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伦 王占斌
(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134)
厚积薄发 理论前沿 开拓翻译科学新视野
——评许建忠教授《翻译生态学》
陈海伦 王占斌
(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134)
扼要介绍了许建忠教授的新著《翻译生态学》,回顾了该书各章的主要内容及理论框架,对书中翻译生态学指导翻译理论和实践的主要观点做了一一介绍。该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翻译学与生态学的理论紧密结合,并将翻译研究的历史进程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的大趋势渗透其中,对此笔者在文中也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翻译生态学;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翻译;全球化
“翻译生态学”这一名词术语是在本世纪初才开始进入中国译坛学者的视野之中的,首先在国际上,2003年Michael Cronin教授曾在其《翻译与全球化》一书中用较大的篇幅介绍过“翻译生态学”;在国内,2004年,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出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对此也有所涉及, 2007年,华北电力大学英语系祖利军副教授曾在《外语学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翻译》的文章,专门引入并论述了“翻译生态”这一概念。但系统深入地介绍“翻译生态学”这一理论的专著一直以来却鲜有出版,而许建忠教授所著新作《翻译生态学》的面世则填补了这一翻译理论界的空白,该书于 2009年 1月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部将生态学与翻译学相互融合渗透的翻译理论专著。全书基于许建忠教授多年来的研究积累和深思熟虑,以独特全新的理论视角向我们展现了 21世纪全球翻译理论的新发展——翻译生态学,该书理论基础深厚,立意新颖,一经问世便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
许建忠先生是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翻译理论的研究工作,曾发表译著七种。其新作《翻译生态学》是王宏印先生主编的《当代翻译理论前沿丛书》之一,国际翻译界著名杂志 Bable主编 R.Haeseryn博士、中国译协副会长李亚舒先生均为本书撰写了前言。
全书体系完整,结构严谨,共约 30余万字,分为十章。大致可归纳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即第一至四章,可作为全书的概述部分,开宗明义的阐述了翻译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翻译的生态环境,并介绍了翻译的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第二部分包括第五至七章,这一部分是对本书理论的进一步深入阐释,揭示了翻译生态学的科学原理和基本运作规律,并向读者介绍了翻译行为生态学的概念。第三部分是指第八章,作者引入生态学演替和演化的原理说明了翻译结构的演化趋势,从中国近代翻译史出发纵览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研究了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很具启发意义。第四部分则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介绍了翻译生态的检测与评估的范围和相关方法,并指出了翻译生态学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即生态翻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该书十个章节环环相扣,通过翻译学与生态学的紧密结合理清了翻译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使生态科学的原理和意识深深渗透到了翻译体系的每一个环节。本书作者阐发理论深入浅出,既回顾了中外翻译理论的发展和沿革,又科学有效的指导了翻译活动的实践,同时还把握住了我国乃至世界译坛的现状,指明了翻译理论与翻译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的大趋势和我们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笔者认为书中有代表性的创新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书中第二章,本书作者引入了“翻译的生态环境”这一概念,阐述了其对翻译活动和理论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按照书中所指,“翻译的生态环境”由翻译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以及译者的心理环境等各种生态因子组成,这里我们就以翻译的社会环境为例来说明生态环境与翻译的关系问题。
翻译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等。本书作者认为,翻译活动是人类的一项最基本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与社会意识,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翻译理论对译者权利与责任的界定以及译者解读原文的角度与方法。
首先,政治环境对翻译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我们以 20世纪 70年代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为例来说明这一点。冷战和后冷战时期由于原宗主国与殖民地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导致国际政治和文化思潮发生剧变,文化多元化的呼声已成为不可遏止的世界性潮流,西方文化对非西方文化的文化渗透和文化霸权导致了文化学的兴起,即文化研究的转向。在这种国际政治格局和理论思潮的大背景之下,翻译研究也越来越朝向文化的方向发展,翻译学也进入了“文化转向”的时期,其主要表现是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和解构主义等“后现代”翻译理论的兴起。这些新兴的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这正是一定历史时期政治历史的产物。
其次,经济环境也对翻译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1990年勒弗维尔 (AndréLefevere)出版了翻译学术专著《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Translation,Rewriting,and the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一书,首次将“赞助人”的概念引入翻译界。赞助人或出版商作为翻译的经济环境的组成部分之一,对翻译活动的走向、翻译文学的兴衰、译者的地位乃至生命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社会意识形态、政治、经济为代表的社会环境,作为翻译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翻译的改写、取材、译者对原文的解读以及译者对读者主流意识的迎合等翻译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起着极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本书的作者敏锐的注意到了这一翻译研究的崭新视角,使之与翻译生态学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书中第八章主要阐述了翻译生态的演替和演化的问题。本书作者认为,翻译结构的演化趋势就是要根据翻译结构必须与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原理,从历史的横断面去考察有关国家纵向翻译结构随经济发展而变化的动态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演化趋势。这一理论可以以我国翻译结构的演化趋势为例,从我国翻译研究随经济发展进行演化这一角度加以说明。我国的翻译事业约有两千年的光辉历史,从隋起到唐代,是我国古代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辉煌时期,这是由于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对佛教极力推崇使佛教翻译的规模不断扩大的缘故,当时玄奘法师提出的翻译标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对今天的翻译研究仍有指导意义。近代翻译史起于鸦片战争,这个时期以新兴资产阶级思想为代表的赞助人意识形态使翻译格局大大的拓宽,除了先进科学技术的翻译以外,西学的各种门类以及各种各样的思潮学说观念都先后传入到中国,以严复、林纾等翻译家为代表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和文学作品,严复还提出了至今仍受人追捧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现代翻译史是以“五四运动”为分水岭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社会的主流,使得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一时间涌现了一大批翻译实践和理论大家,如鲁迅、胡适、林语堂、朱光潜等,出现了许多新的翻译理论和著述。建国以后,新中国政府组织的各种学术会议的召开,各种学术刊物、专著的出版使翻译研究成为最迅速发展的学术部门之一,翻译理论的发展更是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出现了傅雷的“传神说”和钱钟书的“化境说”等影响深远的翻译理论。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西方经典译论被源源不断的引入国门之内,翻译理论研究的方法和视野也得到了极大更新,我们开始意识到我国的译学研究的领域还仅仅限于点评式与随感式的经验之谈,并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翻译理论,目前摆在翻译理论研究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即翻译学学科。基于这一意识的觉醒,不少翻译理论家在这段时期里对译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描述,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构想,比如,谭载喜先生和杨自检先生的翻译学理论,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理论》、张今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申丹的《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许钧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等都为构建译学的美学理论、批评理论、文体学理论和语符学理论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有这些可贵的探索都说明我国翻译研究正朝着建立翻译学科的轨道蓬勃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翻译结构的总体演化趋势与几千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是分不开的,翻译生态的演化趋势引导着我国翻译研究的历史进程。
在书中的第十章,作者提出了生态翻译与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世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的问题。作者在书中写到,生态翻译就是要保持语言地位的平衡,文化交流的平衡。笔者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也是目前全球化背景下翻译研究发展的趋势所在。
对人类来说,语言的多样性就像生物的多样性一样重要,因为每一种语言都代表一种民族文化。语言是文化的外壳、文明的载体,而一种语言的消亡则意味着讲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文化和传统正在消亡。然而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在政治经济上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其语言和文字也相应的处于了一种统治地位,这种强势语言压制着其他民族语言的使用和发展,使弱势语言的民族文化受到忽略,从而使语言文化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翻译活动,作为语言和文化的中介与桥梁,极有可能被这种所谓的文化霸权主义所利用而成为其重要的工具。具体地表现为西方强势文化利用归化翻译策略对弱势文化进行渗透和同化,使之符合强势文化读者的价值观和审美方向,从而使弱势文化的语言特色和文化信息逐渐丧失,如在翻译时对弱势文化的文学作品任意篡改,在翻译作品中大肆宣扬西方意思形态,在翻译作品的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等等。面对这种情形,在翻译活动中应该如何打破语言文化失衡现象,有效地阻止文化霸权主义的滋生呢?作者在书中谈到,应大力提倡生态翻译,打破传统的“形式对等”,“动态对等”的旧框框,引入“异化”翻译策略,对欧美中心主义进行文化解构。
从这一章节我们看到,全球化的脉动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上,同时也反映在翻译中。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研究要大力提倡生态翻译,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要使翻译活动具有国际化的广阔视野,又要确保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和生态性,从而倡导多元文化的共生互补,保持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纯净性与生态平衡。
《翻译生态学》一书是许教授多年潜心研究的力作,其以全新的理论视角走在了翻译研究的最前沿,该书的出版意味着中国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跨学科理论对于翻译研究的重大意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虽然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在“翻译的行为生态”等章节中没有对相应的生态学理论做出具体的翻译实践探讨,但该书仍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将生态学这一自然学科和翻译学这一社会科学充分融合起来研究翻译的一项创举。
[1]许建忠.翻译生态学 [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9
[2]潘文国.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J].中国翻译,2002,(3)
[3]李晓莉.我国翻译历史及翻译理论简介[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4]张丹.从中国翻译活动的变迁看赞助人对翻译的影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
[5]王东风.中国译学研究:世纪末的思考[J].中国翻译, 1999,(1)
[6]马会娟,温秀颖.关于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J].外语教学,1994,(4)
H059
A
1009-5462(2010)04-0049-03
2010-10-20
陈海伦(1980—),女,石家庄人,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话语与翻译。
[责任编校:张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