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0-08-15 00:44霍益辉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大众化哲学马克思主义

霍益辉

(中共岳阳市委党校,湖南岳阳414000)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霍益辉

(中共岳阳市委党校,湖南岳阳414000)

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系列论述,以及他所倡导、支持和亲自参与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的实践,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理论指导。这是毛泽东思想亟待发掘的一笔珍贵的思想财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毛泽东思想

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一具有深远意义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被我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在实践中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才能实现中国化和时代化。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学理论的大众化。毛泽东提出,“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倡导、支持并亲自参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运动,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成果与实践经验。这是毛泽东思想亟待发掘的一笔珍贵的思想财富。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衍进

早在1917年,毛泽东深感旧中国“民智污塞,开通为难”,发出了“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的呼唤,立下了“只将全幅工夫,向大本大源处探讨”的雄心壮志。在毛泽东看来,“吾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为强有力者所利用”而任人摆布。他把得大本者称为“圣人”,略得大本者称为“贤人”,不得大本者称为“愚人”。愚人只知盲目动作,消极地接受着社会制裁。而“欲使此愚人而归于智,非普及哲学不可”。青年毛泽东所谓“小人累君子,君子救小人”[1]的圣贤思想是错误的,而“人人有哲学见解,自然人己平,争端息,真理流行,群妄退匿”的推断也未免有些幼稚可笑,但其通过普及哲学改造中国和世界的主张却为毛泽东一生所坚持并不断完善。

青年毛泽东苦苦地探索着所谓宇宙的“大本大源”,1920年的夏天,终于找到了真正科学的宇宙真理——马克思主义,并决意将其当作组建中的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根据”。随着毛泽东哲学思想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实现,其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也开始走向成熟。是年底,毛泽东批评罗素等人用教育的方法改造中国和世界的主张“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原因是“教育一要有钱,二要有人,三要有机关”,“共产党人非取政权,且不能安息于其宇下,更安能握得其教育权?如此,资本家久握教育权,大鼓吹其资本主义,使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宣传,信者日见其微。所以我觉得教育的方法是不行的。”[2]毛泽东抛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认识到共产党人要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革命夺取政权乃至教育权。这是毛泽东的思想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和进步。自此,毛泽东便将全部精力倾注到了建党和之后迅速高涨的革命运动之中。

1935年之后,随着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确立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结束,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时,出现了一段暂时的“闲暇”。他便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向全党提出了普及马克思主义教育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毛泽东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3]“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现在已较过去有了一些进步,但是还很不普遍,很不深入……我希望从我们这次中央全会之后,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4]“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主义的学习。”[5]这个时期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在对象、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一是一般意义上的“普及哲学”变为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和宣传,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二是其目的也由早期所谓使“愚人”变为“圣贤”的思想改良,而变为提高我们党的理论素质,正确地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革命的胜利;三是提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他指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6]四是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号召。他说:“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7]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新的任务,理论准备不足的缺点日趋突出,毛泽东极其敏锐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要求:“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8]“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9]“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观念,关于辩证法,需要作广泛的宣传。我说辩证法应该从哲学的圈子走到广大民群众中间去。”[10]“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11]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他仍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要“认真读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

同建国前相比较,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又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一是扩大了普及对象的范围,从党内扩展到了党外的广大人民群众;二是提出了要使哲学通俗化的主张。他两次写信给李达,赞扬他的“文章通俗易懂,这是很好的,再写文章时,建议对一些哲学的基本概念,利用适当的场合,加以说明,使一般干部能够看懂,要利用这个机会,使成百万的不懂哲学的党内外干部懂得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三是提出学习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他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12]因此,“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情况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13]四是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伟大任务。他说:“我们将会组成一支强大的理论队伍。……没有这支队伍,对我们全党的事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现代化国防,原子能研究,是不行的。”[14]他要求:“每个省市自治区都要把理论工作搞起来,有计划地培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和评论家。”[15]五是突出了普及哲学的重要性。他说:“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东西没有学通,我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方法,扯了许多皮,还扯不清楚,有了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就省得许多事,也少犯许多错误。”[16]六是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方法。他说:我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是逐步的宣传,要宣传得好,使人愿意接受,不能强迫人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只能说服人接受;他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提出,整风是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好形式;他要求我们党:“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思想水平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17]他说:“你们如果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那就还需要补学一点它的对立面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康德和黑格尔的书、孔子和蒋介石的书,这些反面的东西,需要读一读。”“你不研究反面的东西,就驳不倒它。”[18]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探索

毛泽东不仅从理论上论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原则与方法,而且身体力行地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又一个高潮。

1917年夏,毛泽东步行千余里,深入长沙、宁乡等五县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向农民宣传民主革命的道理。是年冬,他在长沙创办了第一个工人夜校,在工人中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次年,他和蔡和森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在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后,1919年他从北京返回湖南,向新民学会的会员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组织湖南学生联合会,投身于反帝爱国运动,创办《湘江评论》,宣传社会主义。1920年春,他在北京确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后回到长沙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他创办文化书社,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并创办工人夜校。党的一大之后,毛泽东回到湖南,采取组织演讲、办文化书社和自修大学等多种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担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给学员讲授《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号召学员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观察中国农村。次年,毛泽东在武昌创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早期探索。

1929年,毛泽东在他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必须加强对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他发表了《反对本本主义》的文章,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学习马克思主义本本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等光辉思想。1937年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后,为了胜利地肩负起新的任务,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党内长期存在而又没有彻底解决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问题。他于1937年在抗大亲自讲授了《矛盾论》和《实践论》,在马列学院讲授《新民主主义论》,创造性地宣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他还每周主持一次有七、八人参加的哲学座谈会,次年又倡导、发起成立了延安新哲学会,举办哲学报告会、讨论会。1941年成立了中央研究组和高级研究组,还倡议编辑出版了《思想方法论》一书。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提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态度。1942年毛泽东又在党校作了《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在干部会议上作了《反对党八股》的报告,从而开始了整风运动。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对我党进行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同时,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这也是我党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个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下,全国上下再次掀了学习社会发展史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热潮。1950年和1952年,《人民日报》相继发表了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进一步激发了全国人民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热情,把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运动推向新高潮。为了巩固成果,中共中央在1955年发出了关于在干部和知识分子中组织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的《通知》。接着中央又发出进一步在全国人民中宣传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的指示。这是我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二次高潮。在这一个时期,毛泽东在全国思想文化界发动了五次大的批判运动。这几次大批判虽说存在着把一切思想、理论和文艺的是非之争变成政治斗争的严重错误,却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文化知识界的普及。

1956年毛泽东在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论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其它建设中的重大关系及其解决办法。1957年毛泽东发表《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全面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等重大问题。1958年,出现了我国当代哲学发展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的事件——工农兵学哲学运动的大规模兴起。从1958年到1966年的八年间,这场学习运动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千百万工人、农民和解放军士兵投身于其中,把我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向了第三个高潮。毛泽东对这场运动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和鼓励。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系列论述,以及他所倡导、支持和亲自参与的我党历史上普及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践,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理论指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只有通过深入持久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大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但在具体方法上要注意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首先,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政治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人们政治生活的需要,也是人们经济、社会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具有十分宽泛的社会生活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当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是高度一致的。毛泽东探索出的用哲学教育解决党内思想分歧和路线斗争的科学方法,为哲学和政治的联结找到了一条基本正确而又行之有效的路径;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对政治的相对独立性,它所反映的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的普遍规律。政治生活必须遵循哲学所揭示的一般规律,如果违背这种普遍规律,或者把哲学当作政治斗争的工具,不仅会损害哲学的科学性,而且会导致和强化政治失误的严重社会后果。

其次,要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党在实际斗争中吃过不少教条主义的亏,因而一直偏重于讲矛盾特殊性,而忽略了矛盾的普遍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却把学习和研究马恩原著简单地斥之为“教条主义”的思想倾向,忽略了理论对实践的独立性和理论本身内在的逻辑性,忽略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这种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必须得到有效的克服。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一要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特色。理论要能被人民群众应用于实践,就必须具有实践特色。二要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壤,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三要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特色。要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第三,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本土化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自传播到中国的那天开始就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丰富与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本土化的理论形态。这些本土化的理论是中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普适真理的有机结合,是二者相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普适真理具有不可动摇的指导地位。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本土化理论的大众化,也是马克思主义普适真理的大众化。重点可以放在中国本土化理论的大众化上,但不可忽视马克思主义普适真理的大众化。

第四,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理论研究工作的关系。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认识发展的规律。由实践到认识、从群众中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而由认识到实践、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普及过程,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切不可偏废。当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工作的重心有所倾斜是合理的。但过去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研究说成是“经院哲学”、“没有用处”,甚至把所有的思维活动加以否定,这显然是不对的。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9]理论掌握群众的前提是要具有说服力,而要具有说服力就必须深刻,即抓住事物的根本,理论抓住根本就需要我们去作深入的研究。近年来理论研究的确存在着严重的脱离实践、“坐而论道”的贵族作风,理论越来越晦涩难懂、深奥莫测、远离生活。因此,要切实加强理论宣传队伍的学风建设。

第五,要严格划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庸俗化的界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是实现大众化的必要手段,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只有用人民群众的语言来表达方可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不能搞繁琐哲学。譬如哲学作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科学,具有极其严密的逻辑性、体系性和一套规范化的概念,其概念的抽象性很高。哲学的庸俗化就是把具体的事物跟哲学范畴完全等同起来,这是我们必须尽力去避免和努力去克服的。同时,也要注意废除连哲学专业工作者也窒息得透不过气来的洋八股学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灰色的,而是充满着鲜活的元素。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要在“大众”两字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我们理论工作者要注意克服形式主义的作法,努力探索一条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途径,学会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实生活的实例、形象生动的比喻,积极做好宣传普及工作。

最后,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学习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本土化理论与各门具体科学所研究的是客观事物的不同层次的本质和规律,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鲜明的区别,不可相互替代。因此,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切不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代替各门具体科学的学习。

[1]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85-88.

[2]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449.

[4][5][6][7][11]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87,397,288,840,841.

[8][9][10][12][13][14][15][16][17][18]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61,385,498,297,307,361,144,357,145,346.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

A8

A

1009-3605(2010)03-0049-04

2010-04-14

霍益辉,男,湖南汨罗人,中共岳阳市委党校教育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社会问题、民生哲学。

责任编辑:叶民英

猜你喜欢
大众化哲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