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图书馆孙新梅
滑县李方屯木版年画研究
河南省图书馆孙新梅
滑县李方屯木版年画经过一代代传承,现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被作家冯骥才誉为:一种失落的文明,中州大地上一个遗忘的历史辉煌。自此,滑县木版年画从草莽中被发现从而得以重见天日,并引起世人关注。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滑县李方屯木版年画始于明朝,采用木版印刷和手工绘制工艺,以民间信仰和祖先祭祀为题材,创造出以中堂为主的木版年画。滑县木版年画在清代乾嘉时期达到鼎盛,而到了民国年间,以神像和族谱为主的李方屯木版年画却被视为迷信物,受到猛烈抨击,逐渐走向衰落。
滑县在朱仙镇正北方向,相距不过百里,但是滑县李方屯木版年画脱离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据说,明朝年间,山西洪洞县一位潦倒的艺人韩朝英逃荒到李方屯,此人心灵手巧,为了生计,他融合本地特有的风俗,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木版年画。韩朝英最初就认为自己的手艺为独门绝技,因此定下了一条原则:族内自传,不传外姓,只传男性。这种封闭式的家族传承方式,使李方屯木版年画与隔河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之间很少相互借鉴。韩氏家族经过一代代传承,其独特的民间审美被世人认同,并深受欢迎。随着韩氏家族的不断壮大,“同盛合”这一老名号分化为“兴隆”、“兴义”、“兴盛”3个作坊,分别由技艺超群、德高望重的韩凤歧、韩凤仪、韩凤舞掌门,形成了3个派号传承体系。清代乾嘉时期,李方屯木版年画达到鼎盛,年产近百万幅,远销河北、山西、山东、安徽、青海、甘肃,乃至东北三省和内蒙古满人的聚集区,形成北方的年画中心。到了民国年间,曾一度受到打击,逐渐开始走向衰落,“文革”期间,在“破四旧”的大背景下,滑县木版年画更是遭遇10年浩劫,不计其数的刻版年画被毁坏,直至近些年,滑县木版年画才又重新受到关注。
韩氏家族不仅传承了古老的画样,此外,裱纸、打灰、兑色、用蛋清和桃胶调制墨汁的老法,以及画法与刀法、次序与程序、家族化的管理方式,都完整和严格地秉承先人的遗规。因此,通过对年画传人的调查,可以清晰地再现清代李方屯木版年画的制作情景。
1.制作过程。年画的制作过程一般都有刻版、打纸裱、画画3个步骤。刻版就是在刮光的梨木板上贴上印好稿的薄纸,用油刷后,再用刀刻。一般刻的槽越深越好,这样印出来的画面清晰。在原始版用毁之前,就翻刻另一块板,可以保持继续印原画样。打纸裱就是把2张或3张薄纸粘到一块,表面必须光滑,如果有皱纹,就不能用。打好的纸必须裁成一样大小,然后把版放在大案上,用墨刷匀,就可以印刷了。最后就是画画,把印好的线版挂在墙上用大红、二红、蓝、绿、黄几种颜色画。一般是先上黄,再上大红、二红,否则,把其他颜色上了,黄就压不住了。画画和刻版时,手不能抖,这需要很强的基本功。
作坊里都是韩氏家族的成员,他们没有具体分工。一般父辈都是成手,负责做细致活。年长一点的都是能手,什么都可以干。小孩做些简单的活如上香炉、穿财神袍等。画画是家传,且传男不传女,没有结婚的女孩在作坊里可以干一些简单活,如上颜色,但不会全套活,一般都是按照长辈的要求画。韩氏年画在一代代男性族人中传承、发展。
2.销售过程。木版年画在买卖程序上也有一定规矩。掌柜一般都由辈分高、技术好的人来担当,这样才能让别人服从他。每年在做年画前由掌柜开一次会,定当年年画的价格,价格定后,不会再变。收秋开始画,画到大年三十。轴贩一般都是腊月初来,一般都要五六个纸,一个纸是五百张。轴贩有道口前安、后安两个村的,有浚县新镇的,有长垣佘家镇板成村的,还有濮阳的等等。头道贩子把画批发走,卖给二道贩子,二道贩子通常找不到直接批发地方。并且,老主顾买年画,不能进作坊。排号买画,有人负责提供食宿。
李方屯木版年画画版采用梨木雕刻而成,一块版最多能印三五十年。由于李方屯木版年画在民国年间走向衰落,所以一些清代中晚期的古版尚能看到,画版多为线版,余皆手绘。
1.画面特点。李方屯木版年画,从题材上来讲,跟民间信仰紧紧连在一起,以神像和族谱为主,神像包括佛、道、儒及民间诸神,族谱包括各种规格和内涵,这些都明显与过年时的精神崇拜和祖先祭祀活动相关。另外,李方屯年画还制作扇面、纸牌、门神。从尺寸裁上来讲,李方屯年画的画幅较大,多为卷轴中堂,有的达到六尺,小幅的画不多。从构图上来讲,李方屯年画多为长幅立式,上下清晰地分为几部分,中间为主神,由上而下依次排列,两旁是侍奉和护法,彼此不遮挡,层次分明,画面明朗清新。从色彩上看,李方屯年画讲究搭配,颜料多用水稀释过,使用调和色,对比不强,喜用黄色,采用线版彩绘。从人物造型上讲,李方屯年画比较写实,头部与身体的比例是1∶5。在面部特征上,李方屯年画的人物眼睛为长圆形,无折角,目光柔和,眉毛为简单弦线。从画上的文字看,李方屯年画除“全神图”外,不标人物姓名,很少署店名,只在画面下角盖章。该地年画习惯于在画幅两边配文字对联,上加横批。尤其是中堂画,很适合挂在堂屋正面的墙壁上。
2.社会特点。
(1)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点制作一些神像。如“田祖”,中原大地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当地农民世代崇拜神农氏,每逢新年必悬挂神农像设供礼拜,祈求农耕顺利,来年获得丰收。韩氏家族还制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神农像,一个“人面牛首”、身披树叶的老者。又如比干财神,中国各地崇尚的财神不同,由于比干生在豫北,民间敬佩他的心地纯正,奉为财神。还有“黑风旗”,画中张天师扯旗面坐,寓意为顺风。此画多为黄河两岸和黄泛区使船的人家张贴,有一帆风顺及祈福避邪之意。
(2)根据民间信仰和民间需求制作各种类型的神像和族谱。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为祭祀而制作的各类神像图。中国民间信仰的神佛十分庞杂,过年的敬拜“一个也不能少”,李方屯年画的“全神”阵容相当庞大,比较多的有84尊、82尊、79尊、72尊,这些全神图版面相当大,可以达到六尺宣纸大小。此外还有规格不等的五像图、四像图、三像图和独坐天,这些版画一般贴于大门或中堂。二是为祈福和避邪制作的神像,如“文武财神”、“黑红脸钟馗”、“保家双仙”、“单仙”、不同的“灶君”和门神等等。三是为春节祭祖时用的族谱。清代豫北广大地区过年都有祭祖的习惯,通常会请一张祭祖用的“名义”(族谱),把祖宗的名字写上去,配上对联,挂在堂屋东西山墙上,以便给祖宗上香磕头。
(3)为特定目的而制作的年画。一是为各种经商人家制作的年画。如药王财神是专门为医师家和药店制作的,挂于中堂之外的任何地方;鲁班是专门为木匠家制作的,挂于中堂西边;老君是专门为窑工家和铁匠铺制作的,挂于中堂一边;“摇钱树”、“黄龙伞”是专门为做生意的商人准备的。此外,还印制多种规格、内容美好的组字对联,有的带横批,可以和神像相搭配。二是各种扇面和纸牌。李方屯除印制年画外还制作扇面和纸牌,扇面上有许多戏曲故事,如“盘叉”、“对花枪”、“五哭头”、“老寿星”、“龙虎斗”、“山水”等,还有“西游记”以及民间传说和吉祥图案。扇子一般是在收麦以后在庙会上买。清朝时期百姓的娱乐生活很单调,民间比较流行纸牌,因此,李方屯制作以水浒英雄为题材的纸版牌。纸牌很小,艺人将多枚纸牌画面排成一块版一起印,另一个点状的画面为纸牌的背面,这种纸牌在当时流行很广。三是为其他地区制作的年画。比如,专门为山东人印制一种当地人喜欢的“摇钱树”;为东北三省、内蒙古满人印制印有满族文字的各种年画。这些都表明李方屯在当时是一个面向全国的年画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