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华
(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湖南长沙410001)
常德市乡镇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
周建华
(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湖南长沙410001)
近几年来,常德市乡镇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大有提高,在湖南省处于领先位置,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急需解决。
乡镇文化;文化建设;调查思考
常德市地处湖南省西北,辖武陵、鼎城二区和石门、桃源、汉寿、安乡、澧县、临澧6县、津市市和德山经济开发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西湖管理区和西洞庭管理区,共有207个乡镇,600多万人口,农村人口占80%。常德这块土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代文化氛围浓厚。最近,笔者对常德市乡镇文化建设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调查,发现这里的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当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设法解决。
1.乡镇文化建设占有一席之地。几年前,中共常德市委、市政府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的意见》,作为指导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启动“宣传文化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在建设要求上确定了“领导高度重视、专人专职负责、阵地设施齐全、基本活动经常、管理规范科学、创收补文充裕”等六条标准。还在全市实施宣传文化示范乡镇创建工程、“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电影)”送文化下乡工程。并相继召开全市基层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全市社区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大力推进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开展农村公益数字化电影放映,2009年,全市免费放映50852场,观众达1898.5万人次;全面铺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建设,目前已建成市级中心1个、县级分中心5个,村级网点3162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83.19%),服务数字资源建设量大大提升;市县联动、多方合作,组织了声势浩大的送文化活动,市县专业艺术团体演出近2213场,其中“演艺惠民”免费送戏下乡483场。
2.乡镇文化队伍基本稳定。(1)乡镇文化站的管理队伍基本稳定。全市共有209个乡镇文化站,其中152个文化站有牌子、有专人管理,有35个乡镇文化站的专干是兼职(一般为乡镇宣传委员兼),能够定期开展文化活动。这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人员待遇的基本落实。如石门县文化专干的人平基本工资每人每年达到了5000元,鼎城区文化专干的人平基本工资每人每年达到了6500元,桃源县漆河镇为文化站工作人员买了近十万元的养老保险,澧县文化专干的人平基本工资每人每年达到8500元。待遇落实,稳定了人心,保全了队伍。(2)民间文化活动队伍逐渐扩大。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积极投资文化建设,他们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开发,成立了民间文艺演出团体、文化专业户或文化中心户。如澧县大堰当共有曲艺茶社63家,平均每700人就有一个曲艺茶社,草坪镇11个民间演出团体,150多个专业演员,组建成演出集团,演出范围辐射到周边20多个区县;临澧县合口镇有皮影队、腰鼓队、曲艺队、龙狮合口管乐队等多种民间艺术表演队8支;汉寿县周文庙介元百花剧团以演出常德汉剧及常德花鼓戏为主,兼营歌舞,该团仅演出剧目就达到70多个。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农民自办文艺演出团体648个,从业人员5869人。
3.乡镇文化服务机制逐步建立。一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文化救助机制逐步建立。如津市的“欢乐津城”等文化活动通过政府以奖代投为主导,采取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联办的形式,实行演出冠名并提供量身定做的宣传节目,成功地实现了“月月有演出、周周有电影”的良性循环。如在第一届、第二届中国·常德诗人节及中国湖南非洲艺术节在常文艺演周、中国曲协“送欢笑到基层”、桃源桃花节、石门柑桔节、鼎城花岩溪白鹭节等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中,先后以冠名取得了企业和社会人士的经费赞助。二是农村民办文化扶持机制逐步健全。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社会捐赠,鼓励和支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扶持兴办农民书社355个、集(个)体放映队237支、组建文化大院34个、扶持民间职业艺术演出团体32个,农村业余演出团体52个。同时,在政府的重要活动或节庆表演的项目中,积极在民办团体中进行招标,以奖代投。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4.乡镇文化建设投入逐年加大。全市共有19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纳入了《全国“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通过几年的努力,乡镇文化机构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获得到全面改善。2007年、2008年全市重点扶持建设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市财政、市新村办、市文化名城办两年共投入200万元用于扶持39个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文化阵地设施逐步增加,全市209年乡镇文化站中,站舍有独立院落的34个。如:临澧县合口镇投资50万建成了集影剧院、图书馆、录相厅、歌舞厅于一体的文化广场。鼎城区蔡家岗镇投入近40万元,对镇影剧院、图书馆、广播站等文化设施进行了维修改造,并新建了集娱乐、休闲于一体的休闲广场;武陵区东江乡通过乡里给一点,村里出一点,农民捐一点的方式,在各村修建了排球场,引导农民从牌桌上走下来,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让乡镇文化与都市文化充分融合,使广大村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5.乡镇文化活动日益频繁。全市许多乡镇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元旦”、“春节”、“五一”、“七一”、“十一”等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劳动技能竞赛、花会、灯会、赛歌会以及文艺演出等活动。澧县的“激情广场”、津市的“欢乐津城”、汉寿的“激情龙阳”等都成为当地文化活动品牌,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澧县大堰当镇每年举办1-2次全镇文艺汇演,1-2次篮球赛,63家曲艺茶社自编自演对鼓、说鼓、小品、相声、快板、三句半,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石门县蒙泉镇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要求,以争创“学习型村镇”为有力手段,每天对外开放图书室10小时,接待数千人次,倡导广大农民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2009年,全市各县市图书馆共接待读者70多万人次,全市文化馆充分利用场馆,加强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指导,辅导、扶持了一大批“特色文化艺术之乡”和民间职业剧团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文艺活动带头人。
6.乡镇文化特色突出。(1)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逐渐增多。去年澧县大堰当镇西街文化大院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我省唯一的“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础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尧天平镇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龙狮表演之乡”。(2)以特色文化引领农村文化发展,特色文化乡镇不断涌现。全市现有的“民间吹打乐之乡”、“龙狮之乡”、“板龙灯之乡”、“山歌之乡”、“文化大院”等典型农村特色文化团体,不仅能为当地老百姓所熟悉、喜爱,并且成为当地的农村文化品牌。演出范围从本村、本乡逐渐辐射到周边区县,周边省,甚至踏遍全国,涉足海外,以此向外推介、宣传常德的特色农村文化。如鼎城区尧天坪镇的舞龙、舞狮队,曾在香港凤凰电视台表演播出,先后参加全国春节联欢晚会分会场的表演,上了中央电视台的实况直播节目;鼎城区草坪镇11个民间演出团体在经营上逐步走向联合,从单一的队伍转变成了演出集团,形成了独特的“草坪现象”。桃源县漳江镇的石雕艺术成为了该镇文化产业支柱,其石雕艺术产品远销日本、美国等地。鼎城区周家店镇的吹打乐,临澧县新安镇的龙灯,桃源县九溪镇的板龙灯、漆河镇的剪纸、佘坪乡的木雕,石门县罗坪乡、子良乡的歌舞等,均成为了当地知名的“文化品牌”。同时,各区县还定期举办民俗、民间文化文艺调演,集中展示民俗、民间文化的整体风貌和独特魅力,促进了农村特色文化的共同发展。
近几年来,常德市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发展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不完全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地方领导对乡镇文化建设的作用认识不清。有些地方经济发展缓慢,党政领导没有认识到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认为经济没有发展上去抓文化,是空谈,因而只注重抓经济建设,没有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应有的位置。部分乡镇的党政一把手认为抓经济是硬指标,必须抓上去,抓文化工作是软指标,充其量是面子工程,是点缀,不抓文化工作不影响单位排名进位、个人晋升,抓不抓无所谓,以致形成乡镇党委长期不议文化,政府不管文化,经费投入不支持文化的现象。
2.乡镇文化发展不平衡。全市乡镇文化建设由于受经济、地理及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发展不平衡。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大致可归纳为三类:一类是较好的,所占比例约为20%。这些村镇一般经济基础好,基层领导较重视,交通方便,大多数农民又有一定文化水平。这些村镇乡镇设有文化专干,有关业务人员较齐全,阵地建设较好,经费较充足,能坚持常年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并能积极购买新书,补充藏书;二类是一般的,所占比例约为50%。这些村镇只有兼职文化专干,业务人员不齐,经费投入少,有阵地但开展活动不经常,只在春节期间才搞活动;三类是较差的,所占比例约为30%。这些村镇的经济条件较差,常年很少有文化活动经费,特别是有个别乡镇的精神文明建设经费至今没有列入乡镇财政预算中。部分乡镇在机构改革中,首先卖掉的是文化阵地,挤占的是文化设施,文化工作无办公场所,无阵地设施。有的文化站虽然有阵地设施,但内部设施陈旧或严重缺乏,有的改为茶馆,有的变成仓库,有的沦为商场,少数可运转的设施,其所有权也没有在文化站的名下。村民们形象地描绘:“电影院里开餐馆,图书室里堆破烂,歌舞厅改美容院,宣传窗成广告栏”。另一方面,这些乡镇人口少而居住分散,农民文化程度较低,青壮年劳动力都已外出打工,剩下妇女、儿童、老人,没有文化人才,因而无法开展文化活动。
3.一些乡镇文化专干待遇低、文化专业素质不高。一些乡镇文化专干分担的工作多项,除包村外,还有安监员、综治专干、武装干事、民政助理、负责计生、税收、电视收费、办公室打杂等工作,工作任务与乡镇干部基本相同,但没有乡镇干部同等待遇,而且常常几个月甚至半年拿不到工资,社保、医保更是没有着落。投入不足,待遇过低,削弱了文化专干的工作积极性。未解决编制的千方百计想离岗出走,有编制的文化专干,要么不热爱文化工作,在其位不谋其事,要么长期打杂,其它工作干半年,文化工作干半年。另一方面,全市197个乡镇文化站站长或专干中,大多数没有经过任何文化专业培训,甚至有些连文化专干基本的“编、导、演、写、画、唱”的能力都没有,这就无法去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也无法去进行文化辅导,更谈不上鉴赏。
4.有些地方村民文化生活方式落后。一是文化生活消费水平偏低。年轻者一般认为只有看电影、进舞厅、看录像才是文化消费,年长者则认为花那个冤枉钱干嘛,还不如用那钱多买点吃的。有些家庭文化生活年支出几近于零。二是文化生活方式单一。多数乡村的文化生活所拥有的仍是渔鼓、看戏、舞龙耍狮等为数不多的民间文艺形式,而这些活动大多与重大农事活动和逢年过节紧密结合在一起。三是文化生活品味不高。劳作之余,不少农民的消遣活动无非是玩牌、走亲、访友、串门、闲聊。
5.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不适合群众需要。近年来,各级组织了一些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文化活动,但活动内容离农村群众太远,形式老套,不合群众口味。同时,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相关部门又无法提供。
6.“不良文化”现象时有所见。一些乡村巫婆、神汉、看相、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现象严重,农村红白喜事中还存在大操大办的现象,不仅浪费严重,也为封建迷信的滋长提供了土壤。黄、赌、毒等丑恶现现象也时有所见,不少农民认为茶余饭后打打牌、搓搓麻将输赢几个小钱消遣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特别是农闲时节,打牌赌博现象更是随处可见。这些愚昧、落后、腐朽的文化思想导致了农村道德文化建设滑坡。
1.纠正认识偏差。各级党政领导要切实提高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正确处理和认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发展先进文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站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树立“富要办文化,穷也要办文化,富有富的办法,穷有穷的办法,越是贫困地区越要支持和创造条件办文化,不办就更穷”的思想观念,确定农村文化工作的地位,认清乡镇文化站建设对于农村文化和经济所起的推动作用。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
2.加快乡镇文化建设立法步伐。对乡镇文化站这种基层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从功能、设施、队伍、服务方式等方面给予明确法律界定,确立其合法生存地位和良性发展途径,使之不因长期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而在改革进程中被忽视,随意“加减”或“组合”。
3.健全管理考核机制。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对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健全考核机制,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考核一级政府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指标,对乡镇文化站的创建工作从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与基本活动方式四个方面进行考查,每年进行一次评比,奖优惩劣,力争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一是党委和政府应该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农村文化工作,并将文化工作的各项任务列入党政班子政绩考核之中;二是要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党委和政府都要有一名领导负责文化工作;三是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群团组织对文化工作要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并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加大文化工作含量;四是要用典型引路,认真总结经验,定期召开典型现场会,表扬推广好典型,为差典型制定计划,限期整改。
4.调整文化管理体制。乡镇文化站是从事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机构,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在机构改革中不能撤除,应该使之成为乡镇政府的工作部门。同时,文化局是社会文化的主管部门,又是政府的行政部门,要把乡镇文化站的人、财、物、事“四权”收回到文化局,实行垂直管理,这有利于稳定和培养文化干部队伍,有利于对各乡镇文化站在文化活动方面的组织、指导、管理,有利于对乡镇文化基层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与投入,有利于农村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
5.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农村文化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需要有必要的经费作保障。对于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国家和省里已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市、县、乡三级政府要进一步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切实保障资金投入,落实文化优惠政策,多渠道增加对文化站建设的投入,落实人员的工资待遇,从而保证阵地稳固,队伍稳定,活动开展经常,切实为农村文化建设办实事。设立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对于文化工作开展好的乡镇予以鼓励,对于长期在农村文化工作中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员,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要加强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无论是哪一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最好由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实行统一管理,设立专账,投入到位,保证资金的维护和正常使用。
6.健全文化队伍建设机制。建立一支高效稳定的文化队伍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长久之计。要抓好队伍建设,就必须要稳定好这支队伍,要从关心入手,解决好人员的生活待遇,保证文化专干与乡镇其它干部待遇同等,甚至优于其他干部,让他们热爱、热心这份事业;要加强业务培训,努力开拓文化专干的眼界,更新不适应发展形势需要的观念和知识,让这些人精通一至两项业务,让他们成为农村文化的主力军。同时,积极推行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人才,不断更新、充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7.建立与完善自身“造血”机制。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充分利用农民群众自发组织的舞龙、舞狮、地花鼓、竹马、腰鼓和其它说唱表演等民间艺术活动十分活跃的基础和优势,认真履行文化站的职责,积极吸纳先进典型的经验,巧借东风,努力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培养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观念,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或开展“以文补文”,健全自身“造血”机制。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认真履行文化站的职责,创造性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用先进文化推动农村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积极作用。
C93
A
1009-3605(2010)03-0017-04
2010-04-14
周建华,男,中共湖南省委直属机关党校文化科技教研室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学。
责任编辑:曹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