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2010-08-15 00:43杨启富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3期
关键词:群体性大学生信息

郑 欢,杨启富

(台州学院 保卫处,浙江 临海 317000)

浅谈新媒体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郑 欢,杨启富

(台州学院 保卫处,浙江 临海 317000)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影响也更快捷、更广泛、更深入.

新媒体;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

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人数众多群众聚集在一起,因某一种大致相同要求或愿望结成短时期的共同体,为了共同利益或公开表达诉求,或直接争取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而造成社会重大影响的集群行为.[1]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不安定因素渐增,纠纷与冲突涉及范围扩大,群体性事件屡有发生,尖锐和对立的程度加剧,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并日益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整合互动报道、评论及相关信息的传播,形成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网络舆情,使群体性事件进一步集群、扩大,从而加大了党政机关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难度.从传播学的角度讲,群体性事件可以看成是一种舆论的表达方式,即行为形态的舆论.因此,研究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就是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作为行为舆论的形成机制.

1 新媒体内涵及其时代特征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我们平时见到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的新的媒体形态.就内涵而言,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2]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比较热门的新媒体不下30种,如:数字电视、博客、播客、移动多媒体(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报纸等)、网上即时通讯群组、虚拟社区、搜索引擎、电子信箱、门户网站等等.其特征[3]有:

1.1 公众接受信息渠道多样化.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公众接受信息中的比例有所下降,而网络等新媒体在人们接受信息中的比例呈增大趋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5.5%,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4]同时,手机媒体也加入信息传播的阵营并逐渐占有一席之地.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获取信息渠道.

1.2 信息传播更为方便快捷.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摆脱了传统纸质媒介的物质性限制,网络传播形式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传输速度极快,覆盖面极广,一条新闻在几秒钟便可以传遍整个世界.并且,网络新媒体具有实时更新的优势,有重大事件发生时,随着事件的变化和发展可以连续滚动报道,并且两三分钟就可更新一次.

1.3 传受者之间的互动性更强.传统媒体虽然有写信、打电话等信息互动方式,但每个受众只能被动接受,其信息传播主要还是单向的.而新媒体使信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更广泛、更快捷、更深入.论坛/BBS、博客、QQ群和MSN等强大的互动及时聊天工具,以其快速性成为了新媒体与受众互动的主要方式.受众可以通过电子论坛、网上调查、新闻跟帖、电子邮件等方式实时发表观点看法,传播者则可以根据受众的反馈,实时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从而实现双方的随时交流.受众还可以主动参与到信息的提供和传播中来,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记、发起网络群聊等,实现“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5]

1.4 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CNNIC《第24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1296万)三项指标仍然稳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6]如此高速的发展,使得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快捷、广泛、深入、互动和多媒体立体传播,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深刻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从2008年初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到北京奥运圣火传递,从“3·14”拉萨暴力事件到网民通过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激情呼吁抵制“家乐福事件”,从“5· 12”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到举国同心、众志成城吹响抗震救灾集结号的网络信息传播……这一切都见证着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力.

2 新媒体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分析

2.1 “网络社区”是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起的平台.现阶段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通过网络、手机短信等.通过当某一事件的苗头言论在BBS、聊天室等讨论传播时,大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IM通讯工具、转贴等方式向周边辐射,而其网友得到消息后又通过手机短信、电话等将消息转告亲朋好友,这样就很容易使该言论成为热门话题,并进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2.2 “网络推手”与“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中不容忽视.任何一个“单贴”都很难具有极大的传播力,“网络推手”在一个群体性事件的传播过程当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在群体性事件中,既有“转帖”造势,也有事件升级策划的“延伸贴”,更不排除有“制造事件”的嫌疑.但不论如何,“网络推手”在事件初始,给了这个话题一个原始的推动力,形成“滚雪球”最初的动因.至于“意见领袖”这个概念.不是说只有C C T V和《人民日报》这样的主流媒体才是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事实上根本就不是指类似CCTV和《人民日报》的媒介机构或网站,而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如家乐福事件的意见领袖就是“水婴”.水婴”是一个网络社会中的“高话语权”人物,其自身的网络关注度就很高.此外,他还拥有许多Q Q群和M S N好友,这使得他的言论可以迅速的从一个点,蔓延至很多个“圈群”,而后随之扩大.

2.3 QQ群和MSN等IM工具是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关键. IM(即时通讯,实时传讯)工具的加入可以加速群体性事件扩散速度和广度.“快速”、“方便”使得IM工具的传播力更强大,简单的CTRL+C和CTRL+V就能完成一个信息的传递——和朋友SHARE一个观点只需要3秒钟,广大活跃的网民们是非常乐意做此项工作的.QQ群和MSN成为关键工具,尤其是前者.Q Q群完全可以说不是一个IM产品,而是“小社区”.在QQ群参与下,门户网站和大型社区产生“主要内容”;中小型网站和博客产生“补充内容”;QQ群则专门负责“传播内容”.至于MSN,如“红星爱中国”的行动能广泛传播,关键得益于前段时间MSN的慈善签名活动,这启蒙了多数MSN用户使用签名来表达心情.否则,“红星爱中国”不可能会这么火.

2.4 手机等无线通讯工具在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中起到推波助澜作用.CNNIC《第24次报告》显示,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55亿,占网民总数46%,半年内增长了32.1%,手机网民规模呈现迅速增长的势头.手机的普及率比网络更可怕,但是和IM工具一样,传播一条信息只需要简单的几个按键就可以完成.“SHARE”在这个时候变得比一毛钱的咨询费更为重要,而且当一个人同时收到多个人的相同信息的时候,人的“从众心理”的就会判断这个事件已经很严重了,自己也要加入到这个事件的传播中来.

3 新媒体影响下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应对策略

3.1 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规范合理使用新媒体.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和知识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获取媒介信息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是培养起来的对繁杂的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思辨性应变的能力,是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也是一种针对所有公民的学习能力[7].高校应该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范畴,通过组织开展新媒体知识的讲座和开设选修课,普及新媒体知识,将新媒体应用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新媒体.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媒体的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

3.2 加强信息传播监管,从源头上杜绝群体性事件的传播.面对日益国际化的新媒体信息潮流,政府部分应对信息源的监管,畅通公众举报途径,坚决查处不良信息源头,落实一起,严处一起.学校应该开展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群体动态的日常分析,掌握大学生中活跃人群和特殊人员的思想动态及活动规律.双管齐下,强化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信息的监控和管理,强制性地检查并过滤信息,将有助于群体性事件传播的信息及时的处理,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3.3 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做好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化解.以引导信息舆论为目的,组建一支政治过硬、知识丰富且熟悉网络语言和规律的信息员队伍.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由于绝大多数的网民都是匿名注册,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加之“一呼百应”的啸聚效果,使得网络的控制具有相当难度.学校应该在校园网及一些大的网站和知名度较高的论坛设立网络监测员,随时了解学生意见,掌握网络动态,一旦发现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就迅速将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同时在第一时间把客观的、真实的信息发出去,澄清事实真相并做好信息沟通工作,及时纠正错误、虚假的网络信息,通过客观及时的信息发布对网络舆情作出适当引导,防止事态复杂化、扩大化.

3.4 加强信息安全立法,保障新媒体规范的运作.网络等新媒体是言论自由的重要表达方式,但任何自由都不是无限的,网络绝不是随心所欲的泄愤场.新媒体的立法工作远远滞后于其自身的发展,法律盲点很多,让不法之徒可钻的空子很多.如,大学生反映较多的是用论坛进行人身攻击、垃圾短信和邮件的滋扰问题.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言论控制在合法、有序的范围之内.同时网站也应做好自我管理,对博客和版主实行实名注册制,对故意发布虚假信息的网民进行适当处罚等,以此确保网络规范、有序运行.

〔1〕孙元明.当前国内群体性事件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3).

〔2〕辛.新媒体的定义[J].新闻与写作,2006(12).

〔3〕狄涛.北京高校学生的工作的战略管理研究——从应对学生群体事件的角度[D]北京师范大学,2006.

〔4〕〔5〕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 www.ccgp.gov.cn/zycg/zycgdt/940748.shtml.

〔6〕陈茂生.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7〕彭少健,宣德.中国转型期媒介素养培育[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

D631.4

A

1673-260X(2010)03-0165-02

浙江省教育厅2008年度科研计划项目(Y200803010)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群体性大学生信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展会信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2012年上半年群体性事件分析报告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