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江海
(中共义乌市委党校 浙江金华 322000)
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各地经济的发展正是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进行。产业发展方向特别是主导产业的选择会在很长期限内决定一个地区发展的好坏。浙中城市群经济发展在浙江城市群中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而且主导产业竞争优势以商贸业为主。在要素制约趋紧,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策略从过去的强调外资引进逐步转向注重民营企业发展,从过去的强调外贸出口逐步转向更多鼓励国内消费扩大的背景下,如何把握浙中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对于浙中城市群经济的奋力崛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978—2006年浙中城市群三次产业结构从51.0∶28.3∶20.7逐渐优化为5.5∶54.0∶40.5,2007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7%,房地产和金融保险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民营经济的从业人员和营业额比重分别达到91%和92%。目前全市共有在册外商投资企业1141户,外国直接投资年流入量约占总投资的8%。
随着经济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汇率及地价、工资等要素价格会提高。当其达到一定程度时,原主导产业会变得没有竞争力而萎缩,转移至更便宜的地区;效益更高的产业会出现,成为新主导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随着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将不断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劳动生产率、效益更高的主导产业是关键。若这个过程中产业结构没有适时升级,产业空心化现象会出现,经济发展会出现停滞、甚至倒退。
主导产业的更替有内在规律。从产业层次看,依次是一、二、三产业;从内容看,依次是原材料工业,组装、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从性质上看,呈重工业化趋势;从加工程度来看,呈高加工度化趋势。
浙中城市群区域经济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遵从以上的经济规律是必然的。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及区域优势选择主导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使主导产业更替顺利进行,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作为富有特色的区域产业组织形态,浙中城市群产业集群有着独特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发达的专业市场。专业市场与特色制造业互为依托、联动发展,构成块状经济的鲜明特点。2006年全市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82个,总成交额974.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42个,占全省的7.81%,年成交额877.1亿元,占全省的11.9%,居全省第四位。
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体,具有生生不息的创业精神和经济活力。集聚于块状经济的中小企业单位,形成了以特色优势产品为龙头、以专业化分工为纽带的地方生产体系,构筑起专业化产业区,呈现“无形大工厂”式的区域规模优势。典型的块状经济显示“小资本大集聚、小企业大协作、小产品大市场、小产业大规模”的特征。
悠久的文化传统。块状经济扎根于深厚的婺州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注重把人民群众的传统文化和经商素质引导到创业实践中去,将人文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块状经济中的中小企业,以血缘姻亲、地缘乡谊作为维系纽带和协作基础,以此降低经营风险、交易成本和应对外来竞争。
从以上分析来看,增速偏慢是当前浙中城市群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从各要素对经济增长驱动的相对贡献分析,浙中城市群在浙江中心城市的比较中并不处于明显的劣势。为了更深入地分析浙中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本课题尝试对三市的一、二、三产产业结构演变、制造业的行业聚集度以及龙头企业的规模优势进行比较分析。
台州虽然1999年一产比重较大,达16.1%,但经过近年的发展,产业结构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调整,2006年一产比重下降到6.6%,二、三产比重分别上升到53.9%和39.5%。
湖州1999年的产业结构比为14.6∶54.4∶31.0,到2006年三次产业结构比提升到8.2∶57.0∶34.8,湖州2007年一产比重8.2%,二、三产比重分别为57%和34.8%,结构层次略低于其他城市。
金华1999年的产业结构比为9.8∶57.7∶32.5,到2006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上升为5.5∶54.0∶40.5。
台州在上世纪90年代及以前,农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大,但近年已经和其他城市接近,产业结构转换系数最大,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最大;湖州产业结构转换系数处于一般水平,结构调整成效中等。
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个地区如果在某个行业发展的规模优势越明显,那么聚集资本、技术、人才的能力也越强,能产生极化效应并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以下通过对制造业区位熵的计算,比较三市制造业专业化水平。
按当年价格统计,2006年浙江省工业总产值为38160亿,湖州、台州、浙中城市群分别为2385亿、4438和4253亿。根据各市制造业分行业规模以上总产值可测算出各行业的区位熵。根据统计结果,三市具有比较规模优势即区位熵大于1的行业,湖州、台州、浙中城市群分别有10个、14个、17个,区位熵大于2的行业湖州、台州、浙中城市群分别有5个、9个和5个。浙中城市群在饮料制造,纺织,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医药制造业,五金制造和家具制造业比较优势较为明显。和其他两个市比较,浙中城市群产业有一定的特色,但是不明显。除了医药制造业、汽摩配件外,浙中城市群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业都集中在层次较低的传统产业。
在该报告所统计的500强中国企业中,总部设在浙江的企业共有43家,其中最高的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营业总收入为3724.23亿,最低的为浙江康桥汽车工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总收入为46.51亿元。浙中城市群有3家,为广厦控股、横店集团、中天集团,台州有1家,湖州没有企业入选。
此外,在该报告所统计的500强中国制造企业中,总部设在浙江的企业共66家,其中台州、湖州都有2家入选,而浙中城市群只有横店集团一家入围。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浙中城市群在规模企业比较上,比台州、湖州都更有优势,但是从制造业来看,相比较而言就处于劣势。
从三市的经济比较分析,浙中城市群市经济发展既面临发展速度不快,同时也存在产业层次偏低、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度不高的问题。同时,包括浙中城市群在内的整个浙中地区也面临节能减排约束加强、劳动用工成本上升、建设用地紧张等压力。特别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居民消费结构也出现很大变化,导致传统产业过剩,新兴产业相对短缺,如果不及时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浙中城市群不仅难以实现经济的超越发展,甚至可能面临产业断层的危机。推进浙中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关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当前,浙中城市群部分传统产业如永康五金、浦江水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而且在全国都具备一定的相对规模优势。但是也存在集群内部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水平不高,品牌匮乏,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此外,产业招商的成效不够推出,导致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度不高。因此,提高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应该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又一个重要内容。作为浙中城市群而言,一是要对传统产业集群进行改造,培育大的龙头企业,实现配套分工协作和以大带小。二是要依靠大企业进行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带动产业集群化。三是要通过引进国内外的大企业大集团,并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增长点。
从浙江的内生发展模式来看,依靠招商引资来促进产业的聚集和民营企业技术及管理水平的提升仍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目前,浙中城市群招商引资结构单一,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少,引入的产业层次高、投资强度高的外资不多。作为浙江中西部的洼地,浙中城市群要吸取发达地区引进外资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走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引资、选资、用资和聚资之路。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由“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转变,由“圈地招商”向“节地招商”转变。通过高质量的外资引入促进产业快速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是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创新的主体在于企业,特别是目前浙中城市群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的民营企业。经济学家西蒙等人认为企业家是“经济时机的发现者”,“企业家对利润机会的敏感反应使得他在市场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企业家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决策并承担后果”。企业家应以其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不断地在经济结构内部进行调整和改革,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变革,实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造交易机会和效用,能够把经济资源由较低的生产水平发展到较高的生产水平。海尔的成功,张瑞敏发挥了核心作用。他领导海尔从一个街道小厂成为世界著名企业,坚持用创新精神创业,用一代人的时间完成了从国内品牌到全球化品牌的过程,实现了技术、管理、销售全面创新。目前浙中城市群的传统产业聚集了大量民营企业家,如何培育企业家精神,促进这些企业向产业的高附加值链迈进,甚至进入更高层次的产业也是当前产业转型升级中所需要关注的重点。
浙中城市群与杭州湾城市群、温台沿海城市群相比较在经济总量、城市化水平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提升浙中城市群的实力是当务之急,要提升实力城市内核建设尤为重要。金华将市区确立为城市群的内核是符合经济规律的。研究表明,市区与成熟内核之间的距离不小,主要表现在:实力不强、聚合辐射能力不够、产业特色不明显等。
要在短期内增强内核实力,首先要借力发展。第一要借助义乌、永康的发展,通过改善交通条件、人居环境,吸引金融、信息机构等第三产业到市区,把市区打造成人才、资金、信息要素的供给基地,成为核心要素提供的内核;其次要创立新的工业基础。金华如果去简单重复义乌、永康的发展模式已经失去先发优势。正确的道路是利用新一轮国际产业大转移的机会,建立高层次、装备型的工业。
基于以上思考,金华产业的定位既要基于义乌市场,又要高于义乌市场。要利用义乌、永康、东阳等地一批完成原始积累的大企业投资高层次产业的需求,吸引他们到市区投资,以此把市区构筑成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群。在这个基础上来反向主导、联动、带动群内其他城市的发展和产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