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民社会与舆论引导

2010-08-15 00:52刘祥平
关键词:舆论公民国家

刘祥平

(贵州民族学院 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论公民社会与舆论引导

刘祥平

(贵州民族学院 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公民社会在中国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由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制约着舆论引导,所以公民社会的出现要求舆论引导应更多地体现尊重民意、执政为民的思路。

公民社会;舆论引导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加快了步伐。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获得大幅度发展,与之相伴随的是社会力量迅速崛起,突出表现为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商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不断成立与壮大。公民社会在中国开始了萌芽和发展,对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善社会管理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监测环境的社会瞭望者,新闻工作者应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变化,并相应地调整其工作方式和内容,从而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所赋予的舆论引导重任。

公民社会在中国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纵观历史长河,对中国社会而言,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使得统治权力高度集中成为一种文化积习代代相传。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表现为缜密甚至残酷的思想控制。“君权神授”、“真命天子”这些美化皇权的说法禁锢着民权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而当民意一旦和皇权产生冲突,封建君主往往会使用手中的权力压制民意,甚至不惜杀戮生命以维护皇权的权威,如满清时期的“文字狱”残酷迫害知识分子以求统治的稳固,其中不少是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造成的冤狱,荒唐至极。至于作为官报的邸报,其稿件在发布之前须经严格的审查,凡不利于封建统治的稿件一律不得见报;至于民间小报,在宋代严加禁绝,在明清虽获得合法地位,但稍有违于官方意志便会遭受重罚,一些报人因此而被统治者处死。这些残酷的思想控制措施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不折不扣的“奴才”文化。在这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中,舆论民意没有表达的途径,被皇权残酷地压制着。

社会向文明先进的制度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当历史的车轮前进到1911年时,辛亥革命爆发了,在制度文化层面推翻了封建专制、建立了共和体制。但其局限性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没有彻底清除掉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影响,导致复辟的丑剧很快又上演。这颗封建专制主义的毒瘤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影响实在太深,就是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未能将其彻底清除掉。所以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建立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但由于思想文化建设未能跟上,再加上几千年来的文化积习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导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仍然在中国产生恶劣影响,中国历史上残酷、落后的一面在共和国又再次上演。当毛泽东实行计划经济时,国家是至上的,国家权力至上,国家利益至上,一切服从国家,一切资源都是国家掌握,人民没有任何资源和任何财产。国家社会是一元化的,此时的中国有国家无社会。弊端很快就暴露出来了:党、国家和人民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原因很简单,就是国家根本没有力量也不可能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社会有其相当独立性,社会问题有时需要社会自身力量去解决。

历史继续往前发展。党和国家的领导意识到错误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建立。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国家在经济领域内向社会归还一部分权力以期搞活经济,企业家可以自由投资,自主进行管理、生产,劳动力可以在社会上流动,商会、工会、消费者协会等社会组织纷纷成立,社会在经济领域开始自主化,这种自主空间的出现打破了国家社会一元化的状态,使得社会通过市场经济相对脱离国家,有了一定的独立性。虽然目前我们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特别是参与国家的意识还是比较薄弱,还没有完全形成公民社会,但很多事件已表明公民意识的觉醒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如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志愿者纷纷前入灾区救灾,各种社会组织如基金会等也慷慨解囊,使得这次救灾活动有很好的效果,解决了很多问题,也让世人看到了社会的力量。又如孙中界的断指抗争,加上新闻媒体的支持,社会舆论最终迫使政府承认错误,整个社会对“钓鱼执法”的诘问和抗争不仅帮助孙中界赢得了人格尊严和公民的权利,还标志着公民权利意识的普遍觉醒。这使得中国的公民社会出现了曙光。

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制约着舆论引导。社会作为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其主要功能便是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空间和机会。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产生了国家,这是一个成长于社会之中而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以暴力或合法性为基础的权力机构。它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它能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有一系列强制机关如军队、警察、监狱等保证这种权力的实现。在中西方,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迥然不同。中国由于历史文化传统长期处于家国不分的状态,这使得社会长期处于国家权力的笼罩之下,国家政治权力覆盖了社会的一切领域;西方由于公民社会的发达,社会与国家逐渐分离甚至二元对立,社会有相当的力量保护个人的利益不受政府的侵害。因此西方政治学家很注重研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他们认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大约有这样4种类型。第一种是“强国家-弱社会”类型。这种模式又被称为科层式集权主义,其特点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且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取消或大大降低了其他组织力量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种是“弱国家-强社会”类型,国家的行政能力较低,科层官僚机器常常是以个人关系为基础,专业知识不够,缺少财政资源,而社会的力量却与国家机器同样强或比国家更强,类似于种族、部落的传统力量占据着支配地位;第三种是“强国家-强社会”类型,国家的行政能力很强,但社会群体的自主力量也很强;第四种是“弱国家-弱社会”类型,人们常用一盘散沙来形容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国家缺少发达的官僚系统,甚至也缺少为现代民族国家所必需的社会基础。[1]显然,中国属于第一种模式,国家政权力量过大,承担着许多原本应属于社会的功能,而社会的自主性很低,依附于国家而存在。

舆论引导主要是指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来引导社会舆论,从而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指导和规范,将其引导到一定方向上来。由于社会舆论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古今中外的统治者莫不想尽办法对其进行干预和控制,以求得自身的长治久安,尤其在危机事件出现后,由于各种社会矛盾可能因此激化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政府对舆论的控制会更为严格。舆论引导具有阶级性,即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显示出来的思想倾向,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统治阶级凭借它所占有的国家机器,利用各种政治权力对社会舆论的各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控制,用本阶级的思想主导社会舆论,以期进一步巩固其统治地位。马克思因此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这样我们便不难理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会采取一套严格的控制、防范措施来压制和阻止近代报刊的出现,就算报刊产生了,这些统治者也会用尽各种手段使报刊成为权力的附庸,为封建统治服务。因此违背官方意志的报人被残酷处死的事件时有发生。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中国,社会自主力量过小、国家政权力量过大的历史传统导致舆论引导就是舆论一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建设社会主义。顾名思义,社会主义就是以社会为主义,以社会为本位,是相对国家主义而言的。因此党和政府应下放一些权力给社会,培植社会组织,依靠社会的权力来低成本、高效率地管理好社会和国家,反映在舆论界就是允许新闻媒介成为民意代表,为民众的疾苦和利益大加呼吁,这正符合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可由于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国家大力改造社会,国家权力对社会的渗透性和覆盖性比先前任何历史时期都要强。这样的后果之一便是民意和舆论受到国家政权的压制,与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而相违背。1953年的批评梁漱溟运动是毛泽东对不同意见的一次摧残,开启了“言禁”之风。随着阶级斗争扩大化,一大批党的诤友和很多人民群众由于种种原因被划为资产阶级或反党集团,其言论自由被限制、被取消,许多悲剧由此产生。这种“舆论一律”的做法得不偿失,虽然维护了主流舆论,但却堵塞了言路,扼杀了民主,犯了“左”的错误,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一场灾难。但由于社会缺乏组织和力量,党和国家政府的错误也无力纠正。历史证明只有发展公民社会,让社会力量来监督政府,让新闻媒介发出人民的声音,才能有效防止政府滥用权力,才能使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以实现。

公民社会要求舆论引导应更多地体现尊重民意、执政为民的思路。今后的发展和建设应以社会为本位,国家应提高社会的自主能力,允许公民自由结社,允许新闻媒介自由发出人民的声音,将“舆论一律”改为“舆论不一律”,充分认识到舆论引导就是对“不一律”的多元社会舆论进行恰当的引导,使“不一律”的舆论向主流舆论转化、汇聚。

在舆论引导中要体现尊重民意和执政为民,政府就要注意满足公民的知情权。知情权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人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主要就是指保证公民知悉、获取官方信息的自由与权利,这是政治民主化的一种必然要求和结果。人类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及时了解周围世界的真实情况。了解了客观世界的最新信息后才能明辨方向,认清形势,才能使自己的举措跟上时代的潮流,符合社会的需要。如果公民的知情权不受尊重,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等真实情况处于蒙蔽状态,那只能说国家垄断了信息,这就是国家至上和国家主义,同时也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就只能是一句空口号。连周围世界的真实情况都不能知道,怎么能参政呢?所以在现代民主和现代文明的推动下,尊重公民知情权已成为一种趋势。从世界范围内看,在政治民主程度比较高的国家,公民的知情权都受到充分的尊重。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亦在不断发展,尤其是公民社会的来临更是要求政府尊重公民的人权。因此建立畅通的信息公开机制,增强工作的透明度,通过新闻传媒向社会及时发布重要信息,让公民及时了解政府工作,已成为政府掌控舆论主动的当务之急。

在舆论引导中要体现尊重民意和执政为民,政府和新闻工作者就不能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高高在上,以教导者身份出现,而应以平等姿态与公民对话。政府是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委托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才是主人。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一再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是随世界政治文明之潮流,是尊重和保障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因此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要力求服务受众、满足受众的兴趣。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不是被动的靶子应声而倒,而应具有相当的主动性。他们对新闻信息是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因此以受众为本位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方能有助于传播目的的实现,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特别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准确把握社会脉搏,在新闻报道中要少说套话空话,把话语权更多地交给百姓,使用他们的鲜活语言,使用他们身边的生动事例,让新闻宣传亲切和贴近;切实关注民生、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为他们的切身利益排忧解难,把新闻媒介反映人民心声的社会公器功能与宣传党的主张的喉舌功能统一起来。这样的舆论引导既能使受众乐于接受,又有利于党和政府声音的传播,能取得传播者想要的社会效果。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政治民主的跟进建设是必然要求。中国在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时应制定政策建设公民社会来推动社会自主能力的提高、全面构筑国家-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此时新闻媒介在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时,应向社会公众宣扬人权、民主等普世价值,激发大众公民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的普遍觉醒,以期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成长。

[1]胡俊.构筑良性互动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两者关系的演变的考察[J].研究与交流,2004,(1).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98.

猜你喜欢
舆论公民国家
论公民美育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