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冬 徐朝友
(巢湖学院外语系,安徽 巢湖 238000)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主题对比
张晓冬 徐朝友
(巢湖学院外语系,安徽 巢湖 238000)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作为16-17世纪东西方戏剧的杰出代表,在主题选择上不谋而合,都突出表现了爱情至上、嫉妒、贪婪及追求和谐的主题。但相同的主题由于两位剧作家的主观命意及其作品的客观意蕴之间的距离,作品题材本身的流变给主题带来的限定和变化,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对主题的规定性意义等因素的影响又有所不同。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莎士比亚戏剧;汤显祖戏剧;主题;对比
著名原型批评家弗莱说过伟大的诗人在于其伟大的主题。在戏剧中也不例外。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在戏剧主题选择上的惊人相似验证了这一经典论述。通过文本阅读与对比分析,笔者发现他们都表现了爱情至上、嫉妒、贪婪及追求和谐的主题。同样成功却又各有千秋。
爱情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吟咏歌颂的话题,在莎剧和汤剧中也是如此。在他们的作品中,爱情展现了巨大的力量。《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纯洁真挚的爱情超越了家族的世代仇恨;《奥瑟罗》中,苔丝德蒙娜不顾种族肤色的严格限制,与奥瑟罗结合;《威尼斯商人》中,罗伦佐与杰西卡的爱情超越了种族、宗教的束缚;《终成眷属》中,海丽娜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执著的爱情追求,终于和罗西昂喜结连理。爱情打破了森严的社会等级界限。《紫钗记》中,霍小玉与李益的爱情战胜了强权的压迫和富贵的利诱。《牡丹亭》中,爱情的力量更发挥到了极至,惊天地,泣鬼神,超越了生死。
16-17 世纪的中国和英国都处于资本主义萌芽阶段,新旧思潮互相碰撞。西方正值人文主义高峰时期,情与理的冲突表现为与禁欲主义,封建包办制度,贵族世仇及门第观念的抗争。中国在封建礼教的重重束缚下,人性被压抑的程度更为严重。汤显祖作为男性剧作家和封建官僚,他没有站在维护男权和封建道德的立场,他不仅关注到女性的不幸,更为她们呐喊。相同的爱情主题,既反映了中西方人民在封建思想制约下,爱情这一与生俱来、自然美好欲望被压抑的巨大痛苦,更抒发了他们共同的心声——对自由纯洁爱情和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对人性解放的强烈呐喊。莎士比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汤显祖创造的则是不朽的爱情神话。莎士比亚的爱情剧是文艺复兴背景下闪烁的繁星,《牡丹亭》则犹如皓月一轮,划破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礼教统治的沉沉暗夜。
同时我们也看到西方女性对爱情婚姻自由的追求虽充满坎坷,但人文主义思潮为她们打开了寻求个性解放的大门。而身处封建礼教重重束缚下的中国女性仍然被浓重的黑暗包围,她们的美好愿望只能在梦中实现,正如剧中的杜丽娘。真正的杜丽娘在剧情开始不久就抑郁而死,复活的只是她的鬼魂。因此,中国女性的解放之路比西方更漫长而艰险。深刻洞察现实的汤显祖也只能借鬼魂创造出幸福结局来告慰她们。
《圣经》中记载该隐嫉妒上帝对其兄亚伯的偏爱,愤而杀死亚伯。嫉妒因此被《圣经》列为人类七大罪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嫉妒与野心、权力、情欲、物质等的追求相结合,日益世俗化、普遍化、多样化,深入到各个方面,腐蚀人们的心灵,使人类逐步走向异化和疯狂。在莎剧中,嫉妒无处不在,制造了一起又一起误会甚至悲剧。《奥瑟罗》中,奥瑟罗由于嫉妒,亲手杀死了纯洁无辜的苔丝德蒙娜,使原本真挚美好的爱情毁于一旦;《冬天的故事》里,国王里昂提斯因为嫉妒,把王后赫米温妮关入监牢,并把刚出世的女儿丢弃。妻离子散16年之久;《皆大欢喜》中,公爵遭到弟弟弗莱德里克的嫉妒,被放逐。之后弗又嫉妒侄女罗瑟琳的贤德美貌超过自己的女儿西莉娅,将其驱逐。罗的爱人奥兰多遭到其兄奥列佛的妒忌,屡遭迫害。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汤剧也如此。《紫钗记》里,李益因才遭到嫉恨,卢太尉屡次拉拢不成遂陷害之。《邯郸记》里,卢生同样因官场得志,遭人嫉恨,屡遭陷害,几乎丧命。《南柯记》里,淳于棼遭到右相段功的嫉恨,终遭贬逐。
同样是嫉妒的主题,两位大师的侧重点和表现方式又有所不同。莎翁关照的嫉妒更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他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间,不仅全面生动地揭示了人性中嫉妒这一致命的弱点和因嫉妒产生的种种罪恶,更把嫉妒细化,分为很多种类,既有对爱情和权利的妒忌,更有对美德、才能的妒忌。其人物的经历和结局也各不相同。有以悲剧性的死亡结束的,如《奥瑟罗》。也有以喜剧性的团圆结束的,如《冬天的故事》和《皆大欢喜》。无论结局如何,莎翁对嫉妒的严厉批判态度一目了然。他的作品反复告戒人们嫉妒之心不可有,小则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伤害自己的亲人朋友;大则危及生命,造成无法挽回的沉重损失。汤翁关注的只是官场这一特定人群。淳于棼和卢生都是出仕的文人,都因才能遭嫉恨。这与他的个人经历及时代文化背景有着巨大的联系。在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传统中,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通过科举步入仕途是儒生们平生最大的愿望。汤显祖也不例外,他胸怀报国之志,希望通过科举大展宏图却屡遭权贵打压。他的老师及好友也有多人遭受不公正待遇。晚明政治的极端腐败黑暗,大批知识分子被埋没或构陷。严酷的现实使汤显祖无法实现他的政治理想。1598年他辞官回乡,自号茧翁,过起隐居生活。他的戏剧创作生涯也就此终结。
而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不仅为广大平民喜爱,更为皇室推崇,成为社会文化娱乐活动的主流。莎作为剧团的股东和编剧,是职业的剧作家。他创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赚钱。因此满足观众的兴趣,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和娱乐价值是他唯一的追求。在他眼里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他用旁观者的姿态,看遍人生百态。他创作的范围和空间都比汤显祖自由,比起他同时代的剧作家及后人都远为广泛。而这恰恰成就了他的伟大。
贪婪作为《圣经》所列人类的七大罪之一在莎剧中得到彻底地揭露和批判。在莎看来,贪婪首先表现为对金钱的强烈占有欲,它反映了在资本社会金钱的主导地位,金钱万能的思想正在深入并开始主宰英国社会。《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对金钱的贪欲胜过了对女儿的亲情;《雅典的泰门》中,对金钱的贪婪使人们泯灭了一切良知。即使在看似美好纯洁的爱情背后,金钱的巨大魔力依旧存在。巴萨尼奥向鲍西娅求婚,无非是为了谋取她的嫁妆偿还自己欠下的债务。彼特鲁乔向凯瑟丽娜求婚,只为得到她可观的嫁奁。其次,在 《哈姆莱特》、《皆大欢喜》、《理查三世》、《亨利五世》、《麦克白》等众多剧中,莎士比亚突出表现了对王权的强烈贪婪。为了夺取王权,不惜兄弟相残,同室操戈。贪婪还表现为对情欲的放纵和贪恋。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以马基雅维利主义为代表的个人主义又风行一时。莎剧正反映了这一错综复杂的人性变异。
汤剧中贪婪首先表现为对功名地位的追求,其次是对金钱等的占有欲,色欲的放纵,和对永生的贪恋。卢生一生执著于对权势的追求,位及人臣,显赫无比。临死时仍不忘为儿子讨要官位。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卢生与众女采战,本为长寿,却因此衰竭而亡。对长生的渴求表现出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固有特色。道家极力宣扬长生神仙之道,至嘉靖、万历而盛极。皇帝怠政之风日盛,加速了明王朝政治的腐败。嘉靖帝甚至身穿道袍,自封道号,数年不理朝政。炼仙丹、采童女,淫诞无比,最终中毒暴毙而亡。汤显祖借卢生再现了这一史实,其揭露之彻底与大胆可见一斑。淳于棼在太守任上,实行“惠政”,一郡之内“兴仁兴让”,“苟美苟完”。然而升为宰相后,他贪图奢华,荒淫无耻。最终被谏逐出南柯。由此可见,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划分,士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享有许多特权,科举入仕对人们的诱惑力比金钱更大,更直接。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几千年的科举制度虽为统治者选拔了人才,也扭曲了广大百姓的个性及灵魂,造就了大批范进、孔乙己之流。
普希金说过悲剧表现的是人和人民,人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终极关怀也是人和人民。他们的共同理想是建设和谐的家庭、国家和社会,实现人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他们都渴望建立有秩序的、充满宽容、博爱的社会人文环境。在这个世界里,没有阿谀我诈,没有阴谋与诡计,没有贪婪与野心,没有嫉妒与仇恨,没有流血与战争,只有无私的爱和温暖。男人与女人真诚相爱、彼此信赖,父母慈爱,子女贤孝,君主贤明仁爱,大臣忠勇能干。人们各尽其职、团结互助共同建设美满幸福的生活。因此莎的喜剧都以矛盾和冲突的化解为结局,人物之间达成和解;其悲剧则都批判了人性的弱点、家庭与社会的黑暗、不和谐。汤显祖的“四梦”也同样鞭挞了封建制度的丑恶及人们灵魂的扭曲。。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汤显祖在《南柯记》中不约而同地构建了美好的人间桃源。虽然它们同样短暂,却寄予了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和渴望超越现实的理想。不同的是莎士比亚的理想世界源于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基督教强调禁欲。贪婪、嫉妒、仇恨、色欲等都被视为罪恶。基督教还教育人要宽容、退让、隐忍,要无条件地宽恕别人的罪恶,甚至爱你的敌人。汤显祖的理想世界则基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仁、爱、礼、义、忠、信。虽然他们有各自的局限,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同样真挚伟大。
通过以上分析对比,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在主题选择上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虽然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使主题的规定性意义产生了流变,但共同体现了时代追求个性解放的特征,在热情讴歌真善美的同时,又尖锐地针砭时弊,揭露了人性共同的弱点,批判了封建社会及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们对金钱、权势等种种物欲的贪求,并卓有远见地预见了崇尚物质追求对人性的异化,表达了对美好和谐世界的向往。他们在相同的时间,不同的国度,造就了自己的伟大与不朽。
[1]肖四新.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文化[M].成都:巴蜀书社,2007.
[2]杨周翰编选.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下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3]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4]左东岭著.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ON THE THEMES OF SHAKESPEARE AND TANG XIANZU’S PLAYS
ZHANG Xiao-dong XU Chao-you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Chaohu College 238000)
As the most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players in the 16-17th century,Shakespeare and Tang Xianzu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when selecting the themes of their plays.They both express the theme of love,the theme of evil,the theme of greedy and the pursue of harmony successfully.But for the same themes,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subjective purposes,the objective connotation of their works,the limitation and changes of these themes owe to the changes of materials,the different social background and so on.This essay will analyze their themes,aiming to explore the commons and dfferences in Eastern and Wester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hakespeare’s Plays; Tang Xianzu’s Plays; Themes; Comparison
I0-03
A
1672-2868(2010)05-0064-03
2010-07-15
巢湖学院院级一般项目(项目编号:XWY—200909)
张晓冬(1969-),女,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陈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