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辉
(贵州财经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科学发展观蕴含的哲学基础
李志辉
(贵州财经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的哲学基础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现实中国社会的具体运用,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科学发展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人为本;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发展是运动变化的高级形式,事物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前进、螺旋上升的运动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因此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1](P12)。这些都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思想,体现了唯物辨证法关于发展实质的核心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重要性,要求发展途径和效果的科学化。其根本特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制约的;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是为大多数人,包括为后代人的,而不是为极少数人的、不顾及将来的发展。要求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全面发展的思想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系统整体性思想,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或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按照系统整体性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看待事物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和部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要全方位地去考虑,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全貌。整体功能和全局利益的最大化应该成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
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首要内容。全面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观点突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系统论的整体性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统一体。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自觉运用系统论的整体性思想,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党的“十六届四种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要求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由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只有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认识事物,才能把握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客观世界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活动在内的普遍联系的世界,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孤立的事物。我们既要从相互联系中认识和把握事物,也要从客观事物的全部联系中认识事物。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不少矛盾和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等。为此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五个统筹”,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进行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按照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的要求,要不断推进经济建设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建设相协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强调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P45)根据上述观点,要求人们在改造和利用自然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违背自然规律,那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它要求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能动与受动的统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4](P853)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在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正确的处理好人口、环境保护、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全面自由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在价值问题上的世界观,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以人为本”强调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恩格斯把历史唯物主义定义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5](P37)。马克思在阐述自己的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时,强调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他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具体的、现实的、实践的人。我们党根据马克思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性的原理,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地位,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6](P16)。
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全面自由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共产党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就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P29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的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7](P455)“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从动物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7](P456)。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人民共享”[8]。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核心和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它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发挥,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就需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充分的得到实现。
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5](P284)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社会发展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在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和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成果的基础上,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主题,要求把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最终价值,把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实践是认识和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化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科学地揭示了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是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实现了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使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正确把握国内国际发展的新形式,把握发展机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妥善解决在改革中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关注民生,正确分析和化解社会主要矛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成功运用的典范,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Abstract:Scientific Out look on Development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Marxism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the latest theoretical results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at has been adapted to the special conditions of China.Based on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realism.It has important value to the era at present.
Key words: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Dialectical materialism;Historical materialism;Human-oriented;The value of the era
On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LI Zhi-hui
(Guizho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iyang550004,China)
D20
A
1008—4444(2010)04—0042—03
2010-06-19
李志辉(1984—),男,河北石家庄人,贵州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董红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