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才
(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72)
毛泽东军事人才思想研究
李德才
(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72)
在领导人民军队作战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一贯重视军事人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人才建设的思想,这些体现着鲜明时代特色的军事人才思想,既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其自身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认真学习研究毛泽东军事人才思想,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加强军事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毛泽东;军事人才思想;专题研究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相结合,大力培养和勇于使用优秀军事人才,形成了先进系统的军事人才理论,在中国大地上开拓出了前所未有的军事局面,在战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毛泽东军事人才思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人才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凝聚着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智慧,它深刻揭示了军事人才建设的基本规律,为人民军队建设提供了雄厚的人才支持和深远的智力支持。认真学习研究毛泽东关于军事人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军事人才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战争作为政治的继续,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形态,人永远是战争活动的主体。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程证明:没有纯粹的战争之路,更没有独立于人之外的战争之神,一切都取决于人心、人力和人的能动作用,取决于人的聪明才智和谋略水平,取决于能否培养和造就一批智勇双全、能征善战的军事人才。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极为关注军事人才建设,从战略的高度论证了军事人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毛泽东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和他的战友们充分认识到了军事人才在武装斗争中的极端重要性。要使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要使我们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批军事人才;而培养和造就一批军事人才,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优秀干部队伍,所以毛泽东经常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1]为此,他在各个革命时期,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军事人才培养都进行了精彩的论述。1937年5月,他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中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并要求各级干部“把自己改造得更好一些,把自己提高到更高的革命水平。但这还不够,还要作为一种任务,在全党和全国发现许多新的干部和领袖。”[2]1938年10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说:“十七年来,我们党已经培养了不少的领导人材,军事、政治、文化、党务、民运各方面,都有了我们的骨干,这是党的光荣,也是全民族的光荣。但是,现有的骨干还不足以支撑斗争的大厦,还须广大地培养人材。在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已经涌出并正在继续涌出很多的积极分子,我们的责任,就在于组织他们,培养他们,爱护他们,并善于使用他们。”[3]1944年12月,他在《一九四五年的任务》中指出:“为着战胜日本侵略者,需要有广大的有能力的干部。我们现有的干部,比较从前增加很多,但仍感不足。”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军事人才建设,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虽然装备简陋,但人才济济,强将如云。我们党正是依靠一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以劣势的武器装备先后取得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并在稍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在与世界上头号军事强国的较量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重新获得了自尊、自信和自豪。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科学地揭示了我们党在战争与革命时代进行干部及军事人才建设的深远意义:“我们党有成百万的有经验的干部。我们这些干部,大多数是好的,是土生土长,联系群众,经过长期斗争考验的。我们有这么一套干部:有建党时期的,有北伐战争时期的,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有抗日战争时期的,有解放战争时期的,有全国解放以后的,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东欧一些国家不很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这样一套干部。我们有在不同革命时期经过考验的这样一套干部,就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联系1989年我国平息动乱和20世纪90年代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事实,深感这一论述的高屋建瓴,洞察深远。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和统一的斗争中,认真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军事人才建设的道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对军事人才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破坏。邓小平重新走上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岗位后,全面总结我军建设特别是军事人才建设的经验,认真分析军事人员素质的现状,在1977年8月召开的军委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由于遭受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我们军队的素质确实不如以前了。特别是各级干部的指挥、管理能力弱。”“要承认我们军队打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够。要承认我们军队的人数虽多,但是素质比较差。”[4]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世界形势和国际社会基本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邓小平紧紧抓住这一变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了新的判断,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以此为基础,他果断地提出了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要进行战略性转变,并在军事人才建设上进行了战略部署。邓小平强调,“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能上得去?”他指出:人才问题“是个战略问题,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因为“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成功。”[5]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兴起,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新的军事发展的挑战关键在人才。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就无法掌握新的武器装备,无法创造和运用新的战法,也不可能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主席强调:“我军官兵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但官兵素质结构中军事技术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偏低,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不足,特别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影响我军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6]这些重要的论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军事人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提醒我们,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仍然必须把军事人才建设放在战略位置,特别是在我军武器装备与强敌相比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官兵的科技素质比较低、各级干部指挥高技术战争的能力还不够的情况下,更要注意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
用人必须知人,知人才能善任。综观古今中外,大凡善于使用军事人才的高明统帅,都具有超凡的知人之明。做到知人之明,就必须确立科学的人才标准。毛泽东不仅善于识别和使用军事人才,而且提出了衡量军事人才的根本标准,为军事人才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7]“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毛泽东认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不是抽象和空洞的,而是实在的、具体的,主要表现在:在政治方面,要“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坚定信念。在思想方面,“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和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有实际精神的人们。”[8]“他们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富有自我批评精神,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在团结方面,“要能够团结大多数人。所谓团结大多数人,包括从前反对自己反对错了的人,不管他是哪个山头的,不要记仇,不能‘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工作方面,“有工作能力,富有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他们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必须学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领导方法,必须养成善于听取群众意见的民主作风。”在作战指挥方面,“不但要有压倒敌人的勇气,而且要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指挥员在战争的大海中游泳,他们不使自己沉没,而要使自己决定地有步骤地到达彼岸。”正是按照这样的一些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人才标准,我们党在战争年代造就了许许多多军政兼优、文武相济、顾全大局的优秀军事人才。
邓小平针对现代战争和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深化了军事人才的质量标准,他认为不仅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而且必须具备“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质量标准。这一质量标准,意旨丰富而深刻,是对军事人才的品德、才能、职能和体质等各方面要求的有机统一。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干部“四化”的标准,他说:“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提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三个条件,当然首先是革命化,所以说要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9]邓小平关于人才的“四化”标准,是对毛泽东军事人才标准的继承与发展,成为新时期我们党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根本方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建设的一个重要历史任务就是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而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依赖人才战略工程的实施。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就必须明确人才建设的具体标准和目标。江泽民指出,争取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战略眼光,能够把握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懂得信息化战争指挥和信息化军队建设的指挥官队伍;一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和全面军事素质,善于对军队建设和作战问题出谋划策的参谋队伍;一支能够站在科学前沿,组织谋划武器装备创新发展和关键技术攻关的科学家队伍;一支精通高新武器装备性能,能够迅速排除各种故障、解决复杂难题的技术专家队伍;一支具备专业技术基础,能够熟练掌握手中武器装备的士官队伍。这“五支队伍”涵盖了军事人才建设的各个方面,明确了新形势下军事人才建设的标准和目标,赋予了军事人才的时代特色。我军的性质、使命和实际,决定了人才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把政治素质放在首位,以科技素质为重点,通过“五支队伍”的锻造,真正使军事人才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为全面履行我军历史使命提供雄厚的人才支持。
毛泽东一贯强调培养军事人才,必须坚持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正确的方针原则,以确保军事人才建设的正确方向。
培养军事人才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军队聚集军心的理论基础,是确保人才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他经常强调,要学习、懂得、掌握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干部和领袖要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10]为此,他提出了这样的具体要求,“一般地说,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并经过他们去教育那些文化水准较低的党员。特殊地说,干部应当着重地研究这些,中央委员和高级干部尤其应当加紧研究。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11]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1990年5月22日,江泽民视察军事科学院时指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在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中,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所贯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考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怎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未来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仗的问题,不断创新和发展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培养军事人才必须坚持“三个面向”的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为新时期我国教育所确立的根本指导方针,也是军事人才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面向现代化,就是强调军事人才建设必须适应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军事人才;面向世界,就是要着眼于时代的发展,大力培养适应世界军事变革发展的军事人才,建设这项工作必须放眼世界,借鉴世界各国培养人才的经验;面向未来,就是要着眼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始终把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作为军事人才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同时强调,军事人才建设要树立超前意识,宁肯让人才等装备,也不能让装备等人才。
培养军事人才必须坚持学用一致的原则。毛泽东给抗大规定了“理论与实际并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育人原则,并强调学习的目的全在运用。他指出:“做一个真正能干的高级指挥员,不是初出茅庐或仅仅善于纸上谈兵的角色,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才能办得到。”“说学习和使用不容易,是说学得彻底,用得纯熟不容易。”[12]邓小平强调,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反对假、大、空,要实事求是,培养人才必须把学习和应用结合起来,统一起来。1990年5月30日,江泽民在视察国防大学时指出,院校的教学、研究以及培养军事人才,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特别强调办学校培养人才,关键的问题是要学用一致。胡锦涛多次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军事斗争准备的实际、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的实际来论述军事人才建设问题,要求培养军事人才要学用一致、学用结合,增强军事人才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培养军事人才固然需要认识其重要战略地位,明确军事人才的标准,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遵循正确的方针,更重要的则是付诸行动,解决培养军事人才的途径问题。毛泽东总是准确把握历史条件,着眼于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遵循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创造性地提出军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通过战争实践和部队训练培养军事人才。由于军事人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培养途径和方法的特殊性。军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系统的理论学习,而且需要直接或间接的实践锻炼,在战争条件下主要从战争中锻炼,在和平时期主要是靠严格的训练。对军事人才的培养途径,毛泽东讲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进学校机会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革命的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13]这一论述深刻地说明了,实践对培养军事人才的决定作用,体现了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可以使我们培养的军事人才成为经得起风雨考验的实干家、具有首创精神的革命家、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邓小平强调,在和平时期培养军事人才一定要从实践出发,反对从“本本”出发,他说:“现在不打仗,你拿什么来考验干部,用什么来提高干部,提高军队的素质,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还不是从教育训练着手?”他要求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通过办好军队院校培养军事人才。军队院校作为培养和造就军事人才的基地,在军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毛泽东高度重视通过办好院校来培养军事人才,早在建军初期,为训练下级军官,毛泽东在宁冈县亲手创办了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教导队,在1928年6月,他提出了“办军校及党校”的设想。红军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后,成立了著名的“抗大”,毛泽东亲自为“抗大”规定了教育方针并经常到“抗大”授课。“抗大”及其分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这些军事人才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选调了一些著名的高级将领在很短的时间内创建了一大批军事院校。为了适应军队建设的发展,1953年9月,我军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工程技术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建成开学。毛泽东在给该院的训词中指出:“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需要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技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有大批的能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对军事人才的迫切需求,邓小平多次强调军队院校在军队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宁肯少几个兵,少几个机关人员,也要把院校办好,让多一点人进学校。”面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江泽民在1991年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时敏锐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战斗力。”他要求办好军事院校,多出人才,多出成果,以应对军事领域的新变化、新发展、新挑战。为此,江泽民特别强调:“必须把院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现代化军事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大力弘扬创新精神,积极开拓培养军事人才的新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和造就军事人才,提高军事人才的素质,当然需要实践锻炼,需要办好军事院校,除此之外,还需要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勇于创新,积极开拓培养军事人才的新途径。一是通过立足本职岗位自学成才来培养军事人才。把军队办成一所大学校,是毛泽东非常重要的思想,它要求这所大学校的每一名成员都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毛泽东要求军队的各级干部,要以“学而不厌”的精神认真读书,使自己的经验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江泽民指出:“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要以‘闻鸡起舞’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抓好自身学习。”通过广泛的、持久的自学,使岗位成为成才的平台。二是依托国民教育来培养军事人才。在军事人才培养途径上,针对军用和民用技术相互融合、转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特点,江泽民指出:“尽快走出军队干部由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路子。”从更大的范围选拔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人才,对解决我军人才培养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在与外国军事教育的交流中培养军事人才。通过扩大选派军队留学生的数量、规模和范围,为在职干部提供更多的出国考察和培训的机会,使我们更坚定地走向世界、更清楚地认识世界、更好地借鉴世界,在世界军事发展的大潮中锻造具有世界眼光的军事人才。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博大的胸怀选人用人,从而使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事事业时刻充满着勃勃生机和强大活力,以弱小力量和劣势装备,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强敌,从胜利走向胜利。
坚持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作为人民军队缔造者和最高统帅的毛泽东,深知选才用才的重要性,他说:“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有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14]“在这个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共产党的干部政策,应是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这就是‘任人唯贤’的路线。”[15]他强调,人无完人,不求全责备,要善于用人之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江泽民指出,选贤任能,历来不容易,要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他要求,“领导干部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好选人用人关。”
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培养人才与客观环境息息相关。如果形成好的氛围,大批优秀人才就会涌现出来。毛泽东特别善于营造这样的环境,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他强调,要给他们学习的机会,教育他们;让他们放手工作,使他们敢于负责;要检查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总结经验;要照顾他们的困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邓小平一贯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指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他强调,要开出一条路来,让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长,不要老是把人卡住。十六大提出:“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切实把“四个尊重”的方针贯彻到军事人才建设的实践中,用事业凝聚人才,用精神激励人才,用感情关心人才,用待遇吸引人才,通过人才建设这个杠杆去推动我军质量建设的跃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采取超常措施,通过机制创新,为军事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面对新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我们急切呼唤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因为这关乎我军能否“打得赢”,关乎我军能否担当重任,不辱使命。人才建设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它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有持久作战的准备。因此,人才建设不仅要采取超常措施,而且要进行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军事人才建设的机制,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广纳群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培训机制,建立和完善进出顺畅、流动有序的调控机制,建立和完善吸引人才、保留人才的激励机制,为军事人才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制度支持。历史证明,任何制度创新都不难,问题在于如何确保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夭折和变形。解决的办法是建立一个由群众监督的、民主的环境和氛围,大力发扬毛泽东提出“三大民主”。实际上,民主一直是我们这支无产阶级性质军队的传统和优势,今天,在军事人才建设上我们仍然需要继承这个传统,发挥这个优势。
培养军事人才,任重道远。只要我们坚持以毛泽东军事人才思想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就一定会在军事人才建设上取得伟大的成绩,使我们这支伟大的军队在未来的岁月能够继续保持她战无不胜的传统,让党和人民放心。
[1][3][4][5][7][11][14][1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526,361,384,526,532-533,527,527.
[2][10][12][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7,277,181,181.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读本[C].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201.
[4]毛泽东为陕北公学成立题词,1937年10月23日.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1.
On the Military Talents Thoughts of Mao Zedong
LI De-cai
(Institute of Political Work of Military Force,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National University ofDefense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72)
Mao Zedong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military talentsconstruction during th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 in China.He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thoughts on military talents construction,which showed special features of time.It’s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as well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Mao Zedong’s thoughts.Study on Mao’s military talents thoughts ha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talents and promoting military reform of China in modern times.
Mao Zedong;military talentsthoughts;monographic study
A84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4-831X(2010)02-006-05
2009-08-31
李德才(1961-),男,山东滨州人,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员,硕士生研究导师,研究方向:军事思想、军队政治工作。
[责任编辑:葛春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