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视角分析英、法、汉语的通感现象

2010-08-15 00:51马铁川
关键词:通向通感味觉

岳 洋,马铁川

(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2206)

从认知视角分析英、法、汉语的通感现象

岳 洋,马铁川

(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2206)

通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言系统中的词义特征,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一种生理或者心理现象,而与隐喻一样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本文从视、听、嗅、味、触五大感官分类对英、法、汉三语中若干相互对应的词汇和短句通感现象进行了分析,以证明通感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并在分析对比中进一步深化了对语言通感现象的研究。

通感;隐喻;认知

一、引言

英文中有sharp voice触觉与听觉相通,法语中有propos acides味觉与听觉相通,汉语中韩愈在《芍药歌》曾写“翠叶红蕊天力与”,“温馨熟美鲜香起”触觉和视觉相通。这些都是通感现象。那么什么是通感呢?通感又称联觉(synasethesia),在传统的修辞学上被认为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技巧,与生理和认知无关。它是指我们在思考或交流时用属于乙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去表达属于甲感官范畴的事物印象,以达到新奇的表达效果。国外的哲学家们关注通感这一现象始于公元前四、五世纪的古希腊。在中国上个世纪60年代,钱钟书先生的《通感》一文的发表使国内学者们真正注意到了我们经常使用但不曾重视的通感现象,在这40年间引发了围绕着通感从各个侧面进行的不同程度的分析和大量的讨论,诸如心理学、修辞学、生理学、语言学、美学和认知科学等。随着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国内外学者也纷纷从认知角度研究通感。本文运用了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通感现象,在揭示通感普遍性的同时,对英、法、汉的若干词汇和短语的通感现象进行了对比,以此来证明通感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们利用五官感觉认识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

二、通感的哲学背景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是在摒弃了唯心主义和客观主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哲学基础是主客观相结合的经验现实主义认识论。F.Ungerer&H.J.Schmid(2001)指出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科学。认知语言学采取了两种语言观:经验观和突显观。其中经验观主张语言研究不仅要建立逻辑规则和客观定义,还应注意对实际经验的研究,从人的真实感知经验中推测人类思维中概念内容的特点。比如冰激凌的性状我们可以进行描述,但是吃起来的香甜可口、冰凉爽口只能是人的经验感受融入后所能描述的。经验主义认知观的优越性就在于它可以提供对语言和意义更丰富、更自然的描述,使我们可以超越语言的逻辑分析,来研究语言非客观的意义及隐喻意义。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始对语言现象进行重新的审视,当从认知的视角来审视一直被传统语言学认为是异体表达方式的“隐喻”时,“隐喻”就转换成了人类认识世界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方式。通感被认为是隐喻的一种,在认知语言学中被称为通感隐喻,因为语言使用中的通感现象包含了隐喻性的认知和思维过程。

三、通感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人类的最基本的五种感官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这五种感官各司其职,并不逾越各自的权限。然而,近年来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在人脑的前额叶部分,各感官之间在很大程度上视为相互关联并连成一体的”。因此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之间并非相互隔绝,它们的边缘地带有许多“交合区”,具有联结、协调和沟通作用,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是作为一个整体互相协调,从而有机地进行着各种机能活动,这就是通感现象的生理基础。脑神经科学家Cytowic在他的三部专著(1989;1993;2002)中相继指出:通感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项正常的功能,只是其运作只在少部分人那里被意识到(Cytowic 1993:166)。通过观察和分析,他指出通感的产生机制是:大脑的组成部分的彼此分离使得边缘系统的正常运作被释放,暴露在意识下,通感的经历便产生了(王彩丽,2009)。

通感现象除了具有生理基础外,还存在着心理基础。通感现象的心理基础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其一是正如李国南在《辞格与词汇》中指出的,人类的感应系统是一个整体,个个感受器官在大脑皮层的调解下相互作用,一个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在其他感受器的影响下可能会发生变化。其二是当人对客观事物产生感觉的同时,大脑中原来储存的来自其他方面的感知信息、经验、记忆经过想象和联想,还会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感觉。

四、通感的认知阐述

(一)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

198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Lakoff&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从隐喻的角度探讨语言的本质,提出概念隐喻理论,并且在1993年“当代隐喻理论中”全面阐述了这个理论。Lakoff运用源域(source<domain)与目标域(target<domain)之间的映射(mapping)以及意象图式(image schemas)来解释隐喻现象。他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向图式。例如:我们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有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认为思考与推理在人类大脑中的运作便像电脑软件在电脑里运作相似。我们将大脑的运作比作电脑,正是将我们熟悉的电脑映射到我们所不熟悉的大脑的运作,因此我们经常会看“输入”与“输出”等词语在认知心理学中出现。

1987年,Lakoff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简称 ICMS),并指出“在映射中‘理想化认知模式’也从源域映射到目标域,并且这一模式在对目标域进行推理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我们通过理想化认知模型来组织我们的知识结构”(Lakoff 1987,104)。他还指出:认知模式是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方式,不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创造的。他对框架理论进行了批判的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补充了新的内容,发展了认知模式理论。根据Lakoff的论述,根据结构原则的不同,认知模式有四种类型: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是一个结构性整体,一个完型结构。通感隐喻主要依靠意象图式模式和隐喻模式来实现。所有的意象图式都涉及空间结构,所以凡是涉及到形状、移动、空间关系的知识都是以此模式储存的。隐喻模式指一个命题或意向图式从某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人类先认识和熟悉自己周围的事物,具体的东西,之后当人类进入了认知的较高阶段,人们就用熟悉的具体的东西去描述无形的抽象的东西,由此出现了隐喻的认知方式。通感隐喻就是人们利用五官积累下来的熟悉的感觉来感知描述新的刺激。

1990年,Lakoff又提出了“恒定性假说(the Invari-ante Hypothesis)”。其主要内容为:在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认知拓扑结构(cognitive topology),即意象图式结构(汪少华,徐健,2002)。这说明了通感隐喻与其他隐喻一样,是以意象图式模式为基础的认知方式。

(二)英、法、汉语通感现象分析

从视、听、嗅、味、触五大感官分类分析英、法、汉三语的通感现象证明通感不仅是一种修辞,还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通过对三种语言具体词汇或话语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深化对语言通感现象本质的认识。

1.视觉通向其他感觉

英文中bright本意为亮的,在a bright idea中译成明智的主意。Idea是通过听觉来感知的,而bright是通过视觉来感知的,这里就是有视觉通向听觉的通感,用视觉上的明亮来抽象出主意的明智。法语中的clair被看做明亮的意思,caisse clair声音清脆的小鼓,parler clair说话清楚,都是视觉通向听觉的例子。汉语中的亮同样可以视觉通向听觉,例如:“洪亮”、“亮嗓子”等。另一个表达视觉的典型词dark为暗的意思,在短语a dark sound中则被译为愤怒的,视觉通向听觉。法语中 sombre阴暗的,句子 Il a prononcé ces derniers mots d'une voix si sombre que j'ai d?palir.意思是他讲了最后的几句话,声调如此的凄凉。视觉的sombre阴暗通向听觉形容声调的凄凉。汉语暗的通感现象更加常见,如“暗号”、“暗语”等。其不仅能由视觉通向听觉,还有通向嗅觉的例子,如“暗香”,视觉的暗形容嗅觉的香,使香更具韵味。同样的词,不同的语言,都产生了通感现象,这充分说明了通感的普遍性。

2.听觉通向其他感觉

我们再来看一些听觉方面的例子。英文中loud为响亮的意思,短语a loud shirt中loud听觉通向视觉译为花哨的。法语éclatant为响亮的 ,des lueurs de fusées éclairantes 为照明的烟火光芒,这里的éclatant由听觉的明亮转向视觉的照明的。汉语中的响,有响晴,如“雪白的鸽子在响晴的天空中飞翔”。其他表示听觉的词语也在三语中有通感现象。例如:queit color,Le ciel est si bleu,si calme!(天空如此蓝,如此宁静),“静物”、“静坐”等。

3.嗅觉通向其他感觉

人类对嗅觉的普遍感知为香、臭。那么英文中的香用fragrant来表达,在fragrant success中似乎胜利都有了香气。法文中parfumé来表达芳香 ,咖啡冰激凌译为 glace parfumée au café,这里嗅觉通向味觉,让人感觉似乎闻到了咖啡的口感。汉语的香可通向味觉为香甜,也可通向视觉为香艳表达一种视觉的冲击,或“香烛”。臭在英文中为stink,His name stinks他名声极臭,用嗅觉的臭来修饰听觉,使人感觉到此人名声差的程度。法文的臭为puant,同英文一样,他有通向听觉的用法,如mensonge puante译成无耻的谎言,恶臭在这里转译成无耻的,来修饰听觉谎言。

4.味觉通向其他感觉

英文中的酸为sour它可以通向嗅觉、听觉、视觉。例如:a sour smell酸臭味,给臭味加一种酸的味觉,更加形象的描述;a sour note刺耳的音调,味觉通向听觉;a sour face愤怒的面孔,味觉通向视觉,sour由酸转译成刺耳的,愤怒的,在汉语意思中不曾出现。法文中用acide来表达酸的含义,propos acides刻薄的话,une voix acide尖嗓门,都是味觉通向听觉的例子。汉语中也有味觉修饰听觉的例子,“酸话”,另外酸还可以通向触觉如酸软等。

Sweet在英文中表示甜,它也同样可以通向三种感觉嗅觉、听觉和视觉。例如:the sweet smell of paddy稻谷的香味,a sweet voice悦耳的嗓音,a sweet color悦目的颜色,这些都用甜的味觉去修饰其他感觉,让稻谷的香油甜的色彩,让声音和颜色有甜的使人愉悦的感受。法文中doux也可以通向听觉和视觉,musique douce味觉通向听觉,意思为柔和的音乐;lumière douce味觉通向视觉,意思为柔和的光线。汉语中也有以上的通感现象,甜言蜜语通向听觉,甜蜜的笑容通向视觉。

苦在英文中的表达为bitter,其可以通向听觉和视觉。bitter words意思是怨言,味觉修饰听觉,使词语有了苦的涵义,表达说话者苦的感受。bitter tears译成心酸的眼泪。法语中amer表示苦,法国的一句俗语Il est très amer.正是他说话很刺人的意思,用味觉通向听觉。中文的苦可以通向触觉、听觉、视觉,有“苦寒”,“苦笑”,“愁眉苦脸”等用法。

Spicy为英文中的辣,其可通向听觉和视觉,spicy criticisim辛辣的讽刺,spicy clothes华丽的服装。法语中的辣表达为piquant,其亦可以从味觉通向听觉,如conversation piquante妙趣横生的谈话。汉语有辛辣的讽刺,辛辣的批评等。

5.触觉通向其他感觉

这里例举出最常见的三种触觉,硬,软和热。

英文 hard可以通向听觉和视觉,hard of hearing听觉差;hard eye无情的目光。法文也有此种通感:触觉通向听觉les paroles dures苛刻的话;触觉通向视觉couleur dures刺眼的颜色。汉语亦同。软同样可以在三种语言中通向听觉和视觉,例如:英语 soft answer温和的答复,soft color柔和的颜色;法文 la chair molle de ses joues他松弛的脸颊,bruit mou柔和的声音;汉语软话等。热在三种语言中都很常用,经常有通向嗅觉、听觉、视觉的通感现象。英文有 hot smell强烈的味道,hot debate激烈的辩论,hot news新消息,hot color等。法文有Les parfums chauds浓烈的香水,point chaud热点,une harmonie de tons chauds暖色的和谐感。汉语有热点话题,“热闹”,“热泪”等。

以上的三语对比从五种主要的感官感觉的典型词语入手进行通感的对照,很好的证实了通感不仅是一种修辞,还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李国南(2002,2)从东西方语言的比较中总结出了通感语义转移规律,“西方语言的通感词以词义转移为主,而东方语言(以汉语为代表)则以复合为主,包括形态和感官转移的复合”。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汉语以复合为主的词义转移方式使汉语的通感现象更加简便。不仅如此,通感还具有等级分布。

Ullmann(Ullmann,1964:86)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对19世纪的许多文学作品中的通感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他发现文学作品中2000个的通感例子有80%呈向上的等级分布(hierarchical distribution),即感觉的移动方向主要为由较低级向较高级、由较简单向较复杂。Ullmann在调查结果中将六种感官依次排列为:触觉、温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由以上的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听觉和视觉属于较高级的感觉,他们之间有相互转化的现象,触觉、味觉和嗅觉属于较低级的感觉,一般情况下用较低级的感觉来修饰较高级的感觉,以达到生动的效果,当然在例子中也出现了由高级向低级的感觉移动比如“暗香”,但这种情况在语言的使用中出现的较少。人们大都用较低级的去修饰较高级感觉的原因正如概念隐喻的理论所说,我们用物质经验去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所以我们用低级的易于理解的的感觉去描述难于理解的感觉。

在找到这些共性的同时,从上面的例子中也可以发现,同样的一个词,不同的语言产生通感现象的语义还有差异。例如:a sour note刺耳的音调,a sour face愤怒的面孔,sour由酸转译成刺耳的,愤怒的;法文中用acide来表达酸的含义,propos acides刻薄的话,une voix acide尖嗓门,在这种表达中、英、法的用法比较相似,都修饰语言表刺耳、尖的感觉,但是在汉语的酸修饰话语时,则另有含义,如:“酸溜溜的话”表达的则是一种嫉妒的感觉。这说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文化的巨大差异,各民族的语言都显示出各自的个性。

五、结语

以上对三种语言通感现象具体词汇、话语的对比分析可以得知,通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言系统中的词义特征,它不单是一种修辞手段,也不仅是一种生理或者心理现象,它应该同隐喻一样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研究通感现象可以揭示出语言、感觉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们探究人类的认知提供新的视角。

[1]F.Ungerer&H.J.Schmid.An Introduction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Pek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ch Press,2001.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Lakoff,George.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104.

[4]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C]//Metaphot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5]Lakoff,G.&Johnson,M.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York,1999.

[6]Lakoff,G.Cognitive Linguistics:what it means and where it is going[J].Foreign Language,2005(2).

[7]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Z].Harlow&Essex:Longman Group U KLimited,1987.

[8]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Z].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9]Ullmann,S The Principles of Semantics[M].Oxford:Basic Blackwell,1957.

[10]Ullmann,S Language and Style[M].Oxford:Basic Blackwell,1964.

[11]陈振尧.新世纪法汉大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2]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3]李国南.论“通感词”的民族文化差异[J].福建外语,2002(2):126.

[14]钱钟书.论学文自选[C].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85-92.

[15]王彩丽.中外通感研究对比与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3).

[16]汪少华,徐健.通感与概念隐喻[J].外语学刊,2002(3).

[17]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18]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9]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of Synaesthesia Phenomenon in English,French and Chinese Language

YUE Yang,MA Tie-ch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 102206,China)

Synaesthesia can not be simply explained as a semantic feature of language system.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synaesthesia is not only a rhetorical device,a physiological or a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but also a common means of knowing the world just like metaphor.Therefore,this study makes the cognitive analysis of Synaesthesia phenomenon of some semantically corresponding words and clauses in English,French and Chinese Language and testifies synaesthesia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people to recognize the objective world.Moreover,this study furtherdeepens thestudy ofsynaesthesia phenomenon.

synaesthesia;metaphor;cognition

H315

A

1008-2603(2010)05-0108-05

2010-04-02

岳洋,女,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马铁川,男,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 荻)

猜你喜欢
通向通感味觉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天南地北,令人难忘的“鸡”致味觉
打通通向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修饰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味觉传感器的制备应用
Cecilia Chiang, pioneer of Chinese cuisine
通向王宫的路
乡村生活 通向远方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味觉护肤——可以品尝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