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比Y都W”句式探讨

2010-08-15 00:47:36华紫武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陈述句主观性句法

华紫武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X比Y都W”句式探讨

华紫武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关于“X比Y都W”句式,学者们关注得不够。该类句式从比较后项的形式可以分成三类,通过类型分析,从而延伸出“都1”式句的句法限制和语用制约,并在某些方面将“都1”式句与典型的表示比较的“比”字句进行了对比研究。

“X比Y都W”式句;“还”式句;比较项;结论项

1 关于副词“都”

张爱民(1991)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作为范围副词的“都”与动词以外的其它多种成分发生的语义关系。“它可以总括主语、状语、宾语,还可以总括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自由灵活,表示丰富的语义内容。 ”[1](P78)张谊生(2003)认为,关于“都”,学术界已经达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共识:a.副词分为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和时间副词三大类;b.范围副词“都”是一个表示总括的全称量化词(universal quantifier),其基本功用就是对左面的NP加以全称量化(universal quantification),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对右面的NP进行量化;c.表语气和时间的“都”大体相当于“甚至”和“已经”。[2](P184)关于副词“都”,二位先生对副词“都”论述得尤为详细精当。

2 “都”式句的类型

“都”式句是指副词“都”用于结论项之前的“比”字句,构成“X比Y都W”的格式。通过考察分析,我们发现这里的“都”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作为总括性范围副词的“都”;其二,作为语气副词的“都”。不同类型的“都”字用在结论项之前,其语义也必然有别。我们把前者构成的“比”字句称为“都1”式句,后者构成的“比”字句称为“都2”式句。

2.1 “都1”式句

关于“比”字句,有一种类型在学术界广为人知,即“极比句”(如殷志平(1998)[3](P63)),就是比较后项由周遍性成分来充当,其基本语义式表示比较前项X的W程度是最高的,无一例外。这和英语中的最高级颇为相似。

(1) A.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s the largest in the world.

B.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s larger than any other country in the world.

以上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是等价的,只不过前者用了最高级的表达式,后者用了比较级的表达式。汉语中的“极比句”其实就相当于(1B)这种形式。下面我们来具体考察一下 “都1”式句的比较后项。

2.1.1 周遍性成分这类句子与其它类型的“比”字句的主要不同点之一就在于:比较后项是大多是表示“任指”的周遍性语词。这种周遍性成分主要包括:

A.疑问代词

有这种用法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什么”和“哪(儿)”等。 如,

(2)绸子衫儿,葛布衫儿比什么都轻利,而且好看。(老舍《二马》)

(3)抗战是最艰苦的,文人比谁都更清楚,但是在稿费比纸笔费还要少的情形下,他们也只好去另找出路了。(老舍《火葬》)

(4)这里的房价比那儿都贵。

(5)我觉得这里的天,比什么地方都蓝;黑夜里的星星,比什么地方都亮。(鲍昌《芨芨草》)

以上例句中的比较后项“什么”、“谁”和“哪儿”都是疑问代词。在这里,“都”字所总括的对象虽然是疑问代词,但是它们已经失去了自身的疑问意义,而表示周遍义。很显然,这里以疑问代词形式出现的比较后项一般都是无指的,即没有范围限制,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时间等。

B.其它类型的全称量代词

如指人的“大家”、“人家”,可以指代人、物、时间、 处所等的 “任何”、“所有”、“一切”、“别(的)”等词语。 如,

(6)有了这个结论,石队长十分的高兴,觉得自己比大家都多长着一大块“脑筋”。(老舍《火葬》)

(7)中文系学生彭振铎高中毕业后曾教过两年小学,岁数比同班同学都大。(汪曾祺《钓人的孩子》)

(8)好在金一趟的情绪相当稳定,非但没有犯糊涂,而且比这两年任何时候都更清醒(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9)这陌生的女人,为什么比所有的亲朋都更了解他,体贴他呢?(张洁《漫长的路》)

(10)他自己也明白过来,也笑开了,比别人笑的声音都高着一个调门儿。(老舍《二马》)以上例句中的比较后项虽然也是表示周遍性的,但都隐含了一个范围。如例(6)中的“大家”的范围是“当时在场的所有人”,例(7)中的“同班同学”是指“彭振铎当时的同班同学”,例(9)中的“所有的亲朋”也是指“他所有的亲朋”,余例亦然。也就是说,与前面的疑问代词相比,它们应该是“有指”的,至少说、听双方都明白它们所指代的具体范围。

2.1.2 表示主观性大量的复数名词

在“都1”式句中,因为受副词“都”的语义限制,使得比较后项必须以复数形式呈现,而不能是单数形式。单数词无论是离散的、可切分的,还是连续的、不可切分的,都不能充当“都1”式句的结论项。如,

(11)当然要有一套比现在你那个和我那个都象样的大单元。(刘心武《一窗灯火》)

*当然要有一套比现在你那个/我那个都象样的大单元。

以上“你那个(房子)”和“我那个(房子)”都是单数形式,原则上是离散的、可以切分的,但是它们都不能单独充当“都1”式句的比较后项,而二者合起来构成复数形式就可以了。

然而,并非所有的复数形式都可以担任“都1”式句的比较后项,即有些复数形式不能用范围副词“都”加以全称量化。如,

(12)a他比班上绝大多数人/许多人都有钱。

b*他比班上一些人/少数人都有钱。(12a)是成立的。 (12b)却难以自足。 这不是因为“一些人”、“少数人”的客观数值有问题(因为可以说“他比这两个人都有钱”),而“一些人”、“少数人”在数值上是大于或等于二的。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比较后项都是这个整体中的少数,表示的都是主观性小量。而“主观性小量”的语用义与“都”的全称量化义是不协调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12a)将主观性小量变成主观性大量,全称量化就可以顺利进行了,所以句子是自足的。

所以我们说,在“都1”式句中,比较后项必须是复数形式,而且这些复数除了表示全量以外,必须是表示主观性大量的,表示主观性小量的比较后项是不能被全称量化的,也即不能充当“都1”式句的比较后项。

2.2 “都2”式句

这里的“都”不表示范围,没有全称量化义,而是表示一种程度义,主观性较强,和“还”式句(即“X比 Y还 W”)颇为接近。 殷志平(1995)将“X比Y还W”句式分成“比较”和“比况”两类。[4]而我们这里的“都2”式句与殷文所说的两类“还”式句是相对应的,即也有表示“比较”和“比况”两类,只不过出现的频率有别而已。我们来看例句。

(13)我抽烟的历史比你年龄都长,那会儿天天开会天天熏,就会了。(王朔《顽主》)

(14)我也见天儿看电视,原来这节气,咱北京比云南贵州都热。(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15)你比我女儿比我儿媳妇对我都强,大娘今生是报答不了你啦,只有来世再报答你了。(梁晓声《冉之父》)

这种类型的“都”式句的基本语义是:听话者原来认为比较后项Y的W程度很高,但说话者的意义与这一预设相反,二者构成转折关系,从而突出X的程度之高。如例(15),从伦理上说,本来女儿对娘、儿媳妇对婆婆应该是比较好的,但说话者“大娘”却认为“你”比他们对我还强。这里的“都”都可以换成表比较的“还”字,与殷文所说的“比较”类是相通的。

(16)反正你对谁的话都听,尤其是赵辛楣的话比圣旨都灵,就是我的话不听。(钱钟书 《围城》)

(17)鸿渐惭愧得比忘了国庆日和国耻日都利害。(钱钟书《围城》)

(18)她做丫头的时候,主人当她是一件东西,主人当她是没有灵性的东西,比猫狗都不如;然而荷花自己知道自己是有灵性的。(茅盾 《残冬》)

以上这些例句中的比较后项 “圣旨”、“忘了国庆日和国耻日”、“猫狗”等都是相应领域中极端成员,即Y的W程度在说听双方的言语社会共享中是最高的。这些句子都含有夸张义,与另一类“还”式句——“比况”是相通的。以上各例句中的“都”都可以替换成表比况的“还”字。

以上我们详细探讨了“都”式句的三种类型,它们的主要区别体现在比较后项上,即第一类的比较后项是表周遍性或主观性大量的语词成分,此时的“都”不能替换成“还”。而后两类“都”式句与“还”式句是基本相通的(当然,其中有细微差别,这里我们不再深究)。它们都可以替换成表示“比较”或“比况”类的“还”字。

3 “都1”式句的句法表现

3.1 在“都1”式句的结论项上既可以添加具体数值表示精确量差,也可以用“一些”等形式来表示模糊量差。如,

(19)靠了他的跃进车和跃进锹,每天我们比别人都能多拉两趟。(汪曾祺《王全》)

(20)可是虎妞比别人都更多着些危险,别的妇人都是一直到临盆那一天还操作活动,而且吃得不足,胎不会很大,所以倒能容易生产。(老舍《骆驼祥子》)

(21)山沟里比别处都暖一点,地上得干叶闻着有股药味。(老舍《二马》)

到底用不用表量形式或用什么样的表量形式,主要取决于“比”字句的比较项和结论项。如“危险”是不可计数的,所以不能用数值形式来表示量差。

3.2 与“Y比X都—W”互换受限(—W指W的反义词)

根据二值逻辑,一般的,“X比YW”有“Y比X—W”的语义蕴涵,但这一点在“都1”式句中受到极大的限制。

当疑问代词充当比较后项时,X、Y的位置是不能互换的,因为一旦调换了它们的位置,整个句子的句类就由陈述句变为疑问句了。如,

(22)跟金枝最要好、为人热情的小王跑前跑后,找了杨妈找金秀,比谁都急,……(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谁比跟金枝最要好、为人热情的小王急?

X、Y位置互换之后,原句由陈述句(表示极比)变成了疑问句 (极比意义全无),所以这类“比”字句的比较项是不能互换位置的。

当非疑问代词充当比较后项时,X、Y的位置可以互换,表层语义基本未变,但在深层上,意义有所变化。如,

(23)因此,他只能在举止行动上表现得更放荡不羁,比别的同学都多着一股“新气”,假若不能比他们多着些新知识与新思想。(老舍《蜕》)

……别的同学比他都少一股“新气”,……

(24)现在对大家要是能歪好拉扯一把,比平时多少仁义都强,也显得自己不枉是个人。(乔典运《香与香》)

平时多少仁义比现在对大家歪好拉扯一把都差(不如),……

以上两个例句,比较项互换之后,在表层语义上是基本等价的,但是,在深层意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17),原句整个句子都是来陈述“他”的,意思是由于某种原因他必须比别人要多一股“新气”。而变式则表达了 “别的同学比他少一股新气”,这就很难表达出他的“个性”。

3.3 不能用于“不比”和“没有”型否定“比”字句当中

这主要是因为“不比”和“没有”型“比”字句的语义与“都”的总括性不协调。因为“都1”式句表示的是一种极比意义,即X的W程度是最高的,而这两种否定结构却是从意义上否定这一语义的,所以二者矛盾。而且,“不”和“没有”否定的范围是“比Y都W”,能作为“不”和“没有”的否定范围的条件之一是与它否定的成分在语法上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而“不”和“没有”与“比Y都W”都不能构成这种关系,所以“都1”式句排斥这两种否定结构。此外,我们认为,“不”和“没有”与“都W”是处在一种完全对立、排斥的状态,虽然否定词没有对“都W”进行直接的否定,但毕竟“都W”是处在“不”和“没有”的否定范围之内的,这就不可能不受到否定词的影响。如,

(25)当然,他们谁也不可能猜到,减去十岁是比任何级别、官职都可贵千倍、万倍啊!(谌容《减去十岁》)

*减去十岁不比任何级别、官职都可贵千倍、万倍。

*减去十岁没有任何级别、官职都可贵千倍、万倍。

本来“都”是总括“任何级别、官职”的,意在说明“减去十岁”对于当时那一代人的重大意义。而改成否定形式,意义上产生了矛盾。

3.4 “都1”式句不能转换成“和Y相比,X都W”或者“X(比Y)都W”这两种形式

这主要是因为“都1”式句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比较后项Y,比较后项的特殊性导致它不能实现这种同义转换。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都1”式句在句法上也受到较大的限制,这主要是受这一特殊句式的语义以及总括性范围副词“都”的语义的制约。关于“都2”式句的句法限制,因为和“还”式句的句法限制基本相同,在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了。在典型的表示“比较”的“比”字句中,由于比较意味浓厚明确,所以在句法表现上很少受到相关限制。

4 “都1”式句与句类的语用制约

句类,即以语气为标准对句子所进行的分类,是句子的表达功能或语用价值的类别。句子的表达功能就是指句子的语用目的,它是通过句子不同的语气表现出来的。学术界公认的句类是: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四类。这种分类可以称为句子的语用功能分类,这是句子在语用平面最重要的分类之一。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都1”式句对这四种句类的选择情况。

4.1 “都1”式句与陈述句自然相容

陈述句的语用目的是向听话人提供必要信息。其实我们前文讨论的“比”字句差不多都是陈述句,可以说,陈述句在任何语言中占有的比例是最大的,因为,它最适合于交际,最易于表达说话者的思想,也最容易被听话者快速接受,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所以,“都1”式句与陈述句自然相容。上文所举例句几乎全是陈述句。这种情况与典型的表示“比较”的“比”字句是基本一致的。

4.2 “都1”式句与疑问句受限

“都1”式句与是非问成句自然。是非问的目的只是针对某一具体情况发问,以得到明确地回复,或者是发话者已经知道某一信息,问话地意图是为了进一步确认信息的可靠性。如,

(26)你真的比他们都有钱吗?

“都1”式句排斥选择问和特指问。前文我们已经论证了 “都1”式句与否定形式是相互排斥的。而这两类问句与否定都有一定的联系,所以“都1”式句排斥选择问和特指问。

在典型的表示“比较”的“比”字句中,大都能与疑问句相容。如,

(27)他的学习成绩比我好吗?

(28)你比刘翔跑得还快吗?

这主要是由于典型的表示“比较”的“比”字句带有明显的比较意味,能够找到合适的疑问点来发问。而在“都”式句中,由于语义复杂,很难找到合理的疑问点进行发问。

4.3 “都1”式句排斥祈使句和感叹句

祈使句是要求对方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命令、禁止,一类是请求、劝阻。无论是命令、禁止,还是请求、劝阻,都与动作有关,即句子中间必须有一个行为动词,至少肯定祈使句是这样的,而且肯定祈使句一般以这种动词为起始。如“坐下。”、“吃饭。”等。在否定祈使句中有些例外,如“别客气。”、“不要高兴得太早。”中的“高兴”、“客气”不是行动动词,而是表示一种情状,但这和“比”字句结论项中的性质形容词是截然不同的,这与听话者是否能执行这一命令有关。简而言之,在祈使句中,说话者说的话都表示一种言语行为,要求对方用行动或其它方式来完成之。而这些行为动词是绝对不能出现在“都1”式句的结论项之中甚至不能出现在一切含有比较意味的句子中。

另外,从信息交流的角度来看,陈述句和疑问句的功能都是跟命题密切相关,而命题在逻辑上是可以判断真假的,因此,它们常和人的认知情态相关联。祈使句的功能不是传达一个命题,传达的是命令或请求等,这些都无法象命题一样可以判定真假,但是祈使句的语义会因语气的强弱而有强制程度的差别,“允许——应该——必须”,所以我们说祈使句和道义情态相关联。从上可以看出,“都1”式句与祈使句是不相容的。其实,祈使句不仅排斥“都1”式句,而且排斥其它类型的“比”字句。

感叹句主要是表达说话者对某一现象或某个人、某件事等发表自己的感叹,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其中包括快乐、惊讶、愤怒、厌恶、恐惧等浓厚的情感。综观感叹句,形式上,它大多数为非主谓句,甚至只以一个感叹词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且句中大多有副词“好、太、多么”或“这么、那么”等表量点性的副词。从意义上看,感叹句从某种意义上看,带有一种最高级的意味,这很显然与“比”字句相冲突。同样与“都1”式句是难以相容的。

在典型的表示“比较”的“比”字句中,大都能与感叹句相容,同样也不能与祈使句相容。如,

(29)它的胸怀比大海还宽广啊!

(30)你虽然不是母亲,但的确是比母亲还伟大啊!

5 总结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都”式句并非学者们认为的那样单纯,只表示“极比”意义。其内部同样是纷繁复杂的。细究起来,主要有三种类型:极比句、相当于“还”式句的“都”式句,分别表示“比较”和“比况”。辨别标志主要是根据它们的比较后项以及“都”的属性。此外,“都1”式句在句法上和语用上受到较大的限制。通过与“都2”式句和典型的表示“比较”的“比”字句进行横向对比,发现“都2”式句合典型的表示“比较”的“比”字句在句法和语用上所受的限制很小,主要是因为它们表示比较的一位浓厚明确,而且确有所指,而“都1”式句在语义上与另两类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句法和语用方面表现出受到诸多限制,通过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相互验证,从而保证语法分析的结果正确合理。

[1]张爱民.现代汉语语法论稿[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张谊生.范围副词“都”的选择限制[J].中国语文,2003,(5).

[3]殷志平.语境与否定比较句[A].范晓,李熙宗,戴耀晶.语言研究的新思路[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殷志平.X比Y还W的两种功能[J].中国语文,1995,(2).

STUDYING ON THE SENTENCE PATTERN OF“X比Y都W”

HUA Zi-wu
(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

The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 the sentence pattern of“X比 Y都W”insufficiently.We take the latter-comparative objects to classify the sentence pattern of “X比Y都W” in this article.And we have also discussed the type of“Dou1”sentence from syntactic and pragmatic constraints.And in a certain degree,we have made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typical comparisons of the sentence of“Bi” and “Dou1”sentence.

X 比 Y 都 W; the type of“Hai” sentence; the comparative objects; the resultant object

H109.4

A

1672-2868(2010)05-0096-05

2010-04-28

华紫武(1979-),男,安徽桐城人。巢湖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语法学。

责任编辑:陈 凤

猜你喜欢
陈述句主观性句法
词句练习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满族文学(2022年1期)2022-01-21 21:19:30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中华诗词(2021年3期)2021-12-31 08:07:22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西夏语陈述句到一般疑问句的转换方式
西夏学(2020年2期)2020-01-24 07:43:34
句法二题
中华诗词(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0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中华诗词(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32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语言与翻译(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