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始终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四谈与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2010-08-15 00:42:54郝孚逸
湖北社会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异化马克思主义文本

郝孚逸

要始终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四谈与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郝孚逸

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句听得很多也很熟的老话。但从发展历史的有关情况看,这“发展”二字有时却反映出完全不同以至相互对立的状态,一些与发展完全无涉甚至引向倒退的货色也打着“发展”的旗号愚弄和欺骗群众。“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词语,是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命题的实践过程中引发出来的。它不仅明确认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发展、又必然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还正确地界定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这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要求,这种要求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存在状态,也决定了它的运行规律。要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本性,就要从其存在状态和运行规律这两大原理方面着手。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突出了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问题。《报告》强调:“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决定》则将此表述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党员领导干部要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着力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个重要文件都突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出“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毫无疑问,这里要求的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工作,从其所论及的诸多内容方面来说,都具有重大的原则性和深远的战略性。所谓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既要求同那些固定不变的教条和千篇一律的高调决别,更要求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这一理论和实践本性置于首位。要知道,现实世界的发展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会停止也没有终结的,人们的理论和实践要参与、进而推动这种发展,才能显示出理论和实践本身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以其自身的存在状态和运行规律显示出这种本色,因而才有可能被认定为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认定,是对以往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对当前工作和未来前景的合理安排和科学预想,更是对从事理论和实践工作的广大人员在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严格要求和新的期待。

要始终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弄清其原意。什么是发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些问题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有着什么关系,不弄清这些问题,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云云一下子也难以说清。什么是发展?“发展”一词在现代人们的口中和文中经常出现,除大量日常用语外,近来国际上使用的作为一种人权概念的发展权,突出了人的生存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权利。从人类文化史的进程来看,发展作为一种专门并且是特殊的领域,应是一种哲学用语,主要是讲人以及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一般说来,发展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也回避不了的命题,这一点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自古皆然的。发展是客观世界的存在状态和运行规律,发展观是人们对这种状态和规律的认识以及同这种认识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因而也反映出不同人的不同发展观亦即世界观。发展的概念之所以同马克思主义密不可分,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自身,在于其世界观中所深含的运动本质和前进去向。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时代的必然性和自身的必要性这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的互相依存和相互推动,既为不同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源泉,也为马克思主义真正科学的发展创造新的前景。在这样的发展观、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推动下,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就会以不断出现新的成果鼓舞人们前进。正因为是这样,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前提下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就应该是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存在状态和运行规律的新特点和新境界。

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常见的理论现象,也是带有根本性的实践走向。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日起直到现在,在世界一些地方发生的种种理论现象和实践走向,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正反两方面的事例,由此便对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实现提出了要求和希望。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最终目标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正确努力以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凡自称并愿意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人类理想的,都应该立足实践,面对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各地情况的不同,马克思主义事实上都是处在“发展”当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这样生生不息、与世长存的。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问题,是如何把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本身所深含的发展源泉和动力结合起来,这种必要性应该不言自明:其一,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无论怎样发展,总应该还是马克思主义;其二,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取决于其自身的内在因素,决定性因素是由社会的人和人的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所要求和产生的人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是否发展以及是否已经成了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看人们怎么说,而是取决于其理论和实践能否同从来没有停止过发展的人和社会相契合。我们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主要分成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这些分支学科的研究范围,常常不经意地和人与社会这个整体发生脱节,并使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趋于抽象化甚至空泛化,这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进而至于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都是不利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与劳动的关系为主轴,从劳动的“异化”逐步转化成“自由自觉的活动”。有人不加深思,把马克思为了说明劳动的变化而从前人那里取来的“异化”一词,以及为了表达未来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说的一段话,即“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说成是仿佛与这些说法不仅没有任何理论根据,而且就连正常的叙述也谈不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早期,对前人的某些哲学用语有一定的保留,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不必因此而影响对马克思哲学的正确把握。在马克思那里,人性异化的实质来自劳动异化,而劳动异化的消除就是所谓“人性复归”,亦即人的解放,也就是使劳动真正成为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并促使人类自身不断发展。可以这样说,正是异化劳动学说从人与社会发展的高度,科学而具体地指明了摆脱奴隶制、封建制人压迫人的劳动之后,如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既高度发展生产力、又不断改变劳动者所受的歧视、压制乃至剥削,使广大劳动者不停止地和社会同步前进。至于上午打猎,下午捕鱼等这种富于诙谐口吻的比喻,并不是对未来社会活动的实际安排,这应该是一看便知的。马克思所讲的有关“上午”、“下午”等活动是针对一种现实因素,即“统治我们的、不受我们控制的、与我们愿望背道而驰的并抹煞我们的打算的物质力量”而发的。在这种情况下的“上午”、“下午”的说法,实际上与打猎、捕鱼之类的事无直接联系。至于有人以信息时代的数字化便利和生存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为由,认为所谓“上午”、“下午”的说法已渐具可能,这同正在谈的问题同样无直接联系。人类劳动,从原始状态开始到成为人压迫人的现象再到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和社会在历史运行轨迹上的重要标志,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带有根本性质的界碑,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以及能不能成为“发展着的”理论的唯物史观根据。

要始终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关键是始终坚持学习和实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努力提高觉悟。学习和提高觉悟的方法和途径可以有三个角度,这就是从实践到文本、从文本到文本、从文本到实践。这三个角度不是自成一体,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既是你中有我,又是我中有你。下面试着做点说明。

从实践到文本。人们常说的干一行、学一行或者干中学、学中干,都说明两者的重要以及彼此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真谛藏在马克思的文本之中,这一点应当是毫无疑问的。然而无数的事实说明,单就文本来学马克思主义,有时不但学不好,甚至还会走向反面,这就产生了在学习中体现实践第一,以及如何做到从实践到文本的问题。从我们国内情况来说,学习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存在普及与提高这两个层面,各级各类学校的这方面教育属于普及性。提高方面的要求,主要应包括各类研究人员和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普及的层面是学习一些基本知识,而提高则是在此基础上真正懂得并能把握住要义,这就是对实践的理解和体验。马克思主义不是供人欣赏和背诵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行动的指南就是实践第一,把行动的指南放在口上就不是实践第一,按这两种不同态度接触文本,其效果不仅不同,甚至会南辕北辙。强调从实践到文本,就是把理解和实行马克思主义始终放在首位,并能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基本方面得到保证,这既是始终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所必需,也是马克思主义者成长的必然。

从文本到文本。乍看起来此说有点费解,实际上却有着鲜活的针对性。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以来,特别是从列宁时代起,被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此种分法从原则上讲并无不可,而且从历史上看,也起过帮助理解马克思主义并推动其发展的作用。然而时至今日,新的情况不断发生。第一种情况是,除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之外,新的学科如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等相继出现,当然,新学科的出现意味着发展,终究还是好事。第二种情况则比较复杂,主要表现在三个组成部分之间、首先是哲学与政治经济学之间关系的正确把握上。有人认定马克思的研究是先哲学后经济学,这只是从文本的时间顺序上看问题。事实上,马克思一开始就从现实的社会经济状况出发并引伸到哲学追问,早期的劳动异化学说就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目标的设想,也是从社会发展、特别是劳动异化的逐步消除过程中体现出来。这里所说的从文本到文本,就是不要受文本时间的规定和文本中学科内容的限制,从文本到文本地进行整体把握和有机构成,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要义真正突显出来。

从文本到实践。在马克思的所有文本中,始终洋溢着以人为本这一虽未明显说出、但却处处皆是的光辉思想。以人为本是一个历史概念,中国古代的“民为邦本”和西方近代的“人本学”都是历史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对古代和近代思想的超越,主要表现在对所谓“民”和“人”的定位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概念既不抽象,又不含混,指的是地地道道的劳动者,其人本思想的核心,是广大劳动者的彻底解放,所谓最后实现全人类解放,实际上说的是此时的全人类已经是劳动化了。实现劳动者的解放是从废除剥削和消灭剥削制度开始,这以后的大量工作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改革和建设,都既需要时日,又离不开创新。这一切在文本中虽已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制度变化的过程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劳动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又为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不断提供新情况、新要求和新境界。从文本到实践,就是要求在新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在这方面要真正取得成果,说到底还是要努力把学习放在首位。

郝孚逸(1926—),男,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党组书记、编审。

责任编辑 张 豫

猜你喜欢
异化马克思主义文本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