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定秀
(巢湖学院 安徽 巢湖 238000)
文化认同理论是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家埃里克松(1902—1994)的重要理论贡献,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后被其本人及其他学者广泛运用于社会、历史、政治等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20世纪末,后冷战时期国际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冲突与事件,引发了人们从新的视角进一步观察、探讨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兴趣,文化被更多地作为一种国家实力加以考虑。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发表后,引起了学者们对文化在国际政治中作用的思考,文化认同理论随之也进入了国际政治研究的视阈。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西方学术界对于文化认同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有关欧洲文化认同、东亚文化认同等问题研究较多。学者们对文化认同研究的共识是:区域文化认同的产生有利于消除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障碍,有助于推动区域一体化的巩固和深入发展。
以亚历山大·温特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者认为,文化认同是指不同国家行为体经过国家间互动而共同构造并认同的国际规范和国际制度,是一种集体知识,即共同观念。区域文化认同,就是指区域范围内成员对其共同文化的理解、接受和实践的文化心态,它的目的在于用共同拥有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更好地生活在集体当中,并为集体的团结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由于行政区划的不同归属和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区域之间文化认同存在着差异性,根据文化认同具有的融合性、可培育性特征,我们是能够建构新形势下的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文化认同的。这种认同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共同的区域一体化意识。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具有活力的经济现象之一,它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生演进规律,我国要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各地区的发展不能仅从本地区的行政区划范围内考虑,还必须从大区域视角着眼,强化地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系统整体思想。区域合作应以横向经济联系为纽带,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整合要素,创造共同市场,实现共同利益,从整体上提高区域竞争力。因此,区域内的各省市一定要破除以自我为中心的“独赢”思维,要把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一种共识,正确认识发展自身与服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系。
2、认同合作创新的新文化。能够给区域发展带来福祉的新文化是合作创新的主流文化的构建。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明确提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文化创新不仅是区域创新的重要方面,而且是区域创新的源泉,尤其是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前提和先导。文化创新就是要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为区域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创新文化环境,从而影响区域创新的主体,提高区域创新的能力,并使二者良性循环,以促使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要在合作协同的基础上,强化合作创新的主流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社会认同和认知程度,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在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提升区域竞争力。
3、区域多样性、互补性文化的交流与认同。由于社会历史的不断变迁,各地文化又呈现出各自的个性,区域文化中既包含大都市文化、一般意义上的城市文化,也有县域文化、乡村文化等,各种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而且形成了各自的优势,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对这种多元文化的差异化和多样性的认同,有利于文化的互补,并促进区域文化的升华与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加强各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是实现跨行政区域文化认同的重要前提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文化认同对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作用也倍受关注。区域合作中的认同是以地区间共同的文化渊源为基础的,文化作为一种内在的无形力量,对地区之间的交往和合作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1、文化认同有助于降低跨区域经济合作的风险,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就一个区域来讲,文化认同代表着一种情感、一种力量,它以丰富的内涵,在人类的沟通中引起共鸣,在人们的交流中引发共识,尤其是跨行政区域合作,由于没有行政力的制约,彼此的认同与信任心理是至关重要的,文化认同心理意味着法制风险、经济风险与经营风险的降低,认同水平越高风险就越低,交易成本也就越低。文化认同是区域经济合作,尤其是跨行政区域经济合作的粘合剂。
2、文化认同有助于降低磨合成本,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在跨文化经济合作交流中,由于对彼此的文化背景缺乏全面认识,因此,必要的磨合成本是必须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合作不利。文化认同能促进彼此的沟通、理解,因此可以大大降低这方面的成本。
3、文化认同可以加强区域凝聚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凝聚力是区域经济合作必不可少的因素,凝聚力有利于区域动员一切资源,为区域的共同发展服务。因此,区域经济合作与文化认同密切相关,没有文化认同的构建,区域经济合作就难以整合。文化认同的程度还直接决定了该区域的发展速度和效率。
由小范围的文化认同走向更大范围内的文化认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区域合作中应把有益于区域文化认同的因素整合起来,积极推行一系列政策的引导,加速文化认同的建构。
1、树立科学的区域发展观。既不会造成各自部分国家或地区在区域利益分配中的边缘化,又能提高整个区域的整体利益和实力的区域合作最容易得到成员或地区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拥护。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区域合作与竞争是经济发展永恒的话题,区域的合作一方面能实现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在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同时,更实现了生产要素与经济利益在区域内外的博弈。从国内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现状来看,一些区域地方政府往往以地方利益代表者的身份干预地区经济发展,表现出了较强的功利性、排他性和行政导向性,区域政府和官员的行为存在着短期化的特征,即在地方区域关系中形形色色的地方主义、过度竞争、市场壁垒、“块块结构”等现象大量存在,缺乏全局观念和协调利益行为的机制导致了区域合作的“貌合神离”。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的背景下,经济合作既是区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战略的需要。当前,区域共同发展的集体意识应是区域文化认同的集中体现,为此,所有成员都应当树立科学的区域观,确立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共赢互利思想,各地政府应从国家战略高度建立地方公共利益或区域公共利益的观念,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形成连横的强烈愿望,提高创新成果的扩散效应和地区优势互补效应,提高整体的竞争力。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互利共赢的发展意识真正成为共同的区域认同。
2、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服务功能。区域文化认同的推进,政府的引导与推动是主要因素。一般的区域之间都会因为历史渊源和地缘的关系,山水相连,地缘、亲缘、血缘、族缘关系更利于产生民间的文化认同,政府的引导可以强化民间业已形成的良好的文化认同,并有助于这种文化认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首先,当前我国的区域合作是国家内部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合作,因此除了参与各方政府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协调以外,还离不开中央政府的协调,因为各地在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成熟程度、民族特性、文化意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关系到各地区的切身利益甚至国家整体利益,因而区域合作需要中央政府从“超行政区域”的角度进行统一的协调。
其次,区域内的各级政府应加强联系,加强互动,加强信任,加强合作,为民间层次的文化认同做出表率作用,为进一步的经济合作起到引导与服务作用。各地应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下放部分省级行政审批权,在政策、税收、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扩大和完善目前的文化合作交流机制,同时制定相应的与市场相配套的法律体系,以保障区域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有序运行。
3、媒体的推动。区域文化认同的加强还离不开各方媒体的合作与推动。马丁·巴伯罗曾这样评价现代传媒在促成文化认同方面的功能:传播技术允许人们有一个“认同的空间”,不仅仅是重新唤起共同记忆,更确切地说是“体验冲突和休戚相关性”。同样,约翰·哈特利曾指出:“一个国家是为其成员搭建在数片主要桩基地之上的,电视便是这样的一片桩基地”,而报纸则“都是一致的,与此同时是最大的虚构,因为它们构筑了想象中的社会群体,构筑了千百万的人每天进行的群众性习俗或活动的基础”。媒体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柔性的渗透力量,协调群体之间的隔阂与分歧,增强他们之间的文化共融。
区域合作中的各方媒体应该加强对彼此的文化宣传,各城市报纸、电台、电视台应当给其他城市开辟相关的文化专栏,以加强对彼此的宣传介绍,包括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风物特产、旅游线路的宣传等。各城市宣传媒体还要加强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合作,促进多方联动,做到各自地方特色与区域共同特色并重。
4、加强文化建设,加快认同进程。
(1)重视区域文化研究。文化认同不是建立在沙地上的,要让一个区域的人们认同合作区域的共同文化,研究提炼区域文化是宣传和推介的基础。区域文化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积淀,但是对这种积淀需要挖掘、整理,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应该通过政府的推动,利用整合区域内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推动区域文化研究向深层次发展。要充分挖掘区域文化的精髓,更加准确地提炼概括区域文化的内涵,培养社会核心价值,提高社会参与度,强化主流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社会认同和认知程度。
我国各区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区域内的各省市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的交融也都有一定的渊源,各地要共同致力于挖掘区域文化魅力,进行形式多样的宣传,尤其是借助于文化理论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各地文化的交流,让历史形成的文化力量成为区域内人们自豪感的基础和凝聚力的纽带,进而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共同文化意识,提升该区域人们文化上的进一步认同。
(2)文化资源的整合。文化资源的整合是将渊源不同、性质不同以及目标取向、价值取向不同的文化,经过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可以通过政策实施,整合区域文化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区域文化共同发展合力,这种整合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在一个区域共同体内,将不同的文化力凝聚起来,促进彼此的沟通、理解和认同。各地区丰富多彩的不同文化间具有较强的互补关系,在不影响各自利益的前提下,双方完全可以以差异为基础,通过构建文化资源开发的联动机制而获得文化市场的互补效应,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文化的多样性与互补性,也能使各地区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地发展各自更具比较优势的文化产业,从而避免出现“大而全,小而全”的混乱局面,实现文化资源在区域范围内更有效地配置。
(3)文化产业的共赢。文化的认同不仅是对已有的历史文化加以传承、整理,更要在现实的文化建设中加以交流和创新。特别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各种文化生产要素市场的联网,形成各类文化专业市场的联合体,进而在促进各地文化市场充分发育的基础上,促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合作,推动统一的文化大市场的形成。
文化产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朝阳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其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已为世人所认可。区域合作应从空间资源的整体性和网络关联性出发,编制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避免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而造成各城市文化市场及管理体制上的分割。要把各城市利益与区域大局利益统一起来,整合区域内文化资源,汇集区域内文化元素,凝聚文化发展合力,构筑相互补充的市场平台,形成区域联动发展的协调机制。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并建立规范竞争的文化中介机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说:“最终为经济提供方向的并不是价格体系而是经济生存于其中的文化价值体系。”地区间在文化认同上越趋于一致,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就越多,合作机会也越多,地区间形成一个整体的愿望就越强烈,也就越有利于区域合作的实现。我国当前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应大力推进区域文化的融合,形成合作共赢的文化认同,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腾飞。
[1]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著,司艳译: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三联书店中译本,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