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及项目化管理探究

2010-08-15 00:43蔡晓平孙良顺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3期
关键词:基地大学生建设

蔡晓平,孙良顺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及项目化管理探究

蔡晓平,孙良顺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具有自组织特征,本文运用自组织基本理论分析其内在要素与外部因素发生的协同作用,并探究实践基地的项目化管理模式,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走科学化、规范化、长期化的健康发展之路.

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化;管理;自组织理论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活动,除了有着自身的规律外,还必然地受到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迁移的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启动以来,作为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也自然不能例外.在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存在着与教学结合不紧、科技含量不高、时间持续较短、只重视轰动效应、缺乏实际效果、计划性不强、资金匮乏等一系列问题[1].针对以上现象,高教管理者逐渐将目光聚焦到构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理论体系上来,这是因为社会实践基地被认为是高校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基地,社会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通过对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化管理的研究,我们可以站在经济学的视角来回答诸如为什么社会实践基地数量不断增加却很难出现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基地、如何加快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实践基地体系等问题,同时也可以回答为什么有的社会实践基地在发展过程中难以为继.最终形成了与社会实践基地体系相互依托的项目化管理理论体系,进而在理论和实践上能够深入细致地解释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经验,系统分析和总结社会实践基地产生的原因、发展的条件和基本规律,为社会实践基地模式的创新和选择提供依据,尤其是能够帮助高等院校科学地构建实践教学框架并合理地影响学校素质教育的路径,以推动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深入,更好地实现社会实践基地对学校创就业教育的指导作用.

本文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化管理的机制分析及其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等三个方面对这一课题进行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1 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1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理论依据

从全国学联第十九次大会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学生会要通过组织各种社团,开展课余文化、体育活动”到20世纪80年代初以科技咨询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正式启动,社会实践开展2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无从进行;没有稳定的合适的基地,社会实践活动也难以收到实效;社会实践基地已成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平台,成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系统中的重中之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高教改革的纵深发展,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势在必行.

1.1.1 社会实践基地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修课.高校通过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的联系,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建立多种形式、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在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修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锻炼人、教育人、培养人的功效,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环境,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使学生在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受锻炼、长才干,亦使实践基地见效益,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长效机制.

1.1.2 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和研究社会的窗口.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是丰富大学生认识过程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基地则是一个保证双向多边活动得以展开和深入的载体.通过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可以透过社会现象发现社会问题,并以此开展相应的分析研究工作,提出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和方案,从而提高自身研究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基地有力地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广度和深度,使合作高校更好地了解服务需求,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努力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这样一个窗口,学校可以更好地组织大学生主动投身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在服务中培养开放意识和竞争意识,努力实现教育与服务形式的有机结合.[2]

1.1.3 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知识拓展的平台.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基地汇聚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形式多样而又内容具体的实践活动,在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和研究社会的过程中检验自己理论知识.在研究过程中,不仅增强实践能力,而且提高知识水平.在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深化认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树立创新意识,养成合作与团队精神提供机会和条件.

1.2 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高教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已经回归到实践教育和能力教育.各高校转变办学理念,逐渐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越来越多的高校把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并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同时,由于不少院校的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没有完整的规划和长远计划,社会实践基地应有的作用和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在展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

1.2.1 基地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需要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到多样化的过程,特别是中央16号文件的发布,“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空前发展,其带来的影响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重视,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质量上不断提高.但是由于认识不足、资金短缺、地方条件限制等原因,这些实践基地多半是实践性不强、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稳定性不强,很难出现像“硅谷”、“中关村”等高质量的实践基地.

1.2.2 不断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体系呼唤与之相适应管理机制.团中央、全国学联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和鼓励各高校立足实际,加强与合作单位的联系,建立一批成规模、有影响、见实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构建省级、校级、院系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体系.[3]当前,各高校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管理上仍采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尽管在2000年部分高校在社会实践工作上已经开始实行项目化运作,然而效果并不如意.因此,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需要建立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体系相适应管理机制.

1.2.3 实践基地形式多样化而模式相对单一.利用社会实践基地开展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活动,进行产学研结合、军事训练、勤工俭学、社会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的实践教育活动可以使学生“长才干、做贡献、受教育”,弥补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不足.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模式相对单一,各高校应在学校原有的科研、生产、实习基地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外,还应该积极与一些对口的单位、企业固定协作,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并具有多种功能的社会实践基地,逐步实现社会实践基地的层次化、体系化.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暴露出来的研究空白,我们希望通过引入自组织理论的思路来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各要素的内在关系,并对其进行分析.

1.3 社会实践基地的自组织特征

从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历程与开展的现状,尤其是科技的进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社会实践基地在高校实践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自组织理论的耗散结构特征分析,我们从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涨落现象四个方面的表现来定位社会实践基地的自组织特征.

1.3.1 开放性特征.社会实践基地在建设运作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人员、能量、信息等方面的交换与融合,使组织机制不断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基地管理走向有序.通过各方面、各组成要素的自我调控,以达到适应外界形势变化的目的,使基地建设和管理逐渐向最适合高校、学生和地方单位共同目标的状态转变.

1.3.2 非线性特征.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一个整体,它的功能远大于其各组成要素功能机械相加的总和.实践活动的效果随着实践地点、人员、环境、物质的变动而变化,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实践基地各要素之间产生协同,使得实践活动由杂乱无章转变为井然有序.在基地建设的过程中,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使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实现多样性,当需要部分调整时,能协调处理好开放性与涨落现象之间的矛盾,使实践活动重新达到新的有序状态.

1.3.3 远离平衡态.社会实践基地体系各系统都是由不同个性和能力的人在管理,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组成要素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变化差异,这些差异偏离了平均值,使其远离了平衡态,并且这种差异越大,偏离平衡态就越大.这也是相当一部分社会实践基地难以为继的原因之一.

1.3.4 涨落现象.涨落是指系统的实际状态与平均状态的偏差.社会实践基地在运作过程中必然会时时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出现涨落现象.社会实践地点的变动、投入的增减、地方需求的变化都会产生涨落,使实践基地运行结构产生波动,偏离原来的稳定状态进入新的稳定状态,成为其形成有序结构的诱因.

2 项目化管理的机制分析

借鉴现代经济项目化管理的做法,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前瞻性工作列为项目,采取项目发包、定期督查、考核验收、奖惩激励等措施加以推进,积极探索动态控制新模式,使高校实践教育工作在内容、形式、载体、制度、机制等方面推陈出新,促进工作水平的提升.这一做法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高教改革,具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1 社会实践基地项目化管理的多维要素构架

项目化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它通过专门的柔性组织,把工作部署、任务和要求转换为项目,再从大项目分解到子项目,再分解到每个工作包,依据不同层次的工作包,从而实现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具体实行项目化运作主要由管理机构、项目设立、队伍建构、制度管理和监督评估所构成,这五个要素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协同的多维关系模型,其中监督评估是项目化管理的关键.

2.1.1 管理机构.项目化管理要求建立为此进行决策的机制和组织部门,成立由校领导为组长,科研处、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后勤处等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实践基地的设立和监督评审.

2.1.2 项目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是实践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的选题在符合高校科研和地方发展的双重要求下,还要体现创新创业的特色.在项目选择上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可行性论证,筛选出一批社会效益大、可行性强的实践基地项目.

2.1.3 队伍建构.队伍中应有专家学者、地方技术骨干、专业教师组成的指导队伍,学校党政领导和辅导员组成的管理队伍,以及由思想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学生组成实践队伍.2.1.4 制度管理.包括招投标制度、资金管理制度、检查监督制度和评优激励制度以及其他管理制度等因子.

2.1.5 监督评估.这是项目化管理的核心所在,通过评审小组对项目在立项阶段、中期检查、成果验收和科技转化等方面的全面评估,使工作目标更明确、责任更具体、任务更细化、进度更清晰、奖惩更严明,有利于实践基地设立的规范化、科学化.

2.2 项目管理中的自组织理论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项目化管理实施的各要素之间必然具有非线性作用,一个由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为主力军的实践基地必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此,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又必然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出现涨落现象,使原来的基地模式远离平衡态.在这种情况下,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各要素便相互协同处理,使管理系统由无序重新走向有序,推动项目化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在项目化管理处于平衡状态时,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的活动应坚持开放性,使其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变“一头热”为“两头热”,变“单相思”为“两相情愿”,逐步形成一些与学生专业知识相吻合的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达到校地共赢,服务区域经济和地方建设.而当这种模式处于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域时,受到系统内外因素的影响形成涨落现象.这时,就必须随时掌握实践活动的动态和信息,利用涨落机制来调整管理系统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双方加大经费投入、寻求地方财政支持、与评优测评相结合等策略,形成新的协同竞争机制,使实践基地的项目化管理模式达到一个更高的有序的稳定状态.正是社会实践基地具有自组织特征,我们才能运用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路,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归纳项目化管理的路径,进而促进社会实践基地体系建设的深入开展.

2.3 项目化管理路径归纳

项目化管理,关键在项目转化上,通过将项目化管理理论运用到实践基地建设上,结合自组织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项目化管理在实践基地建设中路径,并将其归纳理解如下:

2.3.1 校地双方高度重视,强化组织领导.每年两家前召开会议,校领导与各项目主要负责人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各基地活动项目落到实处.成立项目化管理工作办公室,统筹协调全校项目化管理工作;建立院系重点工作项目分片联系制度,强化对社会实践基地体系项目实施的督查指导.

2.3.2 科学筛选项目,狠抓项目转化.加强专题调研工作,结合校地双方实际,确定基地建设的总体框架.细化项目目标内容,编制《项目指导书》,督促各院系细化每个项目的项目名称、年度目标、项目领导、项目承担任务及团队、序时进度、保障措施、协作途径等,将各项笼统的、概念化的任务要求转化为具体的项目.

2.3.3 强化过程管理,健全项目推进长效机制.对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督查管理,明确项目目标、拟定方案、立项报批、组织实施、督查通报、年度考评、奖惩激励、成果转化等方面,建立项目管理台账,完善制度,健全重点实践基地项目推进组织协调机制.由各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建立调研和信息沟通制度,及时了解、通报各实践基地工作进展情况,交流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对一些共性问题,及时立项,进行专项治理.另外必须实施严格的考评奖惩制度,召开表彰大会,并与年度先进、职称申报挂钩,逐步形成项目持续推进长效机制,促进项目落实和社会实践基地体系建设的深入开展.

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结合社会实践改革发展过程中各种现象的分析,本文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结合自组织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然而,对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化管理理论体系而言这只是一个新的开端和视角.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进一步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结合自组织基本理论中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以及相变理论对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进行深入的分析.从社会实践基地的管理入手,对其开展的模式、活动机制、内外部环境影响进行全面描述,以揭示项目化管理在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和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2 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什么?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大学生创新教育、创就业教育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些问题也是下一阶段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进行理论研究的重点.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目标的定位,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究社会实践基地的定位、运作机制和有效形式,尤其是科技创新与实践基地的内在联系.

3.3 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性不强、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等问题进行研究.下一步研究应该侧重于对不同高校不同模式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案例分析,使其在理论上更具说服力.

〔1〕曾涛.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项目化运作[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64-65.

〔2〕聂广明,罗公利等.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44-47.

〔3〕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0(21):16.

〔4〕黎敏.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其项目化运作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42-146.

G642.44

A

1673-260X(2010)03-0201-03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院级立项课题《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项目化的探索与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基地大学生建设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我的基地我的连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