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飞
(湖北经济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设计艺术类专业设计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王宏飞
(湖北经济学院 艺术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设计理论课程是设计艺术类专业教育中重要的一环,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一种意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设计导论、设计史论、设计分析等内容是设计理论课程体系的主要方面,但教学内容并不能仅仅局限于此。
艺术;理论;底蕴
提及设计专业的理论教学,多数人会提及艺术设计的入门引导型课程,诸如设计概论、工艺设计史、现代设计史等。再论及其他,很多人没有太深刻的印象。近几年,很多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设计符号学、产品语义学之类的课程,以此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在前些年,因为设计艺术专业的局限性,或者是我们之前对“设计”的误读,或者是对技法的本身不熟练,导致年轻教师和学生过分注重技法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培养,这不利于设计思维的长远发展。技术型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短时间的训练而达成,但理论的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同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反省和总结。
艺术设计专业重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或称之为创新能力。从这一点来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考方式,提升学生的思辨水平。比如动画设计中的人物角色设计,首先要做的是对该动画片的解读,将一种抽象的感性认识转换为形象的图形。此外,对剧本认识的程度,与设计者的文化修养有关,若设计者没有一定的文学底蕴,或者缺乏相关知识,很难真实地还原人物形象。创作建立在对生活理解与感悟之中,是思想的再现。因此,理解能力需要培养,而这些都建立在对生活的观察和反省的基础之上。
设计是为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或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设计艺术的概念,不再仅仅停留在传统观念中的一个“美的造型”这一层面,不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而是向“互动层面”迈进,更多的是“生活方式”的设计。因此,在设计教学中观念需要更新,适应并引导新的设计环境。
设计既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粹的工程技术知识或人文知识,融合了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艺术设计教育不仅仅是传统的技法教育,而是一个开发智慧与想象力、多种知识的综合教育。一个优秀的设计人才,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以外,还需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懂得设计史、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因此,在知识结构上,除了设计基础类知识、专业设计类知识外,设计理论知识也是关键的一环。它的作用是长远的,不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而是对思维的综合塑造。
因设计与生活有密切相关性,设计理论课程内容的出发点应立足生活,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理论若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结合起来,效果是显而意见的,学生的思路也会因此而打开,对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在设计中能灵活运用。
在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的定位上,设计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是艺术设计工作者。在目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的潮流下,学校里“空洞”的理论教学遭到了来自各方势力的抨击。理论本身是很丰富的,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只是我们的教学方式出现了问题。理论知识由实践中来,是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的总结,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利于专业领域的顺利开拓和长远的学习,这些是短视者所未能见的。知识型经济体需要才学之士,需要才学之士有信心运用自身的知识,这说明了文化底蕴对设计者的重要性。
大凡有成就的设计师都注重文化修养。文化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积累得起来的,而是数年的积累,再加上生活的阅历和体验。古人的设计,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喜怒哀乐,以一种形象的方式进行表达。设计的思考过程,建立在积累的基础之上。这要求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人世间的情感。创意设计的基础是思考的基础,因此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非常重要。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正在发生改变。无论是生活形态还是价值信念,都在不断地微调。作为设计师,需要具备洞悉这种变化的能力。而这一切,需要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基础。
设计艺术需要创意。创意的产生源自对生活细心的观察和体会,观察的方式、思考的方法以及我们的感悟都建立在日积月累的“经验”之上,这里的经验及知识的总结,最后成为理论。在设计教育中,单纯的技法课程仅仅教给学生一种表现的技能,对设计而言很必要,却又不是最根本的。学生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往往过分陶醉于表现技巧而忽视了理论的修养。在设计过程中,往往创意枯竭,找不到出路,这就是理论素养不够的表现。教学中不能把创意作为口号挂在嘴边,而是要围绕创意能力的培养科学的设定课程,制定能启发创意、培养创意的知识基础和较矮,即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渔”是方法,更是包含各种方法在内的一种综合素质。
(一)对理论课程的认识
设计艺术的理论思维不是为了咬文嚼字,而是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问题、理解问题,使自己的大脑充实,底蕴厚实。有了这份底蕴,在设计创作上也会豁然开朗,不至于钻牛角尖,这也是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针对设计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我们可以将设计艺术类专业设计理论课程分为三个大块:
一是设计导论类。这是设计专业的入门引导课程这类课程,一般在大一或大二上学期开设。通过课堂讲解和互动交流让学生对本设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特征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为以后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是设计史论类。这一类课程主要是让学生系统地认识设计的发展脉络以及在各个历史阶段设计所形成的风格与特征,了解设计前沿。设计史作为培养学生设计底蕴的基础是必修的课程。学习设计史,有利于学生了解设计以及设计观念的演变与发展,认识到设计同科学技术、生活形态、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体会不同的时代人类审美观念的转变。在此基础之上,对设计的发展形成一种理性认识,为观察生活,创造新设计奠定一个文化基础。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学习设计史,实质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世上并无新鲜事,或者说,历史是不断重复的,设计观念的演变也不例外。作为一名设计工作者,若能把握设计的发展规律,对于当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的演变领悟,应该是相当到位的。
三是设计分析研究类。这一类课程主要是训练学生能系统地分析设计、评价设计,研究设计的形式语言与人们的心理感受之间的关联,研究人的审美观念与文化因素的关系,使学生能对设计作品进行系统地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撰写设计报告,为进一步的设计作好前期准备工作。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有一种说法,传统的教育模式使我们丧失了创新力。相关媒体报道称,上海的一些雇主表示,尽管新招聘的职员通常能够胜任工作,但他们所受的教育让他们失去了主动性。这与我们一贯接受的教育方式有关,说明我们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知识的复印机”是理论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要避免出现这种现象的出现,就需要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进行改革。“知识的复印机”是教学中要避免出现的情况,不是老师把知识复印给学生,学生再把知识复印在考卷上,然后老师检查复印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差错。现在的学生习惯了做客观性的选择题,不乐意做主观性较强的问答题与论述题。选择题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较为被动的选择,难以激发学生思考,即使不会,也有猜对的几率。学生的答题态度违背了命题设计的初衷,从小进行这种训练也僵化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使之不再主动思考,而是被动地接受。
在授课方式上,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讲述一个概念的时候,一般是先有概念,其次才有分析,概念产生的背景及作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较为机械,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以致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用什么工具或者定理之类的知识去解决,若解决不了,在问题面前显得无能为力,缺乏一种对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的分析与思考。设计艺术面临的是生活中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案。设计工作者需要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结合已有经验进行创新设计。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探究问题的意识与动力。人类天生就具有很强的探究本能,对任何事物、事情、事理都有天然的、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不仅与我们理智的好奇心有关,也都与我们的价值取向和责任感相联系。针对这个过程,设计专业需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教学应从问题出发,强调问题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后来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为课程内容展示丰富的图片和影像资料提供了条件,丰富了教学内容。但这里仍然是一种单向的交流方式,相比互动的教学模式,学生之间可能通过对某一观点的辩论而主动去查阅资料,归纳分析,进而掌握更广阔的知识。
在考核方式上,可以进行理论测试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学生除了进行闭卷形式的理论测试之外,还需结合课程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同学之间相互分享,这样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利于拓展知识面。
(三)课程的时间安排
根据笔者的调查所得,学会觉得理论知识的缺乏往往是在毕业参加设计工作之后才意识到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开始阅读大量的文字类书籍,此时对知识的渴求并不局限在与设计直接相关的领域。在目前的工作环境以及设计环境下,设计似乎不在局限于传统的设计概念里,而是与生活、技术、工艺、文化相关,有了更为广泛的内容,诸如历史文化、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习性等。同时,学生也似乎开始明白,对设计认识的过程需要一个“历练的过程”。在学生阶段学习设计史论与设计理论知识,可能觉得无趣,或许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或许是目标的不明确,或是认识不够深入,学起来觉得索然无味。这里涉及到设计理论类课程时间安排的问题,很多课程需要一个准备过程,学生知识的准备是否充分决定了这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毕竟,学生在上学之前因为大环境的影响对设计的了解少之又少,加上中国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城乡环境的差异,学生的综合知识不在一个起点上,对于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的吸收水平是不同的。比如在产品设计的课程中,如果说要做一个厨房产品的设计分析,则要面对两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一是城乡厨房的差异;二是有多少人真正在厨房体验过呢?因此,理论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应进行合理的分布。设计导论与史论类课程可在本科教学计划的前两年开设,设计分析研究型的课程应在后两年开设。
设计理论课程是设计艺术类专业教育中重要的一环,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一种意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设计艺术类专业设计理论类的教学内容并不能局限在上述所归纳的三个主要方面。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从而实现理论知识的价值。在教学方式上,问题意识是一个核心,是创新的起点。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知识底蕴,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具备一种学习探索新知识的学术能力。
[1]肖川.人文——社会学术研究中的感悟、思辨与实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
[2]李砚祖.设计理论的文史哲[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