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莲,徐建科
(安徽科技学院 工学院团总支,安徽 凤阳 233100)
科学技术的伦理取向
郑玉莲,徐建科
(安徽科技学院 工学院团总支,安徽 凤阳 233100)
科学技术是蕴含着多种价值的事业,本文主要从科学技术的伦理取向进行探讨,阐述科学技术、科技伦理的概念及科技伦理的特征,论述了科技运用在现实社会中遭遇的伦理困境,并提出个人意见与见解,以期科技价值发挥最大效用,为人类谋福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科学技术;科技伦理;以人为本
21世纪科学技术的昌明发展,给人类提出了许多事关人类生存和尊严的重大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或使人们为之新奇和兴奋,或使人们焦虑和不安。于是,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各种伦理学说应运而生,如科技伦理学、环境生态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等,已成为21世纪的一大热点。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需要有冷静、清醒、深入、细致、广泛的思考,站在人类长远发展和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理解科学技术的伦理取向。
1.1 科学技术。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技术是人们利用客观规律,创造人工事物的过程、方法和手段,回答“怎么做”的问题。由此可见,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着原则性区别。但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科学需要技术支撑,技术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使得科学与技术互为前提、互为基础,科学中蕴含着技术、技术中渗透着科学。例如,基础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离不开实验和观察技术;而许多高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工程、激光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超导技术等)又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也就是说,当今技术的应用更加科学化了。由于现代科学研究已从原有的物质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宇观世界,甚至是渺观世界,因此,科学研究必须借助于先进的实验装置(高能加速器、卫星发射器、雷达监控器、射电望远镜)才能顺利进行。从这种意义上说,科学对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了,出现了“科学技术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现代科学又是高技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水份,科学是技术的引路人,高技术的发展道路是沿着科学发现——科学理论和原理(即知识创新)——社会实践(生产生活活动)——创造新的应用技术(即技术的发明)这一脉络发展延续的。从发现核裂变现象到制造原子弹、从DNA双螺旋结构到进行基因重组等,这些高技术的出现和应用,表明它们都是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技术。
现代科学的日趋技术化和技术的更加科学化,科学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概念,它们成为一种新的统一体,即科技统一体。因此,本论文所指的科技不是指科学的技术,而是指科学与技术,是科学与技术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它们的内涵极为丰富,囊括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社会上所有与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有关的一切活动,因此,在把握科学技术的含义时一定要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思考,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1.2 科技伦理。“伦理”一词出于《礼》、《朱子语录》,“乐者,通伦理也”。伦理是从客观存在的相互关联的人或事物中,通过逐次升级地分类比较研究,抽象出来的本质类同的基本原理和理想境界。[1]伦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类生活的一种反映和认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它不仅是知识的产物,不仅说明价值、范畴和规范的内容,而且体现在人的具体行为中,其对象是人的内心世界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其对象是外在的自然。而科技伦理则是指科学技术的研究对象、判断方式、追求目标以及科技成果的运用都要经受伦理道德的审视和规范,确定其“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价值判断。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务必需要伦理的规范和约束,因为,在科学技术高唱凯歌的同时,科技成果的运用出现了或多或少的负效应,对人类、自然及社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只有科技与伦理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才能共同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否则,科技的发展不但不能给人类带来福祉,还会带来灾难。
1.3 科学技术自身蕴含的伦理价值特征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科学从本质上说是至善的,科学运行中蕴含着道德。科学中蕴含着逻辑的、价值的、审美的、道德的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无法超越认识论和价值论前提的。科学技术的内在本质表明了科学技术的运用蕴含着伦理道德,科学技术内在的客观规律性与其发展中的伦理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统一性,也就是说,科学技术自身蕴藏着伦理价值的特性。
1.3.1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传统观点中,人们仅仅把科学活动理解为对自然规律的描述和其本质的揭示,因而,不存在对研究对象的人为渗透。然而,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需求的增多,科学研究已不仅是纯思辨性的理论探讨,而是更多地渗透着主体意识性的活动,尤其是科学理论经过技术转化后,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更是带着主体意识的行为活动。如此一来,科技价值的转化势必受到道德的制约和伦理的规范。正如列宁所说:“事实上,人的目的是客观世界所产生的,是以它为前提的。”一方面,人们必须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人们又必须按照自身的目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自然事物发生符合于主体目的和需要的变化,进而满足自身的目的和需要。这就是说,人类在利用科学变自然为人化了的自然时不能不涉及对自然规律的掌握,即合规律性;而自然的最终改变,又不能不涉及到人对自然的需要,即合目的性。
可见,任何成功的、具有创造性的科技活动,都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认识之上的,都是合规律性的;但是,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正确目的之上的科技活动,才可能实现对规律的自由选择。因此,任何成功的、具有创造性的、合理的科技活动,还应该是合目的性的。总之,科技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1.3.2 科学技术就其本身而言,是事实和价值的统一。由于以往科学自诩道德中立,使得许多科学家拒绝人文关怀,他们固执地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只具有事实性,与科学技术的价值性相分离。好像讲科学技术的价值性,就与科学技术的事实性相违背一样,因为科学技术本身只是“求真”,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学技术本身为“求真而求真”的品格,也正体现了科学家的诚实,真实的品格,也具有价值性;另外,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物质利益,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来说,也是具有价值的。所以,把科学技术的事实与价值相分裂显然是片面的,科学技术本身应该是事实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当然,这种统一并非古代科学与道德的简单同一,而是在一个新水平上的统一,即科学通过人的认识和实践这一中介,实现从“是”到“应当”的过渡,是事实与价值相互融合、和谐发展的统一。
1.3.3 就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言,它是求真与扬善的统一。在科技活动中,主体关心“客体是什么”,从而揭示客体的本质及规律,这种情况下获得的认识叫事实认识,即“真”。但是,从本质上讲,科学技术是一种变革社会发展的力量,它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人类带来利益,增进人类的幸福。今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人们的基本共识,科学技术通过与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从而转化为生产力已经且正在为人类创造巨大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对人类具有最大“善”的价值,科学活动的过程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扬善”的过程。从哲学的角度讲,客体的尺度、规律及规律的形式、结构被人掌握应用于实践之中,对人有利、有益、有用而成为社会内容,这便是人化了的“真”。而人的内在尺度、人的目的及体现目的的设想、理想与规划等,通过客观规律的掌握和运用获得最后的实现,得到具体的现实肯定成为与客观规律相统一的对象化的“善”。“真”作为对于规律与本质性联系之把握的人生精神层级,限定了人类主体能动性发生作用的范围,昭示了获得自由、达于善的境界的必然性。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求其“真”,而扬其“善”的辩证统一过程。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深刻地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日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日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2]
2.1 就自然而言,科学技术在为人类需要服务而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时候,也对自然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恩格斯在人类科技活动还未充分发展和生态问题尚未完全暴露的时代,就警告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的确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原有的宁静祥和已荡然无存,留下的是科技成果给人们提供的高效便捷的工作方式和在霓虹灯下歌舞喧嚣的物质享受;人们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沉醉于这种巨大的物质享受之中,却忽视了自然界正在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如环境污染、酸雨现象、温室效应、土地沙化、河流干枯等等。自然界对人类发出警告,要求人们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共生。否则,自然界就会对人类施以无情的报复和破坏,如沙尘暴、地震、冰雹、洪涝干旱等,不仅影响到当前人的生活,对社会的人、财、物造成巨大的破坏,更会让子孙后代无衣无食。就如1962年,美国女作家卡逊在名为《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描绘的一幅由于滥施农药使春天变得死一般寂静的景象一样,那时的人类与自然都将遭受灭顶之灾。
2.2 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发展带来了负面效应。今天,由于医疗器械的发达,医生可以通过仪器来察看病情,在网上开药店,使得医患关系“物化”,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消失或减退;而检查胎儿性别的B超机的大规模使用,又极可能导致那些具有重男轻女思想的父母在胎儿尚未发育成熟之前而将其生命扼杀,社会出现严重的男女比例不协调现象。此外,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人类正处于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人们在享受着手机、电话、Internet带来的方便、快捷的信息通讯的同时,人却成了数字化的存在(Digital Being),人们只需要敲打着大拇指就可以交往了,而传统的礼尚往来、你去我往的交往方式被打破,随之涌现出的是人整天对着机器说话,人——机交往频繁,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冷淡。此外,手机、Internet中的言论自由导致出现大量的垃圾信息、虚假信息、黄色信息以及个人的隐私在网上曝光等现象,严重侵犯了个人的人身安全、隐私权及个人尊严,还有网上盗窃、诈骗、行骗、电脑黑客等,不仅对个人、家庭、企业造成损害,甚至危害到整个社会,令人毛骨悚然。
2.3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方面也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19~20世纪,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科学技术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革,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然而,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并没有充分造福于人类和社会。由于帝国主义之间为了争夺世界市场、瓜分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的内部矛盾被激化了,帝国主义之间爆发了鱼死网破的拼杀,仅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世界就爆发了两次世界性战争。为了使自己的国家能够在战争中取胜,他们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尤其是现代化的军事科技成了帝国主义之间能否赢得战争胜利的法宝,科技成果成了杀人的武器,如1945年8月6日和9日,为及早结束“二战”,两枚由美国研制的代号为“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弹分别投向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据后来统计,“广岛有32万人受到原子弹爆炸的影响,到1950年止共有20万人死亡;长崎有28万人受到原子弹爆炸的影响,到1950年共有10万人死亡。”[3]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利用大量尖端武器对主权国南联盟进行狂轰滥炸,造成了大量的平民伤亡和难民背井离乡,原有的美好家园顷刻间成为废墟,人们生活在焦虑、饥饿与恐慌之中,社会一片混乱,甚至陷入混沌状态。
3.1 确立新价值观,使科学技术内含着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承认和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中心,把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终极关怀。既要做到一切依靠人,又要做到一切为了人。因为,人是科学技术的参与者,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受益者。人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必惠及于人。在人类社会中,人的生命和生活始终是第一位的,关爱人的生命,改善人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理应是科技发展的第一要义。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是人与物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同样,没有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就失去了内在价值。坚持科学技术伦理取向的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要坚持科学技术发展从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服务于人,不断满足人类发展的价值需要。正如江泽民所说:“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4]
3.2 确立新利益观,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符合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共生的利益原则
自古以来,人、自然与社会就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人是社会化了的人,社会由人组成,没有人类生存的社会是不能称其为社会的,而没有参与社会化了的人也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与社会要生存、发展,又离不开自然界这个物质载体,而想要利用自然界,就必须有科学技术作为工具。然而,由于人类的贪欲无限制的膨胀,一味地追求自身的物质利益最大化,追求自身的享受和欲望的满足,导致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对自然界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造和利用,甚至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方法,对自然界实施了无情的破坏,土壤退化、河流干枯、空气污染等等。自然界向人类发出了求救的信号,同时也正在以一种特殊方式报复着人类。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一片蔚蓝的天空、一股清泉的溪水、一片绿幽幽的草地,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必须确立新的利益观,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符合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原则,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置于统一体中和谐发展。
3.3 确立新的责任观,使人类承担起科技本身的责任。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需要人类承担起科技本身的责任。首先是科学家们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科学家在社会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声望,这也意味着科学家承担着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在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和工程师担负着特别沉重的道义责任。”[5]1949年国际科学学会联合会制定的《科学家宪章》中,明确概括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其次,社会公民要敢于担当责任。中国有句古话叫“匹夫有责”,也就是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承担起责任。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只惠及少数人或个别人,而是眷顾着绝大多数人,而科学技术产生的负效应也会影响绝大多数人,如酸雨、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因此,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科技成果的运用应该出于一种善良的动机。最后是政府领导阶层要勇于担当责任。领导阶层是整个国家及民族发展的精英分子,对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影响着国家及社会的发展方向。一个好的领导层,不仅会带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走向繁荣富强,而且也会惠及其他国家及人民。反之亦然,如二战时期的法西斯战争、广岛原子弹爆炸案、731细菌人体实验等,都是因为领导阶层的错误决策,对自己的国家、人民及世界的人民的责任意识淡薄,导致科学技术的滥用,使得数千万人受苦受难,死于非命。对于人类来说,保护人类文明不受威胁理应成为人类发展的最大价值目标,而每一个有自觉良知的社会公民都应该具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将科学技术发展对真理的追求与其应用中对价值的追求统一起来,为人类、自然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做贡献。
总之,“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技伦理,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21世纪人们应该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6]也是科技伦理发展的价值所在。
[1]彭利林.论科技伦理[J].中国科技论坛,2001,(5)上:5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1972.78-79.
[3]李锐堂.核武器与战斗[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6.
[5]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87.
[4][6]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