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燕
(湖北经济学院 体育系,湖北 武汉 430205)
论我国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
李燕燕
(湖北经济学院 体育系,湖北 武汉 430205)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于2007年4月正式启动,至今将近三载。“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发展态势并不容乐观,其可持续性发展遭遇诸多瓶颈,异化现象突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目标定位模糊,流于形式,长效监督管理机制缺失等。因此,如何适时构建适应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服务保障体系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基础理论支撑、内部深化改革、外部环境等三个方面论证了构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服务保障体系的可行性。
阳光体育运动;服务保障;高校
随着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逐步推进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继“素质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之后作为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新的有力抓手,在倡导“健康第一”核心理念、落实“以人为本”内在要求的实践中逐渐显示出日益强大的生命力。从宏观上讲,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推进是新时期人才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当前转变教育理念,全方位提升高校办学品质,实现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从微观而论,阳光体育运动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
而众所周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于2007年4月正式启动至今将近三载,“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发展态势并不容乐观,其可持续性发展遭遇诸多瓶颈,异化现象突出:如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目标定位模糊,流于形式,长效监督管理机制缺失等等。因此,如何适时构建适应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服务保障体系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一直以来,推进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引起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但对于构建我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服务保障体系却少有讨论。政府主管部门至今尚未对我国大学生的“阳光体育运动”相关的目标模式和实践模式等等加以规范。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服务保障体系是指基于“阳光体育运动”的核心理念,为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总体目标而实施的“阳光体育运动”的保障实施的干预,是一整套政策、措施和办法的总和。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服务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指挥、运行、质量监控与信息管理、教学服务、体质测试评估五大系统。该体系的建立坚持“健康第一”与“以人为本”,全员参与、过程调控、预防并跟进的原则,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推进起到综合保障作用。
切实加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服务保障是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全面而长效发展的必由之路。2007年4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时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加强青少年体育的政策保障措施,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督促检查;切实实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服务保障是确保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助推器。“阳光体育运动”服务保障体系通过对体育教学改革目标、教学过程、关键环节、目标质量实施有效干预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切实推进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服务保障是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法宝。通过保障实施和推进高校“阳光体育运动”能有效调配学校、社会及家庭资源,在全社会营造阳光温馨的体育氛围,将有效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一)国外有关“阳光体育”项目实施的启示
全国首次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于2006年12月23日最早提出发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将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措施。而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严峻趋势和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各国广泛关注,美英等体育强国也经常开展类似于我国“阳光体育运动”的全国性体育教育活动。
张俭等在《现代德国体育演变及其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中谈到德国大学体育为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基本运动能力而设置固定的运动项目群,满足不同基础水平学生的要求。[1]
SPARK (The Sports,Play and Active Recreation for Kids Programs)项目作为美国联邦教育部建议推广的示范项目,到目前为止,有22个州的3500多所学校参与了该项目。该项目以其项目的内容创新性、终身体育性、自主选择性和计划的综合性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2]
谷峪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逐步延伸体育教育内容,取代传统意义的体育,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教学改革,实现体育观的转变。[3]
这些文章都从体育教学改革的理念、体育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有益探讨。现代德国提出发展适应的运动项目群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是比较先进的,比单一的发展不同项目更加贴近学生体育锻炼的实际需要,但是如何组建这些项目群并对此实施管理也依然在探索中;英国的健康教育更加突出学习内容与学习阶段的匹配,更加注重学生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和英德相比,美国SPARK项目的理念和实施对我国“阳光体育运动”推广更有借鉴意义。SPARK项目通过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课程、专业培训、跟踪支持和仪器设备等服务,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运动技能以及提高个人社会交往能力,从而实现项目实施的可持续性。而我国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在推广实施中正是缺少这些有力抓手,实现服务保障一体化。
(二)国内有关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现状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从“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至今,部分专家学者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展开热烈探讨。毛晓荣(2008)针对目前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存在教学时间不足、教学内容选择片面、教学形式单一和手段落后的现状,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实施,对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改革,建立了体育理论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健康网络课堂教学为延伸和补充的新的教学模式。[4]冯唯锐等(2008)提出选项分层教学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并把强调体质健康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评价体系的双要素。[5]曹展等人关于《对阳光体育运动倡导下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3次/周以上的有 304人,占29.8%;偶尔参加2次/周以内的有546人,占53.5%;不参加的 170人,占 17.7%;总体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为83.3%,这与中央[2007]7号文件中倡导的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6]
综上所述,涉及到了国内高校体育的课程改革、阳光体育实施现状等等,突出了当前“阳光体育运动”给各高校教育改革带来的良好契机,并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发展,为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奠定了一定基础。而历经三载,当前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更多的专家学者认为各高校没有将学校体育、体质健康与阳光体育运动相互结合,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规划及相应的管理和激励机制是制约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而针对高校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的实际,建立适应高校教育和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规律的服务保障机制,其将从根本上促进高校 “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一)体育基础理论、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理论为构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服务保障体系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
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逐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系列读本已经面市,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政策解读和具体项目实施进行的系统归纳和推介,为各高校全面认识和贯彻落实“阳光体育运动”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为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而随着学科研究呈现的融合态势的深入,项目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基础知识在体育管理中的应用范围和层次不断得到扩展,交叉和融合程度及其经验的积累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服务保障体系提供有力抓手
目前,诸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没有形成良性发展路径,组织结构封闭、形式与内容的单一、政策制度、开展活动人财物资源的问题、学生本身的体育素养等等使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遭遇发展瓶颈。针对造成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困境、主要障碍、产生原因,发展处理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保障模式与路径,构建符合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阳光体育运动”服务保障体系将成为有效的突破口。
(三)相关政策、法规的约束为构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服务保障体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阳光体育运动”自2006年12月26日,针对近年来大中小学生的体质一直保持下降的趋势,以钟南山院士为首的15位社会各界人士联名向党中央写信呼吁,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开始,一直得到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7年5月7日,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就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央7号文件),明确三点要求:第一,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第二,认真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各项措施;第三,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合力。这是“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正逐步推进。这些纲领性的政策和规定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的政策导向。
(一)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服务保障体系是指基于“阳光体育运动’的核心理念,为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总体目标而实施的“阳光体育运动”的保障实施的干预,是一整套政策、措施和办法的总和。
(二)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服务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指挥、运行、质量监控与信息管理、教学服务、体质测试评估5大系统。
(三)体育基础理论、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相关理论为构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服务保障体系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服务保障体系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抓手;相关政策、法规的约束为构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服务保障体系创造了外部环境。
[1]张俭,张宝霞.现代德国体育演变及其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5):57-59.
[2]谷峪.略论日本的健康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1,28(4):54-55.
[3]徐士强.美国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SPARK项目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4):23-26.
[4]毛晓荣.“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5):97-100.
[5]冯唯锐,徐蕾.“阳光体育运动”解析及高校实施的策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4):13-16.
[6]曹展,等.对阳光体育运动倡导下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7):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