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价值观及其特点

2010-08-15 00:49沈振华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7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价值观主体

沈振华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论邓小平的价值观及其特点

沈振华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邓小平的价值观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价值观。它以人民群众为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的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为根本价值目标,并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开放性、辩证性等突出特点。

邓小平;价值观;人民群众;价值主体;特点

邓小平的价值观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邓小平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邓小平根据当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一、邓小平的价值观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价值观

邓小平不是职业理论家,而是革命活动家,他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的“活动价值观”。他虽然没有价值观方面的专门著作,也没有专门探讨价值观问题的长篇大论,但是邓小平高度重视价值观问题,在其讲话、报告、谈话、指示中到处都洋溢着鲜明的价值观。他谈的往往是具体事情中的价值问题,但特殊中有一般,平易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他对价值本质、价值主体、价值目标、价值评价、价值创造等价值理论都作了比较深刻的论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人民群众是价值的主体。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P857)以什么样的人作为价值主体,决定着价值观的性质。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不但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且是创造价值的主体,也是社会价值的主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理论之时,就自觉把为无产阶级求得政治解放乃至最终实现全人类解放当作自己的终身使命。毛泽东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党的根本宗旨。他强调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P1096)

邓小平继承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光辉思想,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自觉地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他认为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的主体,是享有价值的主体,也是价值评价的主体。他指出:“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一个人,如果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应该说这表示他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2](P92)

(二)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的主体。

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不但是价值的主体,而且还是创造价值的主体。他始终注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虚心向群众学习。他一贯强调:“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吸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结,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2](P342)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程中,邓小平更是满腔热情地支持人民群众进行探索和创新,使群众的实践成果得以升华为理论,反过来又以理论武装群众,使之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他毫不讳言地指出:“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4](P382)

(三)人民群众是价值评价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评价主体和价值主体是统一的。只有以价值主体作为价值评价主体,才能选定准确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做出准确的评价。邓小平遵循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原则,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价值的主体,也必然是价值评价的主体。

邓小平的价值观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和价值评价主体,决定了其必然将是否增进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其价值评价的标准。他说:“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3](P245)他自觉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特别是在1992年的南巡谈话中,他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著名论断,全面而深刻地指出:衡量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各个领域建设功过成败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P372)“三个有利于” 标准是邓小平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价值评价标准的最充分的体现。

(四)以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为根本价值目标。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曾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艰辛的探索。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某些形态特征和具体模式上,这种理论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导致实践中的种种失误。邓小平明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主义以旧社会所没有的建设速度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他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4](P111)在南巡谈话中,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P373)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界定不仅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更深刻体现了他以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的价值观。

邓小平还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明确指出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1978年他就主张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走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并作为方针贯彻下来。邓小平还告诫我们,要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同时要防止两极分化,强调社会主义应该而且能够清除贫富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4](P111)

二、邓小平的价值观的突出特点

邓小平的价值观是时代的产物,并带有邓小平本人鲜明的个性特征。概言之,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时代性

邓小平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邓小平根据当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代任务要求,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它既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理论结晶,又是指导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好更快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南。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主义如何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现实的问题,着重论述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及其实现途径的价值观,那么,邓小平的价值观论述的重点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由“革命价值观”向“建设价值观”的转变。

(二)创新性

邓小平价值观既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精华,又排除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种种错误倾向的干扰,吸取了种种失误的教训,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进行了发展创新,创造性地重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实现了价值评价特别是价值标准问题上的重要突破。长期以来在价值评价标准问题上,有的以内在的善为价值标准,有的以义务、正当为标准,有的以兴趣为标准,有的以欲望、满足为标准,有的以爱好、意愿为标准。我国学术界主要以主体需要作为基本价值标准。但这种价值标准存在着严重缺陷:主体需要并非天然合理,以主体需要作为价值标准,从逻辑上说,必然导致作出满足不合理的需要也有价值的荒谬结论。邓小平价值观围绕是否有利增进人民群众的利益,提出了一系列价值标准或评价标准,如人民利益标准、生产力标准、社会进步标准,特别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等,并且以实效作为最终价值评价的标准。邓小平的这一见解,解决了价值标准的客观性、科学性问题,是价值评价特别是价值标准问题上的重要突破,为建立科学的评价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邓小平不仅重视弘扬诸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艰苦奋斗等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而且对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价值观念,如改革观念、开放观念、发展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等作了大量的论述,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的转变,并进而促进了国民的思想解放,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群众思想基础,对我国国民的价值观建设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三)开放性

邓小平的价值观还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在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前提下,大胆借鉴和吸收了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了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思想和经验,彻底走出了传统价值观的封闭和僵化状态。同时,他还坚持面向时代开放,不断向人民群众学习,充分吸收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创造中的智慧结晶,凝炼时代精神,坚持与时俱进,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浓重底色,又充分展现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四)辩证性

邓小平的名言就是“要照辩证法办事”。他的价值观也具有鲜明的辩证性。邓小平的价值观坚持义与利的统一。他既重视人民的物质利益,又重视社会的道德规范建设。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文化贫乏落后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既包括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改善,也包括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此,提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同时进行。他一再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P208邓小平的价值观还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以社会、国家、人民为价值主体,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强调要切实保障劳动者个人的合法利益,同时又提倡顾大局,识大体,局部服从全局,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M]. 人民出版社,1995.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人民出版社,1994.

[3] 邓小平文选(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89.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人民出版社,1993.

On Deng Xiaoping’s Valu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SHEN Zhen-hua

Deng Xiaoping’s values take the people as the main body. They only make the people the principal part of values, but also regards the people as the subject of the value creation, value evaluation and value option, taking the people's common prosperity as the fundamental target of values. his characterized by times, creativity, openness and dialectics.

Deng Xiaoping; values; the people; the principal part of values, characteristics

A49

A

1008-7427(2010)07-0047-02

2010-04-05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价值观主体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我的价值观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