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回炉”就读的人力资本解释

2010-08-15 00:52:14赖德信
关键词:通用性专用性存量

赖德信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师研究中心,北京 100045)

大学生“回炉”就读的人力资本解释

赖德信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师研究中心,北京 100045)

大学生“回炉”就读是指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职业性再教育。本文利用专用性人力资本和通用性人力资本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专业专用性人力资本、专业通用性人力资本存量不足是引起大学生“回炉”就读的真正原因。专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主要是由于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薄弱、办学理念陈旧等因素造成的,学校缺乏未编码知识教育则是引起大学生专业通用性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直接原因。基于这些发现,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大学生“回炉”就读;专用性人力资本;通用性人力资本;职业性再教育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媒体纷纷报道,[1][2]有的刚刚考上了大学的准大学生并没有去学校报到注册,而是选择上技校;也有的大学生毕业后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到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我们不妨将大学毕业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简称为大学生“回炉”就读现象。显然,从直观上看,大学生“回炉”就读现象的背后是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大学生失业问题日益严重,所以大学生“回炉”就读是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背景下的一种无奈选择。

我国高等教育自从1999年扩招以来,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639.49万,毛入学率为24.2%,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跨入大众化教育阶段。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了611万,从2001~2009年间,毕业生人数增加了496万,然而就业率却从2001年的82%下降到了2007年的70%,按照2009年74%的一次就业率,2009年611万毕业生中就有158.9万人在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30万,比2009年增加19万人,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仍然突出。[3]从上述数据分析来看,大学生就业困难似乎可以解释大学生为什么会“回炉”就读,但本文认为,这只是问题的表象,在其背后则隐藏着深层次原因。下面就利用专用性人力资本、通用性人力资本理论对此展开分析。

二、大学生“回炉”就读:人力资本解释

(一)专用性人力资本(specific human capital)与通用性人力资本(general human capital)

自从舒尔茨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一篇名为《人力资本的投资》的演讲之后,“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就广泛出现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也引起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极大兴趣,并形成了一股人力资本研究的热潮。从此,人力资本理论就成了教育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和技能,人力资本可分为通用性人力资本 (general human capital)和专用性人力资本(specific human capital)两大类。贝克尔(1964)首次提出了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firm-specific human capital)概念,[4]从企业培训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开创性的论述,认为企业一般培训的作用在于形成企业通用性人力资本,而企业特殊培训的作用在于形成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企业通用性人力资本是指那些广泛运用的活动中具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它并非专用于某个企业,而是对其他企业也适用,所以在企业之间的转移成本较低。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是指能更多地提高本企业生产力的知识和技能,专用于某个企业,换言之,如果离开了这个企业环境,其价值会大大降低。因而,对于人力资本来说,专用性就是雇员在某企业工作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所形成的特殊知识和技能,这些特殊知识和技能的拥有者一旦辞职或解雇,其拥有的特殊知识和技能就会大幅度贬值。

舒尔茨认为,教育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大学教育也不例外,并且大学生通过接受大学教育既可以获得专用性人力资本,也可以获得通用性人力资本,所以家长不惜一切代价对子女进行大学教育投资,以期望获得相应的回报。然而当前大学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但其专用性人力资本不足,而且其通用性人力资本也明显不足,以至于一些大学生需要“回炉”就读。

(二)大学生“回炉”就读:专业专用性人力资本(majorspecific human capital)解释

专业选择意味着学生接受从过去通用性人力资本培训(基础教育)转向现在专用性人力资本培训(专业教育)。通过专业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在本领域就业所需特殊知识和技能,从而就获得了该领域专业专用性人力资本 (major-specific human capital)。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想在本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超过竞争对手,就必须有自己雄厚的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firm-specific human capital)存量。[5]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则是通过企业职员所拥有的专业专用性人力资本来体现,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对职员进行专门培训,另一方面还需通过外聘具备更多专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存量职员,以节省更多的培训成本。专业学习中所形成的专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究竟对大学生就业起到多大作用呢?孟大虎(2005)引用Grogger和Eide对6种大学专业和读大学前后能力变化这两个变量对大学生工资贴水的影响研究,以专业专用性人力资本视角解释了大学生就业为什么偏好专业对口。①他认为不同专业使大学生具备了不同的技能,天赋能力和大学前教育所获得的能力对大学生工资变化没有影响,而大学期间所获得知识技能的变化(以专业分布的变化来衡量),则对工资水平增长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甚至当大学生总体工资水平很低时,不同专业工资贴水仍然有很大差异。[6]但是这种情况与我国现实的就业情况相去甚远,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工资与专业的联系似乎不是十分紧密,比如学电力专业的毕业生没有去电力部门而是去了水利部门工作,学金融专业的学生不去金融部门工作而是去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等等。这些人并没有因为其专业不对口而影响工资、奖金,甚至还与那些专业对口人员工资相差无几。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人才市场的供不应求,尤其是专业高素质人才比较匮乏,即使对一个非专业人员来说,只要他(她)好学,经过一段“干中学”(learning-by-doing)的过程,也基本能胜任该工作。但这样的长期结果造成了专业人员渐渐地失去了其原有的专业知识和新“专业”人员不专现象。反过来,这种劳动力市场专业的扭曲现象又使得在校大学生错误地认为专业好坏一个样,有没有专业也一个样,于是在校期间就不踏实地学习专业知识,这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造成大学生专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存量不足。这种恶性循环在我国大学扩招早期阶段、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不十分突出时并没有显现出来,但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这种恶性循环日益加剧,其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就业环境恶化,就业压力急剧加大。

在当今就业形势下,仍坚持认为“有没有专业一个样”看法的人不多见了。目前企业招聘人才时不但要求应聘者专业对口,而且越专业越好。大学生专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存量的多少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当考官问到有关专业性问题时,求职者并不能给予很好的回答,甚至回答得很不专业;而对于非专业性问题,求职者反倒对答如流,这样的情况对于企业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必须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回报。面对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当的两个大学毕业生,企业自然会录用专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存量更高的毕业生,因为专用性人力资本存量高的毕业生不需要参加更多企业专门培训,就能在短时间内进入工作状态,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价值。但不是说专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存量低的毕业生不优秀,而是相对于该企业来说专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存量高的毕业生来说更合适。其结果是,专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存量低的毕业生不是失业就是推迟就业。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想在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更多专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存量。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生专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个专业课程犹如一个盛宴之菜肴,菜肴搭配好坏将直接决定了这个盛宴举办成功与否。与此相似,课程设置合理与否也将影响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好坏。现在我国很多高校,甚至著名高校都存在着某些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现象。比如有些专业课程随着时代的变迁明显落后,也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这些课程学生不爱学,老师也不愿教,既耽误了老师时间,也浪费了学生精力,这些课程应该进行调整。还有有些院校专业课程面涉及太广,而有些真正专业核心课程却没有开设。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其核心课程之一的劳动经济学,还有管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无法开设。可想而知,这么重要的课程都没有开设,这样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也不会专业。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培养出来的专业人员不专现象的发生。同时应增加一些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课程,做到与时俱进;2.专业师资力量薄弱。还是拿盛宴作例子,专业教师就像厨子,菜肴好坏关键在于厨子手艺高低。某个专业发展好坏关键看这个专业有没有专业学术带头人,一个好的学术带头人能带动本专业继续向前发展,还能培养一批骨干教师,有了雄厚的专业教师队伍,对于培养专业性人才就有了根本保障。目前有些院校专业师资队伍明显不足,比如法学、电子商务等。就电子商务来说,电子商务专业是随着我国电子网络技术发展,满足现代经济发展需求而新设立的一个专业。由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前景良好,近年来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该专业,但是本专业对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都很高,而有的院校不但专业教师人数不够,更关键的是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没有达到这种要求,在这种师资力量水平下很难培养出具有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学生;3.办学理念落后。目前教育办学理念深深打上了我国的传统几千年文化的烙印,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知识的实践运用。正是基于以上原因,使得部分未就业或就业不理想的大学毕业生做出“委身”于职业性技校进行再学习的选择,以求一技之长,增加自身的专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存量,为未来的职业再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大学生“回炉”就读:专业通用性人力资本(majorgeneral human capital)解释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和认识的总和,是已被人们所占有的;而信息通常总是客观的,无论人们是否认识和占有它。知识可以分为一般知识和专门知识两大类,这是指知识的专门程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下,根据知识的表达传递性及传递机制,可将知识划分为编码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未编码知识(tacit knowledge)。[7]

编码知识原意是显明型的知识。它是指科学的知识、书本上的知识,可以用正式的语言文字、数学公式、图表符号等将它们记录下来,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进行转让、传递并分享。编码知识是经济增长和企业创造的重要资产,如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以及企业的设计、程序、工艺流程文件、客户数据库、规章制度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编码的方式在不断改进,编码的速度在加快。而计算机革命,特别是数字技术革命,使得知识的编码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组织间、地区间、国家间传递的难度越来越小,知识传递的交易成本也相对较低。编码化程度越高,知识被学习、模仿和应用的可能性就越大。

未编码知识来自于主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源于经验,与特定时间、地点相关联的,难以用正式的语言文字、图像符号、数学公式等各种编码(code)进行记录和传递,它是隐含型的知识。未编码知识的传递也可以进行,只能通过相互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沟通或交流,通过练习、领悟和模仿进行。在知识体系中,经验性、传统性的知识的重要性并不能忽视,它甚至是现代企业创造的基础与起点。对于企业而言,未编码知识往往具有较强的专用性,甚至成为该企业或组织的核心能力,别的企业难以获得和模仿。

按照上述知识的分类,我们也可以把大学里所传授的知识分为编码知识和未编码知识。在各专业中所学的知识就是编码知识,可以通过书本,用正式的语言文字、数学公式、图表符号等将它们记录下来的科学知识,构成了专业专用性人力资本(major-specific human capital)。未编码知识是指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也没有正式的语言文字、数学公式、图表符号等记载下来的知识,构成了专业通用性人力资本(major-general human capital)。这里所说的专业通用性人力资本是指在同一专业中通用的知识,比如教师,其专业通用性人力资本是指不管教哪个学科的教师,必须遵守一些作为一个教师的师德、品德和学术道德等知识,这些未编码知识通过各专业书本是学不来的,而必须是通过体验、领悟和模仿来学习,对于所有老师来说都是通用知识。学好未编码知识对于学习专业知识也大有裨益。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多是现代型知识人才,传授的是编码知识,尤其是高科技知识,而现今很多学校却忽略了未编码知识的教育,其直接结果就是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只会做事不会做人,缺乏敬业精神,从而导致了大学生专业通用性人力资本存量不足。在现代社会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依然是大学的主要职能。[8]高等教育中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知识主要是显性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以后的就业能力提供了保障。然而,高等教育的功能不应该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学生的品德和人格的培养不是单纯地依靠显性知识的传递就可以完成的。事实上,教师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个人品德对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比课堂说教要大地多。[9]俗话说“言传身教”,“言传”即为编码知识,“身教”即为未编码知识,说明了学校不但要传授编码知识,还要传授未编码知识。然而,现实大多企业在招聘人员中不但看重个人的专业素养,也关注专业以外的知识,比如应聘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和良好的个人品德等未编码知识。现代分工日趋细化的企业里,过去个人英雄主义时代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企业团队合作。所以,一个没有良好个人品德、良好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的人很难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之际,出现大学生“回炉”就读现象,这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真实写照,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本文认为专业专用性人力资本、专业通用性人力资本存量不足是引起大学生“回炉”就读的真实原因,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薄弱、办学理念陈旧等因素是造成大学生专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关键所在;学校缺乏未编码知识教育是引起大学生专业通用性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直接原因。如何解决大学生出现专业不专现象、加强大学生未编码知识传授,也就成了如何解决大学生专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存量、专业通用性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问题的关键。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国政府和学校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高等院校要合理地安排好专业课程设置,做到一切符合新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满足学生需求。对课程结构把握不能停留于表象,而应深入到课程结构的实质,建构“范围”和“深度”这两个维度。在后现代主义知识观的影响下,课程组织要开始打破学科之间的森严壁垒,并不再刻意设置“生活知识”与“学科知识”的界限,而是将越来越多的“叙事知识”、“民俗知识”、“个人知识”和地方性知识融入知识领域。[10]关键的是,学校要调整办学理念,做到以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加强与社会的联系,逐步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真正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专业人才,提升大学生专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存量。同时,学校要加强未编码知识教育,一方面,让大学生多参加一些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不要让社会实践流于形式,而是真正把教学活动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另一方面,加强学校辅导员制度建设,赋予辅导员更多责任和义务,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习计划,积累更多的未编码知识,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

(二)加大高校师资力量培训投入,控制学校发展规模。一所学校能否培养出高质量人才除了良好校园硬件设施作保障外,更为关键的是要有一流教师。一流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一流学生。目前我国多所著名学府提出建立世界一流学校的口号,其根本就是先建设好一流教师队伍。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投入,保障学校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同时还要控制学校发展规模,严禁学校盲目扩招。我国提出高校“211工程”以后,国内出现了一股高校合并之风。高校合并无疑对于扩大学校规模经济、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部分学校借助高校合并之风,行着高校扩招之实,不顾自身现有教学条件,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超出了学校规模经济招生人数,反而出现学校规模递减的现象,既浪费了国家资源,又降低了学生培养质量。

(三)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工人尤其是高技能员工短缺情况特别严重。在近1.4亿城镇企业现有职工中,技术工人只占50%,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比例又极低,只占约5%,中级、初级技工比例分别为30%和65%,而发达国家此相应比例分别为35%、50%和100%。[11]在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依然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的情况下,对于技术工人却是需求大于供给。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工人短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为了掌握一门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技能,一些大学生毕业生选择了重新回到技校再学习是专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结果;另一方面,这个现象反映了大学生就业观念趋于理性,已经开始冷静地从市场需要出发进行择业和进修。对专业理论知识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较弱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恰恰是“回炉”学技能、增添个人就业竞争力的好时机。大中专毕业生“回炉”技校并非中国特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存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回炉”选择职业性再教育现象将变得更加普遍。它进一步反映了我国职业教育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也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背景相迎合,职业教育将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大学毕业生“回炉”既可以缓解我国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又可以为大学生将来更好地就业做好充分准备,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把职业教育被提升到战略地位。

注 释:

① 这6种专业-职业匹配程度分别为:医学(80%)、计算机(75%)、教育学(超过 50%)、工程学(50%)、生物学(35%)、人文学科(35%)、数学(30%)、社会学(27%)。

[1]大学生回炉,谁之过?[N].人民网,2005-09-19.

[2]大学生“回炉”中专学手艺[N].新华网,2006-08-18.

[3]以上数据来源:教育部2001~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2001~2009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文件.

[4]Becker,Gary.S.,Human Capital[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64.

[5]苏树厚,等.基于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5,(11).

[6]孟大虎.大学生就业行为探究:专用性人力资本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5,(8).

[7]肖渡,等.知识时代的企业合作经营[M].北京大学出版,2000.

[8]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9]胡平杰.高等教育中隐性知识的传递:师德与学生人格塑造[J].当代教育论坛,2006,(4).

[10]李波.对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6,(1).

[11]张凤林.中国企业的技工短缺:原因分析与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4,(27).

猜你喜欢
通用性专用性存量
Improving polyp detection at colonoscopy: Non-technological techniques
存量时代下,房企如何把握旧改成本?
房地产导刊(2020年5期)2020-06-24 06:14:06
横向并购对公司资产专用性投资的影响
市场研究(2018年10期)2018-11-06 07:33:22
基于元模型的通用性列控仿真平台基础环境研究
铁道学报(2018年5期)2018-06-21 06:21:06
抛丸机吊具的通用性设计以及抛丸器的布置
吉林存量收费公路的PPP改造
中国公路(2017年5期)2017-06-01 12:10:10
腐败存量
东西南北(2015年9期)2015-09-10 07:22:44
公司治理、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
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齐步走
中国卫生(2014年7期)2014-11-10 02:33:10
汉语教材编写的本土化特征——基于《汉语教科书(1954)》与通用性教材、“一本多版”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