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巧玲
河南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 新密 452370
早产儿医院感染的特点及护理措施
朱巧玲
河南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 新密 452370
目的探讨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的特点,寻求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产科出生的早产儿发生医院感染的40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医院感染的特点。结果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3.9%,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感染42.5%,胃肠道感染20%,皮肤感染17.5%,泌尿系统感染15%,其他占5%。结论加强新生儿室管理,定期室内空气消毒,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加强暖箱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控制早产儿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
婴儿; 早产儿;医院感染;护理措施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或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高低反映着医院整体医疗护理质量的优劣。早产儿自身的病理生理特点,决定其易于发生医院感染、病死率高。我院新生儿室根据卫生部及上级医院的有关规定及指导,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现对2004-01~2008-01在我院产科出生的早产儿发生的40例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同期在我院产科出生早产儿共1022例,发生医院感染40例,本组产妇产前均无明确感染病史及表现,其中多胎妊娠36例,母患妊高症22例,胎盘前置长期保胎12例,有明确贫血6例,精神因素15例,过度疲劳9例,子宫、阴道畸形2例,胎膜早破8例。经阴道分娩25例,剖宫产15例。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000g 8例,1000~1500g 24例,1500~2500g以上8例。男23例,女17例,Apgar评分1分≤3分12例,≤6分20例,≥7分8例。出生时进行简单复苏15例,进行气管插管复苏19例,未进行复苏6例。早产儿住院天数最短11d,最长24d,平均16.8d。治愈38例,死亡2例。
1.2 方法 早产儿诊断标准依据《实用新生儿学》有关早产儿诊断[1]。医院感染的确诊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诊断标准(试行)》标准,对确诊为医院感染的40例早产儿病例的感染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早产儿1022例,发生医院感染40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9%,其中呼吸道感染排在第1位17例,占42.5%,胃肠道感染排在第2位8例,占20%,皮肤感染7例,占17.5%,排列第3位,泌尿系感染6例,占15%,排第4位,其他占5%。
3.1 加强对早产儿的呼吸管理 由于早产儿产前系有母体异常或宫内异常,出生后常发生窒息,多数需要立即进行复苏,复苏流程严格按照《新生儿窒息复苏》步骤及要求进行[2]。插管轻柔,气管内吸引负压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减少呼吸道黏膜损伤。复苏成功后,早产儿应留置早产儿培养箱继续观察治疗,因此要加强暖箱管理,暖箱必须是拆开后严格消毒备用的,设置适合不同体质量早产儿的中性温度,保持适当的湿度,箱中水槽中的水使用蒸馏水,并更换1次/d。注意每天对箱体表面通风口及操作口进行消毒处理。使用鼻导管吸氧或CPAP支持呼吸时,氧气必须经湿化瓶湿化处理,患儿口鼻部有分泌物时及时吸除,分泌物较多时予以拍背,体位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出现呼吸暂停时先予以物理刺激,使其缓解,频繁出现时,给予CPAP治疗。暖箱使用时间超过1周者,及时更换消毒备用暖箱。
3.2 严格无菌操作规程 由于早产儿免疫力差,出生后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治疗过程中需要多次穿刺等有创操作检查,因此,从出生窒息复苏开始,就要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规程。操作前认真洗手、消毒,戴口罩、帽子,复苏所用器械必须是经过消毒的备用物品。有创操作时穿刺部位应严格消毒,范围宜大,穿刺区穿刺点压迫止血宜长,止血后再次消毒,并保持干燥。听诊器、消毒毛巾等避免交叉使用,能使用一次性用品者,均使用一次性物品。吸氧导管及湿化瓶等均应及时消毒更换。
3.3 加强支持疗法,合理喂养 早产儿应适当限制液体入量,防止高血糖、低血糖、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根据患者一般情况及时喂奶,可给予早产儿配方奶。体质量过低,吸吮力差者可经胃管或肠内营养管喂养,或给予TPN支持。如有呕吐,及时清洗,防止误吸,必要时应暂停1次喂养。使用胃管者每次喂奶前应先吸除胃内残留,残留量多者,应延长喂奶间隔或减少奶量,喂养过程中,使用奶瓶、奶嘴必须每次蒸煮消毒,保持患儿口腔卫生。体质较差或营养不良者可静脉给予丙种球蛋白或白蛋白、血浆、全血等。
3.4 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早产儿各器官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易出现呼吸暂停、低体温、低血糖、电解质紊乱、呕吐、腹胀、水肿、硬肿、感染及各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临床表现不典型,缺乏特异性,因而需密切注意患儿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报告医生,以免延误治疗时机。暖箱内湿度较大,早产儿皮肤菲薄,若使用时间较长,极易出现受压部位、潮湿刺激部位及有创操作部位皮肤感染,因而每次接触患儿必须洗手消毒。情况允许时多为患儿翻身。尿垫、褥垫要及时更换,保持患儿皮肤干燥。臀部皮肤有发红表现者,及时使用温开水清洗,适当使用护肤霜。
3.5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患儿病情需要应用抗生素,尽可能减少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如有感染表现,应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慎用广谱抗生素[3],护士应熟练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根据药物半衰期,决定给药间隔时间,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密切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或换药的依据,从而保证治疗效果,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4.1 呼吸道感染 本组资料显示,呼吸道感染在医院感染中比例最高,占第1位,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一致[4]。其原因主要有:(1)早产儿免疫力低下,肺发育未成熟,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2)出生后因多种因素导致窒息,肺泡不能完全充气扩张,出现肺液过多,肺不张,肺水肿等。而且由于呼吸功能不良,需要气管插管人工辅助呼吸,反复多次气管内吸引等侵入性操作,患儿呼吸道抗感染及排出分泌物能力差。(3)早产儿易出现呕吐,呕吐时易发生误吸增加了患儿呼吸系统感染的危险性。本组资料中17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均为体质量偏低,出生时Apgar评分均在6分以下,都进行了气管插管复苏。(4)暖箱内水槽中的水不易保持无菌,也直接或间接的增加了呼吸系统感染的几率。
4.2 胃肠道感染 胃肠道感染的原因:(1)早产儿由于胃肠道发育不成熟、胃酸低、消化酶少、胃肠蠕动能力差、胃肠血液循环不良、肠道正常菌群不易建立。(2)奶瓶奶嘴消毒不严、使用安慰奶嘴、奶粉保存不善污染、口腔不洁等。(3)由于早产儿胃肠蠕动差,很多需灌肠治疗。也增加了胃肠道感染的几率。
4.3皮肤感染本组早产儿皮肤感染几率较高,原因有:(1)早产儿皮肤菲薄,清理皮肤皱褶处胎脂及护理臀部时操作不够轻柔。(2)皮肤穿刺时消毒不严,留置套管针敷贴透气不良。(3)排泄尿粪后更换尿垫不及时。
4.4 泌尿系感染 本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不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对外阴护理重视不够,通过上行感染而发生。(2)早产儿网状内皮系统功能较差,通过血行感染发生。
4.5 抗生素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高效抗生素的使用及消毒措施的加强,耐药菌株感染及机会菌的感染日益增多,并受到重视,因而合理使用抗生素成为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尤其是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更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情况下,如无明确感染危险因素及表现者,尽可能不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在药敏试验结果报告前,应针对不同系统感染的常见病原,有针对性选用抗生素,药敏结果报告后,应根据药敏结果进行调整,既可提高疗效,又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1]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8.
[2]叶鸿瑁.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1-11.
[3]周立新,李轶男,温伟标,等.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产超广谱β-内酰胺细菌感染的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708-709.
[4]徐昕,许燕卿,左亚莎,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内肺炎细菌耐药性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2,12(5):329-331.
(收稿 2010-01-26)
R473.72
B
1007-8991(2010)02-01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