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春梅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浅谈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
雍春梅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中国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不能削弱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而且应当面对市场调节的优点和它的自发性弊病,更加重视建立和完善崭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本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为中心展开论述,展现中国共产党对宏观调控的认识从计划控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巨大飞跃,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之路。
市场经济;市场调节;政府;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弥补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其目的在于追求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增长以及结构优化。政府的宏观调控在西方经济史中是不断变化的。从亚当•斯密到阿弗里德•马歇尔近一个半世纪中,西方学者对市场经济津津乐道,新古典学派和古典学派的共同点是他们都信奉“自由放任”,大多认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有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主要通过“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作用,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它能提供一种激励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和效率的提高,它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但是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的特大经济危机无情的打破了这种神话,彻底推翻了古典经济理论。当时的经济形势迫使西方经济学家提出新的理论,而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也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主张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干预国民经济活动的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思想。尽管其后由于“滞涨”的恶果使得凯恩斯主义逐渐失宠,代之而起的则是新古典主义回潮,并且逐渐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但不论经济学的主流如何更迭,人们再也无法回到自由的市场经济神话中去,因为实践已经反复证明,纯粹的市场机制和单纯的政府干预都不可能解决经济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只有适度的政府干预和有效的市场调节,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才能更好的实现经济增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存在宏观调控,但是由于两者的所有制基础不同,国家代表的统治阶级的社会性质根本不同,它们的宏观经济调控必然存在原则区别:
1.国家宏观调控实践的价值目标不同
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代表总资本家并主要代表垄断资本家阶级的利益,国家的宏观调控必然是为他们服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则是为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宏观调控的目标、政策必须满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种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国家宏观调控手段运用的方式和程度不同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在使用何种手段时,首先考虑总资本家的资本利润,在此前提下才会为缓和社会对抗性的基本矛盾而考虑社会公平,这种公平是以满足资本家的资本利润为前提的,一旦影响了这种效率,有些促进公平的调控手段就会停止使用。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在使用调控手段时,是以维护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为准绳,权衡利弊的,例如国家对中西部地区采取倾斜的经济政策;为促进科技进步和发展教育,通过宏观控制,压缩不必要的开支,增加科技教育投入等。
3.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与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不同
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与建国之初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贫乏、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仍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从总体上讲,我国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并将长期是发展中的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和它们既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也没有并驾齐驱。这些都决定了宏观调控对于我们比对于他们更加重要。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相对落后、整体素质不高,经济发展又很不平衡,特别是我们没有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我们的国情和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要求我们必须搞好国家宏观调控。”
4.经济体制转轨也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西方发达国家更需要宏观调控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经济体制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原有体制的一些弊端没有消除,新体制尚未形成,市场机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在体制转轨过程中,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必然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要从总体上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
1.把宏观调控看成只是靠行政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三种手段各有特长,各有特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调控手段的体系。在运用这三种手段时,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不能认为宏观调控就是靠行政手段。
2.把宏观调控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立起来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这些会带来经济的波动和资源的浪费,引起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建立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的,能够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因此,要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续地发展,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加强宏观调控,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应该把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3.认为只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有宏观调控
在当代,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市场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这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有宏观调控,只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更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宏观经济政策是由多种政策构成的,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每项政策的实施方法各有特点,在宏观调控目标上各有侧重,又相互制约,将各项政策综合运用,才能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发展产生总体积极效应。
例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在宏观调控实践中,调控主体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相结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集中掌握的两种重要的调控手段,它们往往在调控的目标、方向和力度上相互的协调、配合。
首先是政策目标的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目标的重点是通过税收、政府预算和社会保障等手段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通过结构调控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协调。财政的一收一支乃至全社会的货币收支都要通过银行信贷收支反映到货币流通上,而中央银行则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也是控制社会总需求的闸门,因此货币政策目标的重点是通过调控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来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其次是政策方向的协调配合。
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向应是反经济周期的逆向调节,以熨平经济周期。通常是在社会经济处于高峰、低谷或在两者之间的过渡时期,根据社会总供求的具体情况,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使用,主要有“双紧”政策、“双松”政策和“双中性”政策。
最后是政策力度的协调配合。
在政策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政策力度即“松紧度”的强弱是否恰当以及是否随着经济运行情况的改变而适时予以调整,决定着政策调控成效的大小。在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启始阶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加大“收紧”或“放松”的力度,以足以克服上一轮经济周期过热或过冷的运行惯性,从而有效抑制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或者有效遏制经济下滑、通货紧缩。在经济运行中,应根据经济走势的变化适时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度”,以避免矫枉过正而导致负效应。
在今天的学术界,学者们对于中国经济究竟是选择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已经是没有异议了,毫无疑问在看到中国今天的发展,我们坚信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应当认清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方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下,国家的宏观调控应该怎样与时俱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前进的道路决不会是平坦的,而今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还要继续努力。我们更是要坚信中国经济建设道路的方向,居安思危,坚定信念,发挥自身优势,我们相信,中国经济的前景必定灿烂辉煌。
[1] 程恩富.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M]. 中国出版集团,2006.
[2] 程连升. 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 陈宗胜. 改革与收入分配[M].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 崔之元.“看不见的手”范式悖论[M].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 方福前. 对我国经济调控30年的回顾与思考[EB/OL] http://www.zzps.cn/bmzy/tsg/displaynews.asp?id=5575
[6] 高鸿业,吴易风主编. 现代西方经济学(下册)[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7] 何干强.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8] 华民. 国民经济学[M].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9] 洪远朋. 经济理论比较研究[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0] 胡代光,胡企林. 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M]. 商务印书馆,1996.
[11] 剧锦文. 中国经济路径与政策[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Brief analysis on our country’s government macro-control theory and practice
YONG Chun-mei
China developing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hould not weaken country’s economic government duty, but should facing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construct new macro-control system. The paper focus on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s macro-control to emerge the great-leap-forward cognition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from planning control to construct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macro-control and step out an macro-control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rket economy; market control; government; macro-control
F015
A
1008-7427(2010)07-0080-02
201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