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倩
(长江大学 计算机科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后进大学生心理特征及转化对策研究
任倩
(长江大学 计算机科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总结后进生的不良心理特征,提出加强和改进后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后进生摆脱不良心理干扰,解决思想困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后进生的心理得到转化和提高,使他们全面、充分、和谐、主动地发展。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转化对策
大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道德高尚、思想健全的优秀青年。后进生的培养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高校育人工作的始终。后进大学生是指因自身或其他原因而导致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未能达到国家和学校对大学生要求标准的高校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后进生的形成其主要原因并不是智力本身,而是包括学习环境、欲望、毅力、自信心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起主导作用。其主要表现特征为:成绩差、经常补考、降级、退学、未获得学位、违反学校纪律、开除甚至违法犯罪而受到法律制裁等。因此,做好后进大学生的转化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其心理特征,针对其心理特点寻求和实施思想转化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卡耐基在对各界成功人士进行广泛的调查后认为,个人事业的成功,15%靠学识和技术,85%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因研究“快速学习法”而成功的教育学博士珍妮特·沃斯在《学习的革命》中指出: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身心充满快乐和放松。[l]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据有关报道,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正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其中后进生心理问题占绝大多数,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有效开展带来巨大阻力。后进生的心理特征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可具体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意志品质薄弱。人的意志品质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人的心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大学生经过中小学系统的教育训练和人生磨练,已形成一定的意志品质,总体上看是良好健康的,但发展不稳定、不平衡。少数后进生表现出意志品质薄弱,稍遇困难或挫折,就会动摇直至失去信心;摈弃勇往直前,选择自暴自弃;长期处于逃避、退缩的状态,惰性抑制了上进心,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的因此而受到留级、退学等学籍处理。
(二)疑惧、逆反、嫉妒心理严重。后进生由于自身认识上的偏颇,对他人言行怀有猜疑和戒备心理,深感别人对自己的轻视,常把自己处于周围人的对立面,言行上存在较强的逆反心理,不轻易吐露真心真情,惧怕在事业和成绩上与强者比较,对老师、同学采取敬而远之,奉行“惹不起,躲得起”的做法,在自己的心灵上筑起一堵无形的“城墙”。同时,在某种诱因作用下,当这种嫉妒心理发展到强烈时,又会变成对人进行诽谤、伤害的动机。因此,后进学生往往同周围同学关系紧张,与学生干部划有一条鸿沟。
(三)信心不足,自卑感强。后进生由于长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生活中常常不被教师重视,受到的批评多、表扬少,与人交往还可能遭到疏远和白眼;有的同学家庭经济拮据,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对自己缺乏自信,久而久之,形成人际交往障碍,产生较强的自卑感和甘居下游的思想,干什么都缺乏自信和勇气,喜欢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成就感,企图从网上求得心理蔚籍和“平衡”,有的甚至发展到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进而发展到退学、甚至违法犯罪。
(四)矛盾心理严重。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客观障碍不可避免地会阻碍“理想自我”或“美好未来”的顺利实现,通常表现为个人强烈的自尊心与得不到别人尊重的矛盾;自卑心理与反抗自卑的矛盾;希望上进与习惯性懒惰的矛盾;渴望成功与没机会展示或者经常受到挫折的矛盾。这些矛盾严重影响后进生的心理状态,导致他们逃避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甚至反过来攻击现实,出现消极颓废、苦闷、不求上进,甚至产生厌世的心理和弃世的冲动。
影响后进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影响因素的性质来看,包括个体的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自身因素。
(一)外因
从外因来看,主要包括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等。[2]
1.家庭教育的失误
家庭是个体生活的中心,是个体身心发展受到最早影响的生态因素。学生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后进生在家庭里都得不到正常的教育,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讲求教育的方式方法,总是用棍棒来替代说理教育,结果造成孩子思想混乱、情感对立、认识转向和行为抵触;有的家长对孩子百般溺爱,对孩子的生活、饮食起居关心有余,而对其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想方面的要求很少,甚至一味袒护子女的缺点和错误,结果使孩子养成任性、放纵、骄横、不讲道理等不良习气;另外,家长婚姻关系的离合变化、家庭成员的不规范行为也往往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2.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学校学风不盛、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感情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旧观念的冲突斗争日趋激烈。处在社会信息前沿的大学生,极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想和观念的干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弄虚作假、权钱交易等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使部分学生不思进取、纪律松懈、成绩落后。加之近年来社会就业困难,就业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的竞争,更使部分学生悲观、失望、失落,产生厌学、厌世、自暴自弃的思想。另外,一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电脑游戏、淫秽书刊等,对辨别能力尚弱的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二)内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因内因而起作用。后进生形成的内部原因主要体现在[3]:一部分学生自身学习态度不端正,家庭条件优越,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生子女尤其突出,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以为考上大学便万事大吉,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一味地追求玩乐享受,对学校生活感到厌烦;一部分学生不能及时适应和调整大学以自学为主、授课为辅的学习方式,缺乏自学和研习的能力,丧失学习兴趣;一部分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没有明确的方向,多是父母的意见,同时受社会风气的影响没有报考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在入学后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有的甚至放弃了本专业的学习;一部分学生因为家庭贫困产生自卑心理,不能及时调整适应,造成学习缺乏信心;有一小部分学生因为感情受挫产生消极心理,自怨自艾,有的甚至产生报复的心理走上犯罪的道路,等等;这些学生最终都成为名副其实的差生,形成个体心理障碍。
高校后进生出现的不良心理有些是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变化过程中易于出现的共同问题,有些是由于家庭或学校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或方法所致,还有些是由于家庭、学校或社会的不良环境所致。在转化过程中要做好如下几点:[4]
(一)作出“合理期待”,强化学习动机。良好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后进生迅速转化的强大保证,更是其持续进步的基本动力。对后进生进行转化教育,首要任务是激发其产生自觉学习的强烈动机,使其充分认识到学习对于自身成长乃至未来的重要性,教师在尊重和关心后进学生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充分调动其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从大学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入手、建立适当的期望值,结合他们的基础和实际引导他们立志,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善于用“放大镜”去寻找和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点滴成绩予以认可和接受,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信任尊重、消除疑虑。心理学研究表明,信任的情感可以使人消除疑虑,进而产生一种“意向效应”,给人一种“器重”的暗示,能增强人的自信心。他们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但又缺乏独挡一面的勇气。所以教师要真正做到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从人格上尊重他们,坚持正面教育,用民主的、说服的、开放的方法,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有信心、有勇气扬起生活的风帆。
(三)个别教育和集体教育双管齐下,相辅相成。高校教师一方面要充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把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有机地渗透到集体教育之中,使后进生在大众教育中开始实施转化。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应认真分析造成学生落后的个体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准症结之后对症下药,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将个别教育和集体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班集体的温暖、师生间的情谊去打动和感化他们的心灵,充分调动其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后进生逐渐融入班集体,也才能够使班集体成为后进学生转化、进步和成长的“摇篮”。
(四)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实现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后进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人生经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不足,他们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行为习惯具有不成熟性和未完善性,使得他们在心理认识以及行为上往往具有情绪化、自我中心化和随意化等特点。作为老师不能单纯靠制度来教育学生,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主动的学习和理解,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去接受和实践。与此同时还要对后进生严格要求和细致管理,不能留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管理“空档”,直至他们树立起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
(五)创新教育方式、多方配合管理。学生的成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要求我们对后进学生的转化教育工作也必须全方位多渠道的进行。教师除要做好自身工作以外,还要充分发挥全体课任教师、学校有关部门的教育作用,争取社会和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高度重视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引导他们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网络,实行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扰,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健康的社团活动,用学生喜欢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教育和引导学生。
由于心理不成熟引起的学生问题是比较普遍的,其引发的缘由是复杂多样的,产生后进大学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只有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源,才有可能做好其教育转化工作。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者,要在认真、全面分析、把握和研究后进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根据后进生的身心特点,认真思考切实加强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和途径,努力构建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和新方法,优化后进生心理素质,提高后进生的心理水平和心理适应能力,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材。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Z]. 2001.
[2]熊英,陆平.高校后进生形成原因及转化对策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2):7.
[3]胡智丹.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措施[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2):28.
[4]马晓燕.高校后进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转化艺术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