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辉
(大庆石油学院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周晓辉
(大庆石油学院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近代以来,实现全面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马克思在汲取前人卓越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共产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倡导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与马克思的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笔者就试图通过对马克思这一学说的基本思路加以梳理,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大学生
根据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以全民族的素质的提高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新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具体运用。
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中,人的全面发展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是一个科学概念。然而,究竟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在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学著作中,不是仅限于它的某些外部特征的描述,就是按照各自的国内政策随意加以牵强附会的解释。所以说,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认清这一科学概念的真正涵义。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内容十分丰富,其基本涵义是人的体力、智力能充分自由地发展运用,以适应不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需求,同时人的道德品质和美的情操高度发展;这诸方面的发展,在一个人的身上是充分、自由、和谐、统一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开始明确地提出他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并且明确指出所谓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全面发展的人表述为能够“把不同社会职能当做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根据马克思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这一学说的基本观点包括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由此可知,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人作为人类的一分子,按其必然性来说,必须追求和实现这种类特性,只有这样,个人才能成其为人。
第二,人的需要和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活动的动力和目的。人的能力是实现需要的手段,是主客体对象性关系建立和维系的必要条件。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日益形成包括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与发展需要层次递进的丰富体系。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人全面地发展自己一切能力并在实践活动中使其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各尽其能。
第三,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各种素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个性即人的品质和风格,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质能力、精神状态、心理倾向及行为特征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的不断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根据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公民的素质,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常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的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从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来看,它的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即解决人的片面发展的问题。
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它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国民,贯穿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的各级各类教育,接受教育的机会人人平等。它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使学习者的个性潜能得到发挥,个人专长得到鼓励。这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和提高,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数量足够的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充足的动力。
纵观我国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现在的50余年里,总体说来,我们的教育实践是按照全面发展的原则和既定的教育方针进行的。教育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举世瞩目、不容置疑的。但我们也越来越感受到并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的教育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主要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坚定性、一贯性和自觉性不够,还存在教育观念陈旧,形式主义,德育体制不顺,舆论导向不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不一致等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实践中的主导性倾向,导致我们的教育走上了一条重科技技能与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智轻德的道路,忽视德育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素质的单一发展。小而言之,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大而言之,势必危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议》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无论对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都提出了客观的要求。
真正堪称健全的教育,从社会学角度来考察,理应包涵两大教育层面:其一是教会学生懂得“做事的道理”,也就是具体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训练。从以往的教育实践来看,我们做得比较好;其二是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从现实来看,我们做得还相当不够,迫切需要得到加强和改进。正如六中全会《决议》所强调的,“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之间的天然融合向我们表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工作所产生的意义是完全一致的。
综上所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是我国社会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教育必须适应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说,教育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方面的才能,既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现实课题。不少学者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中的竞争将愈来愈普遍而激烈。市场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最根本的还是素质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掌握竞争的主动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为竞争者创造了竞争良机和竞争环境的同时,也对竞争者的素质能力设立了基本的客观的标准,这就是在综合素质和才能方面,应具备良好的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9.
[2]《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83.
[3][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6.24.234.7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2-32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9.
[8][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3-224.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8.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责任编辑:李 霞〕
N031
A
1002-2341(2010)01-0154-03
2009-12-28
周晓辉(1983—),女,黑龙江双鸭山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