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探析

2010-08-15 00:46:50吴尚忠沈其新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大众化中国化范式

吴尚忠 沈其新

(1.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2.湖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探析

吴尚忠1沈其新2

(1.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2.湖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概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和阐释好它丰富、深刻的内涵。本文正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从词源上看,“众”的甲骨文字形为“衆”,异体字是衆众 (衆),会意,“众”从三人。“众”表示众人站立,像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人三为众。”“三”表示众多,本义为众人、大家。“化”字,其甲骨文字形为“ ”,左边是一个面朝左侧立的人,右边是一个头朝下脚朝上的倒人,可见这是个会意字,表示颠倒、变化了。所以,“化”字的本义为“变化 ”。《说文解字》释曰:“化,教行也。从匕、从人,匕亦声。”[1](P736)并译为“化谓教化,转变人心,感化。会意兼形声字,以匕、人表示转变人心的意思,匕表示声符。”《华严经·音义上》云:“教成于上,而易俗于下,谓之化”,许慎释“化”为“教行也”。所以“教行”,也就是“教化”。教化,是通过施教,使人们的思想、行为发生变化。应用在政治上,自古以来就是统治者非常重视的一种统治术,统治者通过推行政教伦理措施,使百姓效仿之,并内化为自觉行动,以建立一种清明稳定的有序社会,此即所谓“教隆于上,化成于下”。这也是《辞源》上所说的“政教风化”的意思。

关于“大众化”,《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变得跟广大群众一致,适合广大群众需要。”[2](P239)众所周知,理论都是有一定高度和深度的。一种理论,只有当它为社会大众所认识和接受时,它的价值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它的生命才能得以长久的延续。没有社会大众对理论的关切和厚爱,理论就会因为失去其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而枯萎、消亡。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它的大众化,就成为其向前发展、走向繁荣的一大必然选择。由此,笔者认为,“大众化”是指生活化、通俗化、普及化、层次多样化,以及由初级起端的循序递进性,它意味着走向大众、贴近大众,最大程度地满足大众的心理期待和需求。

托马斯·库恩 (Thomas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一个“范式”的概念,就解释学意义而言,提供了一种理论研究和现实操作的境界。按照库恩的见解,“范式”(paradigm),是诸多解释科学概念中的一种结构论,也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见解、观点的根基和灵魂。通常而言,与理论结论或见解相比,范式的变革或转变是更为深刻与根本的,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可以带动整个理论视域、理论形态的变革与创新。

中国的社会主义走到今天,不仅仅是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需要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站在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角度看,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某种范式内进行的,那么,我们不能不看到在这一范式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着苏联式的痕迹,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瑕疵。单就长期以来我们所挂在嘴边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的说法而言,就很难拂去“苏化”的痕迹,更不用说文本意义上长期以来国内的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大多是转译于俄文的了。马克思主义从“中国化”到“大众化”,可以说是在尝试范式的转换。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大众化”,可以从佛教在中国传播和扎根的历史过程中获得启示。作为异质文化,佛教在中国扎下根来并代代传承,总结起来有两点:一是佛教能中国化,二是与佛教在弘教中总不忘贴近世间、贴近人生、贴近日常生活分不开的。远离人间的佛教,是没有生命力的,也难有大的作为。由此,马克思主义也应该有两个过程,一是中国化;二是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个重大课题。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3](P534)这段话其实谈了两个问题: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就是要“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突出的是理论突破与理论特性的统一,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突出的是理论发展与理论接受主题的统一,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广大群众相结合。

当今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扩张与全面渗透的时代。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不可回避的,也只有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持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那样,“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伟大工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就必须大众化。

在马克思主义已实现了中国化的背景下,大众化的最大困难在于如何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何成为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毛泽东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4](P305)也就是说,大众化就是“让马克思走入当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再也不应该仅仅是“图书馆”里的,更不应该是“讲坛”上的,而应该是“生活中的”、“大众的”。重要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当前高等院校的“学院化”扩展到大学生的“大众化”,把马克思主义的“学理化”著作转换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化”读本。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应该有两个指向:一是通俗化,二是现实化。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创立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新理论的过程。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指的是通过采用通俗的语言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理解转变为通俗易懂并被广大人民理解和掌握的过程。

从词的结构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是由“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三个词组构成的,可以分为两种结构形式:

一是偏正结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都是名词作形容词,起限定作用,修饰名词“大众化”,可以理解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的“大众化”。实际上这是一个如何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以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基础,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5]

二是主谓结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名词,为主语,“大众化”作动词,为谓语,可以理解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进行“大众化”。有两层意思: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需要大众的形式,以便容易被大众接受。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普通群众不易理解,因而就必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阐述,用“大众化”的形式表达出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活化、通俗化、普及化。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对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青年一代还是很陌生的,要实现“大众化”,必然要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说服力和凝聚力,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6](P11)换句话说,如果它与实践相脱节,解决不了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问题,满足不了大众的需要,那么不仅不能大众化,反而会被“边缘化”,甚至被抛弃。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需要“化”大众,成为大众的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这个语境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进行“大众化”,要在“大众”中普及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大众”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使之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李恩江,贾玉民.说文解字译述 [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

[2]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毛泽东选集:第 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A8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1-2803(2010)01-0063-03

2009-09-27

1.吴尚忠 (1979—),男,湖南常宁人,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2.沈其新 (1950—),男,湖南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周 玥

猜你喜欢
大众化中国化范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2:0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4:08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 05:36:44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