域感觉特征的映射,通感隐喻形成于语言范畴中的语义超常规组配。认知域的通感通过语言这一介质呈现出来的“陌生化”是通感语言的特质“值”。在翻译通感隐喻时,译者须尽可能多地将这一“陌生化”的“值”呈现给读者,让读者体会到原作者的感受。故在对通感的翻译中应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文的陌生化特征,将原作者通感中的审美价值传递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够透过译文看原文,去体验源语通感美的存在。(邱文生,2008-03)那么通感隐喻到底该如何翻译呢,下面试举几例以作说明:

例如:For the life of her smile,the warmth of her voice,only cold paper and dead words.(Edith Wharton:Ethan Frome)

译:没有了她的活泼的笑容,没有了她的温暖的声音,只有冷的纸和死的字!(吕叔湘,译)

作者因为“她”的离去而伤心欲绝,不能自已。曾经的甜蜜已不复存在,她的活泼的笑容、温暖的声音都已成为过去,只能回味。“活泼的”和“温暖的”通感的运用表现出她的好以及作者对她的眷念;而留下的“只有冷的纸和死的字”,纸本无冷暖,字亦无生死,但一“冷”一“死”传神地表达出作者的心痛之情。温觉(warmth,cold)向听觉、视觉的映射,创造了神奇的通感心理意象性,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诗意。

再 如 :She says sharp to him,“Why are yo’ looking so bleddy black for? ”(Allen Sillitooe:On Saturday Afternoon)

译:她说话很尖刻:“你好死赖活地斗气为的什么?”

sharp(触觉)用来修饰says,通感转义为听觉,译为尖刻,指她说话不留情面,准确且形象感十足。

又如:…could not disturb the soft quietude of the valley;the rain and the rivulet mingled with one another,and the liquid note of the blackbird fell upon….(Daphne du Maurier:Rebecca)

译:……,但这却惊扰不了山谷的静谧;雨声和溪水声交融在一起,画眉的婉转的曲调在湿润的空气中回荡着,……。(陆乃胜,译)

天空黑云密布,阴阴沉沉,但雨声却丝毫也惊扰不了山谷的幽静;雨声和溪水声交融在一起,和着画眉婉转的歌声在空气中回荡。好一副清新的美景!译者虽然没有译出soft,但读至此处,依然能感受到由听觉向触觉转移的清新舒适的心理感受。画眉的歌声婉转悠扬,如同潺潺流水,唯有用liquid一词才能更生动形象地实现由听觉向视觉的映射,使读者获得美的感受。

四、结语

作为隐喻特例的通感隐喻指的是相异感官域之间的映射,其相似性表现为不同感官的相似感受。通感隐喻具有一般隐喻的认知要素和功能,可以从不同侧面加以认知分析,从而更能明确通感隐喻的一般认知性特点。通感隐喻的翻译也遵从一般翻译原则,那就是要尽可能多地将原文文本的“值”传达出来,使译文尽可能地向原文靠拢,更准确地保留原文信息和美感。

(注:本文系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教研课题“翻译理论与技巧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资助项目)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束定芳.论隐喻的动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3]周榕.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4]邱文生.文化语境下的通感与翻译[J].中国外语,2008,(3).

[5]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修辞学[M].三联书店.

[6]朱明炬,谢少华,吴万伟.英汉名篇名译[M].译林出版社,2007.

[7]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通感触觉相似性
说通感
中华诗词(2023年4期)2023-02-06 06:06:00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海外星云(2021年6期)2021-10-14 07:20:42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20
食的触觉
特别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20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中华诗词(2018年2期)2018-06-26 08:47:32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中华诗词(2018年1期)2018-06-26 08:46:44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触觉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研究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