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和谐之利剑,斩发展之弊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召和创新

2010-08-15 00:44:48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

阳 珊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扬和谐之利剑,斩发展之弊端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召和创新

阳 珊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部分,保持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召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部分、各个领域协调发展,保持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协调一致,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日益紧张。所以,严峻的事实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

一、全方位理解“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要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者平衡和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依据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可见和谐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而国家就是一个大家庭,它具有所有家庭的共性,各方面关系和谐了才能兴旺发达起来。

1.科学理论的感召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要全面的看问题,将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发展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教导人们不要教条式地预测未来,不管什么都是由将来的具体环境决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使理论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理论和客观实际相一致。但是,实际是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中的,当客观实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主观思想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假如思想一直停留在以前,就会导致思想与实际的严重脱节以及思想僵化的结果。所以,我们需要解放思想,使思想与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机械地去理解前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要正确把握中国的国情,针对中国目前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不断向前发展。

2.现实国情的需要

我国虽然从整体上看是和谐的,政治上: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和基本原则。经济上: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继续深化和推进改革开放,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与改革,大力发展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圈,壮大中国的经济实力。文化上:人们的精神生活极大丰富,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科技上: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在科技方面突飞猛进地发展着,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都在吸收先进国家的经验基础上有了显著提高,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突出,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消极方面依然存在,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外国敌对势力依然没有放弃对我国的渗透和分裂活动。基层民主还有待提高,民主法制还需要完善;我国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状况由可以为社会所承受的阶段进入到了社会越来越难以承受的阶段。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各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层出不穷,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我们就必须坚持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科学合理地分析那些导致我国社会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具体和根本原因,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和谐,想办法去解决这些矛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要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上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消耗;文化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同时,还要注意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文明,要实行循环经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总之,要使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都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认为要“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然要求社会经济加快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我们可以看出,要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2004年 9月 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1.和谐社会的内涵

(二)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根据十六大的精神,我们知道“和谐社会”就是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即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即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即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即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即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积极地促进作用。胡锦涛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做到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和谐社会的目标

2005年的《社会蓝皮书》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为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创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被实践检验过的科学理论,应该作为科学理论继续坚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对于社会的发展阶段必须做实事求是的判断,这样才可以准确地把握各个阶段的具体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措施,制定相一致的政治、经济政策和方针,推进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夺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最终胜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增长十分快,GDP增长率保持在 8%~9%,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采取了相应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利用经济杠杆,处理了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等经济问题,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阶层结构、就业结构、分配方式等都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显示了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社会建设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建设,而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又必须协调其自身的利益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统一和共同发展,就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发展的脱节和矛盾,就是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上。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的,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主要通过和平的、渐进的方法,通过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的调整和改革,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社会和谐是我国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过程的基本形态,也就是说,我国社会在本质上是和谐的。但是,这种和谐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只有科学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才能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首先,我国人口数量大,面临着就业压力大、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和城市人口高速膨胀的趋势,要依靠科技解决我国人均能源和水资源严重不足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其次,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国也面临着日趋严峻的国际环境,为了保障国家的安全和政治稳定,就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国防实力,增强创新能力。再次,要顺利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保持较高水平的经济增长率,就需要相应的科技投资率,加大科技投入。最后,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所以,要发扬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断创新,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的正确理论,是被实际检验过的科学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就要以这些科学理论为指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提高。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走的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起来,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科学实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对中国社会以及各个方面都有着积极意义的重大的正确的政治举措。

(一)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中国要发展,关键在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其他方面才有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可能性。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的经济上不去,其他方面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条件,如果忽视了经济的发展,盲目地发展其他方面都是空想,是不切实际的。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都与没处理好经济发展问题密切相关。我国目前城乡差距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引导农民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帮助农民就业,给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提高农民的素质,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城乡的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特别是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使不同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鼓励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经济增加活力;最后,贯彻科教兴国,以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发展。

(二)保证政治局势稳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了,必然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协调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时代在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面临新的国情、新的形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巩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要加强党的建设就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以及执政能力建设。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并对党员进行教育,提高其自身素质,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修养,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坚持和完善反腐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严厉惩罚腐败分子。还要建立各种监督机制,防止党员以权谋私,滥用权力。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加强舆论监督;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组织的管理。要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政治的稳定。

(三)加快文化事业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政治稳定了,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要求自然就会相应地提高,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和周围人的看法也会有所改变,这就要求国家从实际出发,根据人们的真正要求,建设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各种公共文化活动。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活水平是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和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这样,人们之间的距离近了,矛盾和利益冲突减少了,心态积极了,会有更多的力量来支持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会帮助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

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为了用和谐的力量来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不仅要在加快各方面发展的同时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还要通过发展社会保障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从而实现社会和谐,最重要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谐,从而推进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1]叶起绩,吴育林.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2]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陈跃,吴文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郭海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EB/OL].南方网,2006-10-17

[5]季正距,彭萍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前沿学术对话[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6]佚名.和谐社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EB/ OL].人民论坛,2006-10-18

D616

A

1009-5462(2010)04-0020-04

2010-10-20

阳珊(1986—),女,四川德阳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 483页

[责任编校:孙爱民 ]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