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婧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61)
[经济管理]
20世纪中期前的消费理论综述
李晓婧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61)
从17世纪古典经济学开始到20世纪中期凯恩斯时代为止,消费理论经历了从古典经济学到近代消费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进。各种消费理论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就当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提出了不同的消费理论。
20世纪中期前;消费思想;消费理论;古典经济学
17世纪中期,英国正处在资本主义工厂手工业的发展时期,资本的迅速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因此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主要主张节俭型消费,以保证财富的增加。而赋税则被认为是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比例关系的有效手段。他还把资金的支出按照是否有利于生产分为五个等级,从最有利于生产的资金支出到最不利于生产的资金支出依次为:经营从国外运回的金银事业的支出,改良土地、开矿、捕鱼的支出,建筑房屋的支出,购买家具的支出,购买衣料的支出、大吃大喝的支出。从以上划分可以看出,威廉·配第等级划分基本上是按照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来划分的,配第还认为消费品过多会使人变得懒惰。例如如果人们衣食无忧就不愿意到工厂做工了。因此,政府应该对大吃大喝等不利于生产的消费行为进行征税,把征税的资金用于建筑房屋、经营从国外运回的金银事业。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继承并发展了威廉.配第的消费思想,他同样注重积累和国民财富的增长,主张节俭型消费。他指出人主要有两种愿望,一是现在享乐的愿望。当这种愿望起主导性作用时,此时就是奢侈型的消费,而这种奢侈型的消费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购买耐用品的消费;另一类是用于款待宾客,雇佣用人的消费。前一种的节俭要比后一种容易些,因为后一种往往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二是改良自身状况的愿望。当这种愿望起主导性作用时,此时是节俭型消费。这种节俭型的消费应该是社会所倡导的消费类型,有利于财富的积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与亚当·斯密的观点基本相同,对于某些问题他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察。他研究了对奢侈品和必需品的课税及其效应。他认为奢侈品的消费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消费,而必需品的消费则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消费,如果政府向奢侈品征税的话,不但不会影响生产,反而会引导消费者进行节俭型的消费。如果对必需品征税的话,就会影响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因为对必需品征税使工资提高,也就是厂商生产的成本增加了。李嘉图的又一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不是不能多付,而是不愿意多付”,这意味着他区分了消费者支出能力和支出愿望的差别。这种分析使消费者的行为变化更加切合实际。
西斯蒙第(Sismondi,1773-1842)的观点与前几位不同,他反对只注重生产而忽略消费。积累财富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消费,能够安闲的享受,人比财富更重要,生产的目的也是为了消费,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衡量财富的尺度是它能满足的需要的范围,财富不能被享受就失去了价值。他认为政府应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倡节俭消费,还应该采取措施来发展消费品的生产,便利消费品的销售,制定公平合理的消费税政策。西斯蒙第的一个创新点是讨论了精神层面上的消费,他指出人们消费的满足不仅包括物质领域的满足,还应包括精神领域的满足。例如,去歌剧院听歌剧就是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西斯蒙第是第一个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发生经济危机的经济学家。他认为生产超过消费时就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导致需求低于生产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因收入不足所导致消费不足存在的矛盾。
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 Cay,1767-1832)从消费与价值、效用、财富等关系出发,指出生产就是创造效用、创造价值,而消费则是消灭效用和价值。他论述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用来消费,这种产品就失去价值,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费。他还将生产性消费和非生产性消费区分开来,认为生产性消费主要是生产者的事,非生产性消费,包括个人为满足需求的消费和政府为了公共目的而进行的消费,非生产性消费只是消灭现有的财富来达到个人欲望的满足,他不利于财富的积累,不利于利润的创造,也不利于再生产。但是消费又是生产的目的,因而他提出了适度消费的观点。萨伊批评了斯密忽略了研究财富分配与消费关系的研究。如果收入分配不均的话会对消费产生重大影响,适度消费的原则也没办法实现。
19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在研究经济问题时,以心理分析为出发点,以效用为中心,以边际分析为基本分析方法,形成了边际效用学派。这种边际的分析方法影响到对消费理论的研究。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戈森(Gossen,1810-1858),他是继伯努里之后第一个发展出完整的消费理论,并把它建立在边际原理上。戈森在1854年出版了著作《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提出了著名的戈森定律:第一,享乐递减定律,是指在同一种物品的一次性持续消费中,消费得到的享乐不断递减。第二,享乐均等定律,是指在多种享乐进行选择而又无足够的时间或金钱全部享乐时,消费要取得最大享乐,就必须依次消费其享乐最大量者,直到各种享乐满足的量值相等为止。第三,享乐扩充定律,是指原有欲望已经满足的情况下,要取得更多的享乐,就必须发现新的享乐并扩大旧的享乐。戈森定律其实是建立在边际效用基础上的主观的效用理论。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创立了“均衡价格论”框架,形成了一个静态局部均衡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或个体的消费行为理论。他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消费者选择行为,并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他指出,一个人应把其有限的货币收入做合理安排,使每一用途上所花费的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趋于相等,以便从有限的货币收入中获得最大的满足,取得最大的福利。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与戈森定律基本相似。对需求的分析是马歇尔体系的基础之一,并在分析价格需求的关系时提出了需求弹性的概念。需求弹性的初步概念是在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就已经出现了,但是马歇尔是独立发现这一概念的。弹性分析后来成为马歇尔经济学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他的《经济学原理》全书分为6篇,后4篇分别对消费、生产、交换、分配进行了分析。其中在对消费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欲望的决定,消费需求的等级,效用与价值。
凡勃伦(Veblen,1857-1929)对新古典经济学试图用理性、自利、最大化等简单的假设分析消费行为进行了批判。他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认为人们的消费行为与其说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结果,不如说是效仿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消费的产物。在分析消费行为时,消费环境、消费文化、社会制度、其他人的消费行为不应该被看作是外生变量,他以“炫耀性消费”和“金钱竞赛”现象为例讨论了这些因素会对个体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凡勃伦对消费者行为分析更加贴近现实,这里的消费者是会受消费周围环境和他人消费行为影响的社会人,而不只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上提出总量的分析方法,用宏观分析代替了微观分析,从而开创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认为消费支出是当期可支配收入的稳定函数,在短期内人们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当期收入的多少,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也增加,但是消费增加的速度没有收入增加速度快,且消费的增量是在递减的,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影响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客观因素有:工资单位的改变;收入与净收入之间差额的改变;在计算净收入时没有计入的资本价值的意外变动;现有物品和将来物品的交换比例的改变。影响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主观因素有:为了不时之需而积起一笔准备金;为了利息和财产的增值;为了投机或业务项目而积累本钱;为了留下遗产等。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凯恩斯分析总需求不足三大心理规律之一。
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19世纪中期以前,是资本主义积累和迅速发展时期,创造财富,以生产为中心,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这种时代背景直接反映到消费思想上,因此我们看到无论是配第、斯密还是李嘉图,他们消费思想的共同点是:注重资本的积累,强调财富的增加,提倡节俭型消费。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经济的主题发生了变化,马歇尔认为创造财富的问题已经解决了,现在的问题是需求,是市场需求。他的消费理论更注重研究理性消费者如何在既定收入约束条件下达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如何达到均衡状态。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出现了需求不足、产品过剩,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应运而生,他用总量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并从政策层面提出了解决办法,但凯恩斯需求理论缺乏微观基础。凯恩斯消费理论另一个缺陷是:他认为“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低,低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高”,如果我们通过社会转移支付,把高收入的财富转移到低收入者那里,以此来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此时出现一个悖论:在转移支付的过程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通过再分配收入来刺激消费有可能是无效的。
消费理论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与其他学科不断地融合,给消费理论本身不断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凡勃伦德的消费就明显受到社会学的影响,在他的消费理论中,提出消费者不只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人,而是会受周围消费环境影响的社会人,换句话说,消费行为本身也是具有外部性的。凡勃伦在这方面的有益探索使消费理论向“人本主义回归”,这样消费理论更接近社会实际。
[1]张世贤.西方经济思想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2]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2009.
[3]姜青.世界一流经济学名著精缩[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4]杨培雷.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F014.5
B
1002-2880(2010)12-0079-02
(责任编辑:马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